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港科大(廣州)重融合,跨學科支援師生研究
10月11日,《明報》以《建校一年生員倍增 首屆本科生逾百 科大廣州重融合 跨科支援師生研究》為題,整版報道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一年多以來在學科交叉融合、科研攻關、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
全文轉載如下:

今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在建校一周年之際迎來首批本科生。報考一所新學校或需要勇氣,但在師兄師姐全是碩士、博士生的環境下,眼界可全然不同。港科大(廣州)強調學科交叉融合,學生可聯合各專業的同窗取長補短;教師亦可在研究時得到不同學科支持,令想法得以實現。
「這一年過得比什麼都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說,目前校園二期建設仍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相信整個教職員工團隊會繼續全力以赴。他在今年9月的開學典禮上說,一年來,學校已迅速發展成為充滿生機和創造力的智慧校園,「在不到20個月的時間裏,從無到有建立一所高水平大學堪稱奇蹟。」
港科大(廣州)今年有1000名本科、碩士、博士生入讀,包括首次在廣東、四川、河南、山東4省透過高考招收的125名本科生,及以聯招試(即中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台學生入學考試)成績錄取的12名中國港澳台學生,另有3名國際學生;加上去年首批入學的540名碩博研究生和450多名教職員,全校人數翻了一倍。
元宇宙軍訓
戴VR眼鏡砌槍、射擊
明年,港科大(廣州)的本科招生範圍將擴大到全國,而目前正在建設的二期校園,包括書院、實驗樓、教學綜合體、教職員公寓、學術會議中心等,其建設風格將體現提倡學科交叉融合的精神。

港科大(廣州)的「軍訓科技感」十足,在由信息樞紐院長陳雷教授、校長辦公室資訊科技處團隊和中移動廣州分公司共同開發的「元宇宙軍訓」中,同學們戴着VR(虛擬實境)眼鏡「砌槍」並模擬射擊,運用高速無線網絡支持的30台終端同時連接高性能工作站,實現實時圖像渲染。
本科生首年修習基礎課
大二結束定專業
「好玩」「很新」,是18歲的四川新生劉博文對學校的第一印象。他原就讀於四川綿陽中學,成績不錯,聽過港科大(廣州)的教師到當地宣講,覺得自己與學校「情投意合」。他看中學校提倡學科交叉融合,鼓勵本科生進入實驗室和參與創業,甚至鼓勵同學進入非本學域的實驗室獲取經驗。父母也覺得他「大個仔」,便支持他隻身赴廣州讀書。開學數周,劉博文已覺得教師和同學親如家人,還加入了合唱團、足球社,到廣州市區「特種兵」旅遊(時間短、景點多、花費少)。在大一階段,他的課程主要是通識課和專業基礎課,至大二結束才確定專業。

跟還在探索的劉博文不同,在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修讀的香港碩士生蔡嘉雯則有很多想法,「我想做3D打印的產品,要實用的」「我在做一個VR體驗設計,希望幫畏高的朋友克服畏高」「我和同學合作做過一個給老人家用的魚菜共生系統,魚缸還帶有安全監測裝置」「我在做一個幫中風病人康復的穿戴裝置,但既要平價、又要美觀,要能度身訂做,穿起來還要舒服」。30歲的她曾就讀香港城市大學和英國中央聖馬丁學院,去年入讀港科大(廣州)紅鳥碩士班。

「我在TVB做過助理編導,在Viu也做過一段短時間,見到不同道具,我會思考自己怎樣設計一個。」蔡嘉雯自言凡事喜歡自己動手,她迷上3D打印、建模,連3D打印機也要自己組裝,「我非常享受『砌機』,這是一個不斷失敗、然後成功的過程。有些問題在說明書中找不到答案,自己上網搜索也不一定能解決,可一旦成功就會超開心。」
媒體藝術生自言數學差
跨系研究智能裝置 專長互補
蔡嘉雯自言從小「數學不及格」,「在其他大學,很難選修其他學科的課程,但在這裡我不用跟足教師的安排,而是自己決定要做什麼、提出計劃,教師支持,我馬上就可以開始做」。學校有多個不同的研究小組,每個小組都由不同學系的師生組成。她現在計劃研究以用戶為中心的可穿戴康復器械設計,並將其作為碩士論文題目,遂加入「智能穿戴裝置」研究組,認識了研究芯片、精密材料、柔性傳感器及人機工程學的朋友,「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就算我再喜歡嘗試不同的東西,都了解不到他們這麼專業的知識。」

問到畢業後的打算,蔡嘉雯考慮過讀博士,也想過開公司,目前開始嘗試參加創業和設計比賽。香港科技大學歷來鼓勵學生創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亦不例外。但蔡嘉雯說自己不懂商業,純粹只是「想法比較多」,真要開公司的話,就要找到信得過的合作夥伴。至於會否返港發展,她說:「我暫時比較偏向呢度(大灣區),因為做研究的成本相對低,無論你買材料、找廠商都比較容易。」
師生走遍6省萬里路
溯源採樣探珠江水之秘
古語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域助理教授劉易,為了研究課題而真的帶着學生走過了1.5萬公里。考察隊從珠江口溯源而上,踏遍廣東、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貴州6省區,搜集有關河流和地下水質的第一手基礎數據。

劉易在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取得博士學位,而珠江口水質一直是學界重點,幾十年來積累很多監測資料。「很多人嘗試解釋水域富營養化問題,珠三角地區多受關注,往上遊走的研究卻相對少」,而且過去的數據集中在較易採集的河水,認為工農業和日常生活污水的排放導致富營養化,但劉易認為這未能完全解釋這現象,地下水也有可能是海中營養物來源之一。
2022年5月入職港科大(廣州)的他決心要填補這方面的空白,但也意味着必須親身採集第一手數據,走遍全流域,「我們想用比較完整、有系統的思維去做這件事,如果只做一條河段,未必能找到本質的原因。」
01 多學域托助搜樣本,派學生幫忙
「我們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購買耗材,設計採樣路線,細分任務步驟,每一天每一個點、什麼時間到哪裡、花多少時間、晚上住哪裡,都做了詳細計劃。」劉易說,去年12月至今年1月首次考察,共40天,靠一輛車4個人完成旱季全流域調查,一出發就遇上疫情暴發,幸而學生們都堅持了下來;第二次則在今年8月,8人分為兩隊做完雨季調查。


港科大(廣州)提倡跨學科交流,劉易很多同事找他合作,包括香港科大和港科大(廣州)的學者:先進材料學域助理教授王軍研究塑料,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副教授陸萌茜關注珠江流域的碳排放,海洋科學系助理教授何丁研究溶解有機物,本學域同事、助理教授余柳倩也非常關注整個珠江口的富營養化和缺氧問題,有的委託他「順便」搜集樣本,有的派學生加入團隊,學校的地球與環境系統中央實驗室則提供大量器材,「大家的專長結合在一起非常好,以前沒有這個平台,也不知道怎麼做。」
02 旱雨季各一趟探地下水,村民支持
科學考察不是遊山玩水,考察隊員每到一處都要做實地培養實驗,步驟相當複雜,在河邊採集泥土和水樣本,有的保持原樣作為對照組,有的充入氮氣、乙炔等作為實驗組,每隔兩小時收集氣體樣品,然後送回實驗室分析。研究河床底部的孔隙水則要用採樣管插入河床50厘米,再泵出所需樣本,采地下水則要找民用水井。「我要感謝那些釣魚大叔,他們經常指引我們怎麼下到河邊」,劉易笑道,行程中遇過熱情的村民,主動帶他們到村中的古井,「聽說我們是監測水質的,他們非常歡迎,因為他們也很關心井水還能不能用。」
03 樣本每日快遞送穗,研設定點監測
1.5萬公里的行程,意味着每天都要走300多公里,車輛後尾箱塞滿儀器,每日搜集的樣本還要打包快遞迴廣州,由同事接收並放入實驗室冷藏庫供後續處理。萬里路之後,未來一年劉易會帶領學生先「消化」手頭數據,作旱、雨季的對比研究,得出初步結論。下一步亦會檢討方法,例如擺放定點監測裝置,「在一些深切河谷(峽谷),以後可以考慮用無人機去採樣」。他強調,讓學生親歷獲取數據的過程,「知道數據不是隨便得來的,他們會更珍惜。」

研究網絡時代城市治理
入3000戶調查獲政府支持
講到入戶訪問,一般人可能只知道「人口普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副教授張卓妮、助理教授周穆之、客座教授吳曉剛等領導開展的「廣州都市動態調查」,集合香港、上海的經驗,計劃訪問3200多戶廣州居民,並將持續追蹤,探討網絡時代下特大城市的治理模式。

01 集港滬調查經驗,抽樣訪穗54街道
張卓妮在香港科技大學讀博士時,曾參與2011年香港社會動態追蹤調查(HKPSSD),其後赴香港城市大學任教,至2017年又協助參與「上海都市社區調查」(SUNS)。從2003年開始,內地亦有兩年一次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但範圍遍及全國,不及具體城市調查那麼精細。

張卓妮指出,廣州都市動態調查是對過往這些調查的傳承與發展,部分指標可與香港、上海或全國橫向比較,更開創先河增加「數字治理」的內容。
「在數字化(即數碼化)的時代,人的工作和生活是怎麼融合在一起的?」張卓妮稱調查內容包括家中有多少人從事與互聯網平台如美團、滴滴、淘寶相關的工作;長者有否使用智能手機及社交媒體;兒童會否使用電子設備及家長如何監督;以及學校會否發電子功課。「互聯網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它可能彌補了社會上其中一些不公平,卻加大了另一些不公平,人的階層流動也可能因為數字化而改變。」
02 政府人員助敲門,逐戶訪查順利
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活用跨學科優勢,張卓妮的調查有來自社會學、人口學、城市規劃及公共衛生等不同專業的老師合作,有助全面兼顧。同時考慮到整個複雜的城市,綜合廣州新舊區的人口特徵,團隊最終抽出全市54條街道,在每個街道抽取兩個社區,每個社區再各抽出30戶受訪,即總共要完成3240份問卷調查,預計受訪者超過5000人。
研究獲得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管理層高度重視,以及廣州市教育局、公安局、廣州市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大力支持,「他們向區、街道發通知,學生去到,工作人員就會幫忙;否則我們直接敲門,住戶很難相信。」張卓妮指無論任何城市做入戶調查,信任是最大挑戰,尤其現時內地反詐騙宣傳效果卓著,民眾高度警惕,但有政府出面「認證」,調查工作才得以順利開展。
剛過去的暑假是調查員登門入戶的好時機,張卓妮說,調查已完成三分之一,剩餘部分計劃於年內完成,經過數據分析後,明年暑假或有初步成果,最終還可能寫成政策報告,透過學校遞交給政府部門。
03 數據全面,「缺關注者」聲音被聽見
「政府的頂層設計是由上至下,也需要從下至上的評價反饋,看看資源是否與民生需求匹配。」張卓妮稱,訪問時會請居民評價鄰近的醫療、教育配套是否足夠,亦會請調查員觀察社區環境衛生、綠化、噪音水平等。張卓妮強調,在這個時代繼續使用入戶調查的傳統方法,正是要找到未被主流媒體關注的群體,「那些可以發聲的群體,有辦法讓大家知道他們的狀況,但這些聲音並不全面,做抽樣調查的好處是讓覆蓋全面且具代表性的數據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