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源部代表團來訪港科大(廣州),專家齊聚共商創新性氣候解決方案
背景概要
當地時間11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舊金山裴洛里莊園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中美元首會晤,會晤中兩國元首強調在當下關鍵十年中美共同加快努力應對氣候危機的重要性,歡迎兩國氣候特使近期開展積極討論。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和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分別於2023年7月16至19日在北京、11月4至7日在加利福尼亞陽光之鄉舉行會談,並於11月15日發表中美兩國關於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該聲明標誌着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緊密合作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其中包括2030年各自推進至少5個工業和能源等領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大規模合作項目。2023年11月13日,中國科技部副部長張廣軍在京會見了美國能源部副助理部長諾亞·戴馳(Noah DEICH)一行,雙方就有關科技議題深入交換意見。同日,中國科技部與美國能源部共同組織召開了第三次中美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創新合作研討會。
11月16日,為積極響應中美氣候合作問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專家學者在中國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及廣東省技術經濟研究發展中心專家代表陪同下迎來美國能源部代表團,共商創新性的氣候解決方案。
此次會談基於2021年11月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中提及的應用與部署直接空氣碳捕集技術(DAC)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示範項目,旨在加深中美在負碳領域的緊密協作,共同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而努力。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黨委書記屈哨兵教授表示:「非常歡迎美國能源部代表團的到來,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合作來共同應對。我們期待通過此次會談,通過政府引領,政策及技術推動,深化與美國能源部的合作,共同為構建更綠色、低碳的未來貢獻力量。」

美國能源部代表團分享了在碳中和、人工智能與碳管理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交流,探討直接空氣碳捕集技術(DAC)在實現兩國「碳中和」目標中的角色,以推動全球負碳技術的發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李佳教授DAC研究團隊與美國能源部代表團共同探討港科廣開發的DAC材料在美國的測試及應用場景,以及該技術在全球氣候變化應對中的潛在作用。
美國能源部化石能源和碳管理辦公室副助理部長諾亞·戴馳(Noah DEICH)表示:「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領域有着巨大的合作潛力。美國近些年的風向轉向碳管理,旨在培育解決氣候變化的下一代人才。我們期待通過此次交流共同開發創新技術,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與美方的團隊不僅在技術開發方面有合作的空間,在人才培養、教育等方面也能攜手並進。」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信息樞紐院長陳雷教授介紹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對預測相關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重要性,以及AI助力新型二氧化碳吸附劑材料研發的前景。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署理主任齊曄教授表示:「上次有幸到訪美國能源部是2014年,時隔十年後,今天很高興美國能源部一行到中國訪問參觀,期待再次攜手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李佳教授表示:「DAC技術是實現負碳目標的必要技術和重要抓手,創新發展DAC技術新材料以及降低DAC未來技術成本及系統集成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保障。」同時,李佳教授對研究團隊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做了展示。

中國國家科技部以及廣東省技術經濟研究發展中心相關專家也出席了本次會議並致辭。


兩國專家學者在自由討論環節深入交流,共同探討未來合作方向。



會後,在實驗室參觀及交流環節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科研團隊向美方代表團展示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在負碳科研領域的創新成果。



本次交流旨在促進「碳中和」相關科技創新,為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深度合作打下堅實基礎,共同為打造綠色低碳的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