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學領域知名學者雲集港科大(廣州)!共論地球系統科學的挑戰、機遇與未來

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地球系統所面臨的各種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對全球經濟、社會和政治穩定性構成巨大挑戰。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藉助系統科學思維,採用多學科交叉融合手段,深入探究地球系統各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了解各種環境問題的成因和未來變化趨勢,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的依據,以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0月14日至16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域(以下簡稱EOAS學域)在學校舉辦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高端論壇。論壇以「地球系統科學的挑戰、機遇與未來」為主題,邀請了國內30餘名地學領域知名中青年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領域的關鍵挑戰、創新成果和未來機遇等前沿科學問題。來自不同地區高校、科研機構的百餘名師生及相關人員到會交流。

10月15日上午,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高端論壇舉行開幕式,由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域、可持續能源與環境學域李順誠教授主持。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出席本次論壇開幕式並致歡迎辭。倪明選校長首先向來自各地的與會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與誠摯的感謝,隨後介紹了港科大(廣州)獨特的學術架構和學科設置,以及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域建立的過程,期待EOAS學域圍繞地球系統科學的實踐促進學校的學科融合、響應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倪明选校长致欢迎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張朝林副主任出席並致辭。張朝林副主任在致辭中表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自籌建以來,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前沿交叉融合學科建設,力求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及界限,在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這種先進的辦學思路,與地球系統科學整體、交叉、融合的理念高度契合,也與地球科學部確立的科學前沿與國家需求「雙輪驅動」的資助戰略相一致。他相信這種創新性辦學模式,將有力地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發揮協同效應,為地球系統科學的深化發展提供優良的平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张朝林副主任致辞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域署理主任、可持續能源與環境學域鄭君瑜教授代表學域全體人員對參會專家和人員表示歡迎,並對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域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簡要介紹。鄭君瑜教授為參會人員闡述了本次會議的主辦宗旨與組織形式,並希望各位專家在分享精彩成果以外,圍繞「地球系統科學的挑戰、機遇與未來」的會議主題,為港科大(廣州)EOAS學域如何建設具有鮮明港科大創新基因和跨學科特色的地球系統科學專業建言獻策。

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署理主任郑君瑜教授

隨後,6場各具特色的分論壇順利開展。各分論壇由特邀報告以及圓桌討論組成,與會專家學者跨越傳統學科藩籬,與主持人、觀眾互動交流,共同討論地球系統科學的挑戰、機遇與未來,現場討論熱烈、掌聲不斷。

分論壇01

刘绍臣
世界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Sapiens: Our Impacts o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曹军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报告题目:全球海洋气象导航现状与进展
王东晓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报告题目:中山大学大海洋学科群建设实践收获
刘绍臣/张朝林/曹军骥(从左到右)

分論壇02

胡敏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
报告题目:大气颗粒物生成老化过程及辐射效应
李芳柏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报告题目:红壤铁循环驱动重金属污染治理原理及应用
王自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报告题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与公里级大气环境溯源预报
张强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教授
报告题目:全球多尺度碳排放数据库建设与应用
张强/胡敏/王自发/李芳柏(从左到右)

分論壇03

黄小猛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地球系统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报告题目:气象智能大模型发展与展望
张干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报告题目:大气化石源CO₂的14C同位素示踪
邵敏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教授
报告题目:挥发性有机物测量技术: 从总量到效应
王新明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报告题目:Reactive nitrogen in the atmosphere
辛沛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院长、教授
报告题目:冻融条件下的土壤水热盐运移研究
王伯光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报告题目:南岭大气环境与碳中和野外观测研究站介绍
王新明/黄小猛/邵敏/王伯光/张干/辛沛
(从左到右)

分論壇04

王林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欧亚大陆北部极端高温与急流遥相关的联系 
葛茂发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实验室副主任
报告题目:大气化学动力学研究
关大博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
报告题目:全球面向碳中和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杨芳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珠江河口咸潮上溯情势变化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袁文平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面向碳中和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核算研究
傅宗玫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副院长、教授
报告题目:大气有机氮、棕色碳气溶胶来源、演化及环境效应
袁文平/关大博/傅宗玫/杨芳
(从左到右)

分論壇05

廖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报告题目:地球系统模式中的气溶胶模式研发及气溶胶气候效应评估研究进展
董昌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海洋学发展现状与前景
林霄沛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教授、院长
报告题目:全球变暖对海洋观测的挑战
经志友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Enhanced vertical flux and energy cascade by submesoscale turbulence in the upper ocean
经志友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Enhanced vertical flux and energy cascade by submesoscale turbulence in the upper ocean
廖宏/经志友/黄邦钦/董昌明/林霄沛
(从左到右)

分論壇06

李海龙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 
报告题目:海底地下水排泄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周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极端降水与水稻生长
郭华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报告题目:地质过程与健康环境    
郑一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粮食”系统关联
郑一/李海龙
(从左到右)

論壇最後,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域署理主任鄭君瑜教授作結束語。

郑君瑜教授作结束语

鄭君瑜教授表示EOAS學域處於起步階段,正是自我定位及探索發展道路的重要時期,他代表學域全體人員對百忙之中撥冗參會的專家學者的支持與為EOAS學域發展提供的寶貴建議表達誠摯的感謝。本次論壇也是EOAS學域成立以來第一次舉辦如此高規格、大規模的學術活動,希望未來有機會再舉辦此類學術活動來展示EOAS學域的發展成果,並邀請各位專家學者有機會多到港科大(廣州)交流。他同時也表達了港科大(廣州)EOAS學域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的決心,誠邀海內外地學英才加盟港科大(廣州)和開展交流合作。最後,鄭君瑜教授對參與此次論壇主辦工作的EOAS學域全體教師、工作人員、學生志願者們表達了衷心的感謝。

10月16日下午,為期三天的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高端論壇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順利閉幕。

会议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論壇為粵港澳大灣區從事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相關研究、學習的師生們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和學習平台。大家在論壇中積极參与,交換見解,收穫滿滿。

發佈日期
2023年10月17日
分類
合作交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