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名家雲集港科大(廣州) 交叉科技與數字經濟論壇重磅開講!

5月20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交叉科技與數字經濟論壇」成功舉行。這是學校正式設立以來舉辦的最大型的向社會公開的高水平學術活動。論壇由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擔任主席,信息樞紐院長、講座教授陳雷擔任聯席主席。

本次論壇邀請北京理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醫工融合研究院院長鬍斌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黃鎧,以及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作主題演講。受邀出席本次論壇的著名專家學者還有:清華大學鄭緯民院士、深圳大學陳國良院士、中國人民大學杜小勇教授、澳門大學須成忠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金海教授、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徐志偉教授、中山大學盧宇彤教授、大灣區大學李曉明教授等。來自學術界和工業界的400餘名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相關前沿科技和社會應用前景。​

論壇伊始,會議主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致歡迎詞。倪校長向與會的嘉賓詳細介紹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辦學理念。他強調,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從設計之初,就希望打破學術邊界,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建校不足一年以來,很欣喜的看到獨特的「樞紐」、「學域」架構已經創造出了許多火花。例如,紅鳥碩士項目作為港科大(廣州)人才培養的創新舉措,吸引到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匯聚在一起,激發出許多交叉學科項目下的創意。最後,倪校長向所有蒞臨來賓表示歡迎,他邀請大家在論壇期間盡情遊覽、體驗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美麗的校園。

第一部分是論壇主題演講。

北京理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醫工融合研究院院長鬍斌教授率先做以《醫學電子與精神疾病診療》為主題的演講。他從學科領域的國內外研究發展現狀、當前面臨的難題,以及建議與展望三個方面展開進行介紹。在腦功能性疾病的研究中,由於心智工作機制不清,抑鬱等臨床診斷方法缺少多維度、動態、持續性客觀量化指標,以癥狀描述(如訪談、量表等)為主,主觀性大、誤診率高。同時,在治療方法上難以實現個性化的治療,治療有效率低。而利用醫學電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揭示腦功能性疾病的心智工作機制,可能從根本上促進臨床診斷方法由「癥狀描述」向「數據驅動」的轉變,實現對腦功能性疾病的精細化分層分類,繼而依據不同疾病的發生髮展規律,實施個性化的非藥物或藥物治療,早診早治、提高診療效率。相關的數據及分析手段多種多樣,例如電信號、音頻信號等生理信號,甚至人的步態等等。

胡教授還表示,作為醫學和計算機領域的交叉學者,他對於交叉學科發展面臨的挑戰深有體會。他期待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在倪明選校長的帶領之下,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支持學科的交叉和融合發展。

黃鎧教授的演講主題是《數字經濟的基礎:智能物聯,醫療雲與孿生城市》。他為參會者帶來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交叉科技報告。黃鎧教授闡述了人工智能(AI)與物聯網(IoT)結合而成的AIoT及其廣泛的應用前景,鼓勵年輕學者和學子將目光投向「群智慧」(group intelligence),發現和研究新的課題。黃鎧教授結合案例,分享了對數字孿生及孿生城市的研究的深刻洞察。他指出,數字經濟已經出現了很長時間,但還不夠完善,需要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的生態系統。

沈向洋教授演講的主題是《勇闖無人區:打造智能融合低空系統 SILAS》。低空通常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離在1000米以內的空域,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和實際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以內的空域。「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勇闖無人區的史詩,從航海時代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到美國先鋒者開發西部,到萊特兄弟翱翔天空,再到人類探索太空星際環遊,不一而足。」沈向洋教授把低空空域看作是新的無人區,不僅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想像空間,還有比地面交通更高維度、更豐富多樣的產業和應用前景,更有實現超萬億級的產業規模的可能,值得人們去探索開拓。沈向洋教授提出,應加速低空空域從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他展望從「可通達(Accessible)」到「可計算(Computable)」再到「可運營(Operable)」的實現路徑,堅信低空空域不應只是承載低空飛行的物理空間,更應成為實現新型商業和社會價值的生產要素。

第二部分是圓桌論壇,着重討論了數字經濟的未來和展望。

信息樞紐院長陳雷教授擔任會議主持,並在會議開始後再次歡迎了各位嘉賓的到來。接下來他圍繞三位大會主講人討論的議題,提出了相關問題,並邀請在座嘉賓依次發表觀點。

問題一: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對就業的影響

陳國良院士: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人的崗位。人工智能的生命是人賦予的,其核心是服務於人。但是,人類需要正確引導科技的發展,才能使人工智能的優勢最大化,造福於人類社會。

鄭緯民院士:人工智能在短期內沒有取代人類崗位的可能性。目前, 人工智能無法承擔獨立工作,但是可以作為技術輔助手段。「自動駕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即使未來某些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ChatGPT),也一定會出現新的崗位需求。

金海教授:目前,最應該關心的兩個問題是:高耗能的人工智能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當人腦的作用機理被研究透徹,是否會有超越人工智能的技術直接取代人類大腦,以及這是否符合人類道德?

徐志偉教授:「數字經濟問題」 最重要的是「計算思維」。計算思維的核心是」抽象「。實現信息社會,我們要將計算思維推廣到全社會全行業,也要加強中國學者創新能力和計算思維能力。

問題二:數據隱私和安全

杜小勇教授:以往的觀點過於強調大數據利用和隱私保護的對立,我認為與其分裂二者,不如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全面分析其利弊,更重要的是如何平衡二者的關係。

盧宇彤教授:發揮數據價值和隱私保護是一個兩難困境。在政策方面,我們要對隱私保護進行分級和分類。技術方面,目前「聯邦計算」可以部分的解決這個問題。總之,二者的平衡依賴技術的進步。

李曉明:我認同「放慢人類科學進步的腳步來保障人類福祉」的觀點;此外,強大的隱私保護能力將成為產品的最大賣點之一。

問題三:數字經濟中數據定價

黃鎧教授:「數據定價」是一個新興領域,我們需要思考,是否要像商品一樣由市場供需關係來為它定價。

須成忠教授:目前數據的確權不能被清晰界定,而數據的定價又和確權有關。因此,不解決確權問題就不能為數據定價。

發佈日期
2023年05月21日
分類
合作交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