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餘個項目構思「腦洞大開」!港科廣這門課超火

如何有效改善校園建築綠植灌溉?怎樣在學校找到自己的「運動搭子」?想為校園的流浪貓送溫暖?大到校園建設,小到一花一物……

推開「設計思維」的大門,港科大(廣州)的研究生們看到了另一方天地

12月20日至27日,港科大(廣州)「智慧校園」設計思維期末項目展(Design Thinking Final Exhibition)在學生活動中心火熱進行,16組同學的項目作品進入舞台展示環節,70餘組項目作品進行了路演,向全校師生展示他們一個學期以來的項目設計雛形,為本學期的《跨學科設計思維》課落下完美註腳。未來技術學院的任課老師周晉妮、王林曉、薛珂、李貝津妮,以及各部門負責老師出席本次期末項目展。

27日,未來技術學院舉行優秀課程項目頒獎儀式暨設計思維課程發展座談會,座談會為路演得票最高的項目組頒獎,並邀請了本學期課程項目相關的各部門教職工,與設計思維課題組四位老師共同對本學期課程進行回顧和總結,並針對後續課程規劃展開討論。

舞台展示环节上午场
舞台展示环节下午场

什麼是「設計思維」?不少人會將其理解為用設計師的思維來設計,但實際上它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港科大(廣州)的跨學科設計思維課介紹了以人為本的方法和設計思維的心態。通過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進行團隊合作,學生將發展融合學科知識以解決問題的能力。港科大(廣州)所有研究生都必須從採用項目式學習方式的《跨學科設計思維》和《融合學科研究方法》核心課程中擇一修讀。

「與其說是學知識,不如說是學習思維模式。」紅鳥碩士生陳藝純向我們介紹了這門課的主要內容:如何分析用戶的需求,製作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如何通過用戶的痛點,探索設計觀點(point of view);如何一步制定合適的方法,迭代設計原型(prototype)等。陳藝純認為,不同學科的同學組隊做項目,看待事物有着不同的視角和思考,這也為一個問題提供了多元的解決方法。

設計思維初養成

首先學會「同理心」

設計思維要有同理心,用換位思考的形式找到問題關鍵所在。談到如何找到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與定義問題的能力,周晉妮老師表示,「大家要在已制定的大主題下,自行探尋問題的切入點,先實地觀察,再找到相關用戶進行訪談。」為此,紅鳥碩士生羅茜淇和組員還特意學習了訪談技巧和經驗,以便更準確掌握有效信息,優化小組成果。紅鳥碩士生劉洪磊也覺得小組項目能得到師生積極反饋,「多虧調研和採訪環節開了個『好頭』」。

走出課堂,學以致用。為了規避設計死角,部分學生還要親自上陣去「體驗生活」。「比如,有的同學會去體驗圖書管理員的一天,只有站在用戶角度,才能切實感知到一手信息,理解影響產品設計的關鍵因子有哪些。」周晉妮老師說道。

今年的《跨學科設計思維》課程,聚焦「智慧校園」這一大主題,近400名選擇本門課程的研究生在資訊科技處、校園管理處、校園服務處、圖書館、紅鳥學創空間教職工的協調幫助下,觀察、記錄、推演、驗證……5-6人為單位,從不同視角出發,為「智慧校園」建設出謀劃策。

「我開始理解學校各個部門的職能,也想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大家提升校園生活質量。」一些同學表示,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自己只是作為使用者站在自身角度思考問題,並沒有關注過學校各部門在校園建設和校園服務中遇到的困境,而這次課程體驗,讓他們學會遵循同理心發現問題和現象,思考方式產生轉變。

作為本門課程的助教,紅鳥碩士生蔡嘉雯通過反思過往在設計思維課程的研究過程,逐步掌握如何把發散的思維根據用戶需求與反饋發展與聚焦。同時,她也提及,「這次課程由課程導師聯繫了學校各部門發現需求,可引導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更有效應用理論技巧。」

智慧星火閃爍

一鍵開啟「智慧校園」的浪漫構想

社會需要化挑戰為機遇的創新人才,「你將如何以新的姿態開啟人生新階段?」在今年設計思維的首堂課上,港科大(廣州)副校長(教學)吳景深教授向同學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鼓勵同學們探索自我興趣方向,明確自身的長處和痛點,使用設計思維的方法給自己做「用戶畫像」。

同學們給出的答案是什麼?時隔三個月,我們也能從大家的作品中初見端倪:

健身達人

港科廣一直以來非常重視大學健身文化建設。劉洪磊和小組成員在課上頭腦風暴時,對「在港科廣找運動搭子」一事產生強烈共鳴,而這一想法也從周邊同學的反饋上得到了廣泛驗證。

如何在認識新同學和加強健康管理上做到「既要又要」?在薛珂老師的指導下,項目組依託「科大Go」現有的場館預約做了些微小改動,最終產出了可交互的APP原型。作為設計者,劉洪磊的小組認為,「less is more,一些微小的改動足以為預約場館的使用者們帶來全新體驗,也完全不會顛覆原有的邏輯而使用戶不適。」

無獨有偶,張志穎小組向大家展示了他們組的項目「智解健身難題」(Sports Curriculum Problem Solved)。考慮到真人教練匱乏、網絡視頻可能存在死角、缺乏沉浸感的問題,小組共同創作了一個能夠720°無死角觀看的3D體積視頻,視頻可通過VR播放,也可通過AR和現實場景融為一體。

這堂課教會我切身實地地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要做出一份令潛在用戶滿意的產品而不是做出一份自己覺得好的產品。」張志穎和組員就是看到健身課很難搶到這一痛點,才想出AI教練的應對方案。「但是健身群體到底願不願意用AI教練來代替真人教練,我們一開始是沒有考慮到的,這門課程讓我們慢慢地體悟到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動物守護者

漫步於港科大(廣州)的校園,小松鼠如精靈般在濃濃綠意中跳躍,黑天鵝、綠頭鴨在中央河道暢遊,走着走着還能在建築錯落、草木茂密之處窺見幾隻慵懶的貓咪曬着太陽假寐,這裡也是許多小動物的家園。我們的生活因為它們而更加豐富多彩。

李碩人一組正是注意到了其中一點——校園中的水上動物由多個重疊的物種組成,由於共同利用有限的資源,動物之間會發生攻擊性互動,這給校園管理帶來巨大挑戰。李碩人的小組構想了一個集成可持續能源系統、視覺識別系統以及巡航系統的仿生智能船,並根據這一設想迭代了三代原型設計。

他表示,「組內預計還會進行一次設計迭代,增加濾網系統解決水面漂浮物和污染物的問題。」小組成員梁伊琪在展示環節分享了自己的體悟,「這一課程讓我掌握體系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能夠由表及裡的形式去構思問題最終的解決方法。」

「設計思維要做到以人為本——知道自己的用戶是誰,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指導老師王林曉有感於同學們新穎且極具同理心的視角,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再走一步,將目光投向了校園裡不會發聲的動物,懷着對自然與生命的熱忱,學生們將自己觀察和感知到的情緒附着在設計思維上。

隨着校園環境不斷優化,一些貓咪開始「入駐」港科廣,師生該以何種姿態「擁抱」這些可愛的小生靈?

另一組同學在李貝津妮老師的指導下,製作了「流浪貓智能監管系統」。系統可對校園裡的流浪貓進行定位追蹤,健康狀態監測,和進食監測。小程序端口方便所有人查詢流浪貓相關的資訊,為愛貓人士提供一個交流互動的平台,從而建立更好的人貓互動關係。校園管理處也能通過平台信息,實時了解貓咪情況,確保師生與動物的安全。

小組成員何帥涵談到,「課堂上,大家都在發散思維去討論,組員們分工合作,各展所長,感覺很棒。」同組的周樂茵講述起目前項目遇到的難點,「因為流浪貓問題的複雜性,在人力配置、資金來源、專業組織合作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難度,因此項目的落地可能還需要走過一段漫長的道路。」小組成員希望項目能依託學校愛心人士和科廣喵喵叫社團,最終建設成集流浪貓管理、動物保護、人文關懷、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智能系統,打造成校園一道有愛的風景線。

綠植英雄

在廣袤的大自然中,校園是一個小的生態系統。陳星媛以「校園生態建築——植物們的超級英雄」為主題,關注對校園建築外部花台養護而進行高空作業的工作人員的安全和綠植存活率問題。

「我們觀察到學校某些樓棟的外部花台澆水流程複雜且危險,而團隊都是綠植愛好者,且對景觀設計很感興趣。」陳星媛解釋了選擇這一項目的原因。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在周晉妮老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設計出一套半自動化管理系統,能夠在降低工作人員高空作業頻率的同時,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校園管理處各位老師也為同學們的實地考察和項目推進提供了多種幫助和反饋。

「我本來以為這個課是i人地獄,然而,也正是這門課促使我與課程作業中合作的同學相識,大家來自金融、人工智能、農學、建築、微電子等不同領域。」陳星媛回憶道,「我們不僅分享了課程知識,還交流了各自的研究興趣和在港科廣的經歷。」

還有太陽能節能裝置、智慧點餐系統、學術合作和時間管理APP、帶有RF探測器和指示燈的智能分類和導航書車……一組組「智慧校園」實踐的生動案例,讓我們發現那些曾經被忽視的、能為校園生活增色添彩的空間,而港科廣設計思維的故事還未完待續。

課程規模擴大

融合學科設置再升級

「今年有8個班級,是課程規模最大的一年。」課程組長周晉妮老師告訴我們,4年來,《跨學科設計思維》不斷進化,從最早的小班授課,到如今已開始採取大班講座和40-50人小班教學結合的形式授課。課程期間,學校會邀請業界嘉賓分享設計思維應用、講解如何面向用戶需求設計產品等。

課程提供基於項目的學習體驗,鼓勵學生將設計思維應用到日常實踐中,無論是學術、就業還是創業。「我上學期是帶博士生的設計思維課程,這學期博士生和碩士生混在一起上課。」李貝津妮老師表示,這意味着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背景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更靈活的教學方法來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正因如此,同學們不一定要在項目中產出可實際落地的產品,但需要通過項目設計完整表達自己想傳遞的概念。「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會找到各種合適展現自己想法的方式,並不局限於傳統的PPT,這給了非工程專業的學生很大發揮空間。」在周晉妮老師看來,快速建模、測試和迭代的精髓正在於此。

學生思維方式以及學習能力」是王林曉老師極為關注的一點。港科大(廣州)推行融合學科教育,她希望能夠通過這門課程,幫助同學們培養全面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適應不斷變化和複雜的世界。微電子學域博士生歐陽奕康表示,「這門課程可以幫助同學們在未來的科研實踐中發覺痛點,指導科研方向。」

本學期《跨學科設計思維》課共安排了四位老師,並於每周舉行教學會議,使得整個課程更加細緻,更好地整合各位老師的教學資源和經驗,提升教學質量。李貝津妮老師分享了她的教學感受,「總的來說,今年的課程形式和備課過程都更為豐富,這對於提高教學效果和滿足學生需求都是非常有益的。

紅鳥碩士生鄭浪對設計思維課程的幾位老師表達了由衷地感謝,「我是薛珂老師班上的學生,他風趣幽默、由淺入深的課堂風格深深的吸引了我,課程也讓我意識到做好一個優秀的項目並非易事,裏面包含許多重要的環節。

談及對《跨學科設計思維》課的下一步設想,李貝津妮老師希望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能進一步關注人的需求和體驗,注重設計的實用性和可持續性,「我想讓學生明白,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和美好。」

據了解,學校還將開設《跨學科設計思維2》,供有志將項目進一步完善、應用到實際中的研究生同學選修。學校也將繼續聚焦「智慧校園」建設這一大主題,幫助學生將想法落地。「設計思維課帶我們系統地學習了問題發現、用戶定位、發散思考與收斂等各個階段,我們目前對打造產品的流程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十分期待《跨學科設計思維2》會為我們帶來全新認知。」周樂茵同學如是說道。

發佈日期
2023年12月28日
分類
校園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