「校園大腦」正式啟用!

718日上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園大腦正式啟用。這標誌着:在校園建設進入收尾階段之際,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現場指揮部正式入駐校園。校園大腦是整個校園第一個投入使用的設施,對於港科大(廣州)具有標誌性的歷史意義。

 

校長特別助理、校長辦公室主任李斌博士介紹,學校和各接收單位將在校園大腦現場辦公,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解決各類難題,確保校園高質量交付,迎接開學。從下個月開始,更多的校園設施和建築會有序投入使用。在學校開學之後,校園大腦將成為學校的應急指揮中心,在安保、節能、設施設備管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首批入駐校園大腦的是來自校長辦公室、後勤部、資訊科技處等3個部門的40多位工作人員

 

作為智慧校園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校園大腦按照頂層設計、統一標準、資源整合、系統集成、共建共享、分級維護的原則建設,目的是為了提升校園大腦的通信協同能力、監測感知能力、常態管理能力和指揮決策能力,滿足校園信息匯聚與整合、信息共享與服務、交流展示、應急演練與會議決策等核心需求。

 

數據驅動!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近幾年,在區塊鏈和新基建的科技浪潮推動下,樓宇數字化(智慧校園)轉型成為大勢所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從籌建伊始,就秉持「智慧校園」的理念,在建築設計、校園建設過程中推動這一理念落地踐行。

 

在傳統的跨部門合作模式下,學校的師生員工常常面臨著數據利用率低、「數據孤島」等問題。抓住最主要的數據使用場景,強化數據運營,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難點問題。建設校園的「智慧大腦」,也成為數字化發展的前沿科技領域新熱點。

 

校園大腦」數據收集示意圖

 

校園大腦」,顧名思義,即是在校園內安置一個具有全局控制功能的「大腦」。數據量和信息互通,是智慧校園建設和運行的關鍵。「校園大腦」基於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智能雲、邊緣計算等技術,能夠解決傳統建築面臨的設備、數據、體驗和服務割裂的難題,實現了智能設備真正的萬物互聯、萬物智能化。「校園大腦」的底層邏輯,就在於打通各產品體系和數據間的壁壘,實現聯接和智能化,以用戶數據驅動,實現數據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功能實用!安全、節能,實時守護校園

 

校園大腦」具有諸多功能。校園大腦」並非處處可見,但又無處不在。它的運轉,能大大提升教職工、學生在校內的舒適度和便利度;幫助校園以最低的能耗,呈現最優的環境與服務。

 

具體說來,」校園大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 統一調度、指揮。它是一個綜合指揮調度中心,可以實時監測校園裡發生的異常情況,迅速作出反饋,守護師生的安全。 
  • 便利。「校園大腦」調度校園各個終端設備,打通校園智能化終端。對用戶而言,可以在統一平台上處理事務,體會「一站式辦事大廳」的高效服務。
  • 節能減碳。各個系統之間互聯,通過邏輯計算和程序聯動,動態檢測校園能耗數據,並執行節能策略,踐行學校「可持續發展綠色校園」的承諾。

 

據介紹,「校園大腦」的業務包含:安全、節能、設備管理等方面。具體而言,主要有:校園事件接報、資源指揮調度、綜合分析研判、應急指揮管理、學術科研成果展示、結構化預案、信息發佈等應用。「校園大腦」滿足解決校園突發事故的事前、事發、事中等過程對視頻監控、視頻會商、融合通信、大屏顯示、音頻擴聲、綜合管控等方面的需求。

 

校園大腦」相關同事正在監測數據

 

校園大腦」的智能和靈敏程度,甚至可以走在人的感知以前。「校園大腦」能實時監測到個體的健康情況,甚至能讀取「群體氛圍」,例如分辨出人群的聚集是歡樂慶典還是可能的異動。

 

科研設備、實驗器材的管理,傳統方式靠的是人。而「校園大腦」能大大提升管理的靈敏度、準確度和效率。它能區分出火苗與火苗之間,誰是火災先兆,誰是實驗需要;也能在眾多無主滯留物品中迅速辨認出哪個是有害物體。

 

未來,學生、老師走進教室不需要自己開燈,離開教室也不需要手動關燈。「校園大腦」智能、節能,學習師生的使用習慣並進行調整,實現精細化管理,建設「綠色校園」。

 

指日可待!更智慧、更低碳的校園即將投入使用

 

作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現場指揮部,「校園大腦」迎來了第一批正式入駐校園辦公的同事們。面對科技感滿滿的新辦公區域,大家紛紛表示新奇和期待。

 

從校園奠基開始,後勤部高級工程師鍾德龍(Dylan)就全程參與建設。作為第一批入駐現場指揮部辦公的員工,他坦言:"心情非常激動!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即將出生,自己接生,期待將他帶到這個世界上!」

 

 

據了解,「校園大腦」目前處於各部分數據收集的初始階段。預計從8月上旬起,「校園大腦」將全面收集科研教學、綠色節能、智能安防、後勤管理、智能樓宇、生活服務、校園配套等所有數據。「校園大腦」將越來越聰明。

發佈日期
2022年07月18日
分類
校園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