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廣州)新設立「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CNCC)」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宣布,經學校教務委員會正式批准,成立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Carbon Neutrality and Climate Change Thrust,簡稱為CNCC)。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致力於培養能夠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能夠抓住新工業革命機遇的下一代領軍人才,並為邁向可持續未來的目標制定技術、制度和政策解決方案。
該學域隸屬於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是學校的學術單位之一,由著名學者、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講座教授齊曄擔任學域署理主任。該學域將面向全球招聘約20名高水平學術人員,並計劃於2024年首先開展本科教育。
響應國家「雙碳」號召
將發力4個重點科研領域
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的成立,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響應國家「雙碳」政策號召、致力於培養相關領域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舉措。
氣候變化是全球重大挑戰,世界各國先後採取行動,共同應對氣候危機。中國向世界莊重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2年4月19日,國家教育部印發《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提出「支持部分基礎條件好、特色鮮明的綜合高校和行業高校,先行建設一批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領域新學院、新學科和新專業,在探索、總結經驗基礎上,引領帶動全面加強碳達峰碳中和人才培養」,並部署「九大任務」以加強「雙碳」高等教育人才發展體系。
作為一所銳意創新的高等學府,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深刻認識到國家「雙碳」事業對人才需求的迫切性,舉全校之力建設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
新成立的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的下屬學術單位。此前,社會樞紐已經相繼成立三個融合學科學域,分別是:金融科技學域、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學域、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社會樞紐將協同下轄的四個學域,培養具備優秀分析能力、心態開放且擁抱成長的創新型人才,為知識經濟做出貢獻。
據了解,依託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堅實的學科基礎以及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深遠影響,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將關注以下四個重點科研領域:碳科學與技術、氣候變化與治理、可持續發展能源轉型、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詳細介紹請滑至文末查看)。
將面向全球招聘優秀師資
計劃明年開始招生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講座教授齊曄擔任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署理主任。學域教授隊伍均擁有世界一流院校的博士學位,多位教授曾在世界頂尖大學任教,並在碳捕集與封存、環境科學與氣候治理、環境和農業經濟、綠色金融等研究領域具有卓越的研究成果和顯著影響力。學術論文多次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GCB Bioenerg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Transportation等核心學術期刊上。
據介紹,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計劃面向全球聘請約20名優秀學者。歡迎擁有不同學科背景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加入,共同參與學域人才培養建設與科研發展。
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計劃於2024年開設相關本科專業課程。按規劃,該課程將為學生提供碳中和與氣候變化領域的基礎和前沿知識,指導學生熟悉和正確運用分析工具和理論框架,培養學生掌握設計和評估雙碳相關政策的能力,引導學生成為政府、行業和非政府組織中從事碳中和的領導者與科學家。未來,該學域還將計劃陸續推出碳中和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碩士及博士學位項目。
在課程設計方面,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將與各地政府、產業界,以及學術、科研機構開展深度交流與合作,以「產教研」緊密結合的形式推動項目發展。
以下為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主要科研領域介紹:
碳科學與技術
該領域主要研究支撐雙碳目標的若干科學與技術問題及現存知識的不足,深入了解氣候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和機制,從多圈層角度研究雙碳目標和氣候變化的理論基礎,為碳中和目標提供先進的技術手段支撐。該研究領域特別關注可再生能源技術、全球生態系統碳匯技術、全球廢棄物碳足跡、碳捕集、利用與儲存技術等科學問題。
氣候變化與治理
該領域主要研究氣候變化危機背後的科學和生態問題,以及氣候治理的相關機構和政策,特別關注包括資源環境政策與管理、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氣候安全、低碳發展制度分析與設計、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科學問題。
可持續能源轉型
該領域主要研究面對日益緊迫的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續性議題,如何保障能源的安全和可持續性。該領域將主要關注新型儲能技術、碳資源利用、創新能源體系、能源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的科學問題。
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
該領域主要研究如何轉變經濟增長模式,進而將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實現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該領域主要研究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建立,綠色生態技術發展和應用等,特別關注環境污染與防治、綠色科技、綠色金融、碳交易、投資標準體系與政策等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