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廣州)蘇權科教授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
1月19日上午,「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81名個人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50個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跨海工程與綜合交通研究所首席工程師、智能交通學域實踐教授蘇權科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並作為獲獎代表上台發言。
蘇權科教授表示,這份榮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的充分肯定、對廣大工程師的關心重視。他表示,將繼續發揮自己多年的工程經驗及與港澳合作經驗,努力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更多傑出的工程師,不斷提升中國工程師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生領跑
「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至名歸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總工程師、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與結構工程分會副理事長、第六屆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一路走來,蘇權科教授的成就為他贏得了諸多榮譽。此次獲獎,可謂實至名歸。
國家今年首次開展「國家工程師獎」表彰,是一個顯著且強有力的信號。「對我個人,以及現在在港科大(廣州)的工作來說,還是一種很好的鼓勵和鞭策。」蘇權科感慨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到,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以黨中央、國務院的名義開展「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尚屬首次,可見其規格之高,分量之重。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在過去的20年間,我國培養的工程師人數逾6000萬名,但高層次人才缺口依然很大。「國家強調高質量發展,大量工程師在各行各業工作,但是工程師的付出、價值還有待發掘,」蘇權科理解這次表彰背後的厚重,不僅僅是國家對工程師及其團隊創新成果的認可和禮讚,也將激發各界人士深入工程領域探索創新,推動工程教育的發展,實現「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近兩年來,先是24所大學獲批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再是「國家工程師獎」的首次頒發,足見國家尊重技術、鼓勵創新的態度,和面向國家重大戰略急需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培養高素質工程師的決心。

港科大(廣州)的工程師序列剛剛起步。如何將工程師序列的發展規劃、規範管理,同學校的科研、教學有效地結合,如何讓工程師序列在本科生、研究生的培養,以及知識轉移工作中發揮最大作用?……蘇權科坦言,此次榮獲國家級殊榮,為他未來在學校開展工程實踐教學研究,發展壯大一支具有一專多能、可解決複雜問題的工程師隊伍帶來一顆「定心丸」。
一次抉擇
回歸校園,和其他學科「串門」
伶仃洋上煙波浩蕩、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橋長虹飛架,東接香港,西接澳門、珠海。六年前,這架被外媒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正式聯通。

「在這裡建橋,一定要建一座為中國人爭氣的橋,一座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世界一流的橋!」從年富力強到兩鬢斑白,時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的蘇權科在崗位上堅守18年,帶領團隊破解一項項世界難題,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氣魄,勇攀「橋樑高峰」,完成了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建設,把眾多國際同行眼中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創業維艱、實幹興邦,身處偉大時代,參與國家工程、打造國之重器,我們無比幸運、無比自豪。」蘇權科表示。

登上超級工程界的「珠穆朗瑪」後,蘇權科回歸初心,40年前曾做過3年高中物理老師的他,選擇來到港科大(廣州)擔任首席工程師和實踐教授。
這一選擇是偶然的相遇、相知,也是命運的必然安排。
2018年起,蘇權科就帶着團隊同香港、澳門多所知名院校,投入到港珠澳大橋的「數字大橋」建設中,讓大橋的運維更科學、精準、智能。期間,他結識了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二人在粵港澳合作、學科交叉融合的辦學理念和科研應用轉化等方面的想法不謀而合。

「所謂大工程,其實就是不同專業的交叉融合,把不同知識、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共同解決問題。」蘇權科解釋,「每個工程就是個很大的交叉融合應用場景,解決工程問題需要各個專業協同攻關。」
港科大(廣州)採用全新的融合學科的學術架構,這也成為吸引蘇權科最終選擇這所全新的大學開啟自己「人生下半場」最重要的因素。

在這種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刻,所有願意來學校的老師都懷揣着做好中國教育的理想和情懷,蘇權科恰是其中之一。在這裡,蘇權科與校內各行各業頂尖的教育家、科學家、青年學者碰撞思維,即時了解到全世界各行各業的最新發展。「與這些老師接觸就像和全世界接觸。」對他而言,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一個新標杆
打造世界首個深淺聯合實驗水池
廣東,地處嶺南以南,南海之濱,擁有我國最長的3500多公裏海岸線,海域面積居全國第二。但和自然稟賦並不匹配的是,華南地區還沒有適合發展海洋工程學科的大型科學實驗裝置和場地。「很多時候我們要到上海、南京以及大連去做實驗,海洋產業的發展和海洋科學技術的進步受到了一些制約。」

幹了將近30年跨海工程,蘇權科早已意識到海洋工程是面向未來的國家重大需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重點領域,他向學校提出建設「全海洋動力中央實驗中心」,這一建議得到港科大(廣州)、港科大兩校領導和包括清水灣CEE主任張利民教授(亦榮獲本次國家工程師獎)在內各方的鼎力支持,經過兩校的通力合作,蘇權科帶領團隊發揮工程師落地能力的優勢,全海洋動力中央實驗中心即將動工開建。
「實驗室作為一個同時具有深、淺水池功能,可以模擬從深水到淺水海洋動力環境演變的大型人造海洋,是獨一無二的。」蘇權科表示,這將是世界前列,中國單體最大的全海洋水動力實驗室,具有很強的學科交叉能力,能夠適用未來深遠海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中的工程技術問題和科學問題研究,如複雜海洋動力環境的生成機理和聯合重現,未來海上人居工程技術,漂浮城市,大規模深遠海養殖技術等。

「在這裡做研究的人員都能意識到海洋的廣袤。」之所以叫全海洋動力實驗中心,顧名思義就是希望在港科大(廣州)二期建設的人造海洋實驗室中融入更多的海洋環境要素,使之適用研究範疇具備廣闊外延的可能。實驗中心不僅僅提供海洋動力環境發生裝置,還能提高海洋水聲通信試驗環境和水下機器人試驗環境,以及數字孿生水池試驗和教學平台,能夠服務未來的海上人居工程技術開發,未來海洋世界6G通信、水下機器人,大規模深遠海養殖,南海島礁開發,超大浮體/漂浮城市,海洋生態與碳匯,數字孿生水池等各種未來工程技術領域。蘇權科相信,未來能通過這一實驗室給大灣區的海洋工程發展,以及南海建設的科研工作提供重要基礎支撐。
一份初心
聰明的車需要智慧的路
現代交通,特別是智能交通的發展,面臨著艱巨任務。在今天這樣一個高度數據化的時代,在橋路工程領域有多年實踐經驗的蘇權科深刻意識到,「聰明的車需要智慧的路」,只有把土木工程和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展新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這是蘇權科加入港科大(廣州)的初心。
身為港科大(廣州)智能交通學域實踐教授,「發展綜合交通、建設『智慧』的路」是讓蘇權科尤為挂念的一件事。交通網絡的發展對城市和國家的經濟、社會和環境都具有深遠影響。《南沙方案》指出,需加快建設交通信息感知設施,建立統一的智能化城市綜合交通管理和服務系統,全面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為推動交通領域的創新和改進,港科大(廣州)跨海工程與綜合交通研究所攜手智能交通學域,計劃建設交通網絡數字孿生協同創新平台。

在蘇權科眼中,智能交通是真正互聯互通互操作的自主式交通體系。「我們想把交通網絡基礎設施控制的信號、汽車等都數字孿生到虛擬空間。然後,在虛擬空間設想各種場景進行推演分析,擇優方案,為交通大模型的研發提供全量豐富的訓練數據。理論上,孿生的虛擬世界與現實空間是相向的,交通虛擬世界在按優化的方案演變的同時,現實世界也在受交通信號手段的指導發生變化。」他希望,結合智能交通學域的學術力量,進一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我國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發展打造基礎研究平台。
近日,蘇權科還帶領團隊提出了智能膠囊式管道運輸系統關鍵技術研究架構。該系統利用智能無人駕駛膠囊式小車在管道內運載貨物,可實現物流與客流分離,減緩地面交通壓力,或實現對特殊或困難地段的穿越,以及不同交通樞紐間快速的物流接駁,有望解決傳統軌道和磁懸浮技術應用於地下管道成網難、成本高的痛點。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這其中涉及有自動控制、計算機科學、力學、車輛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等多個學科交叉合作,蘇權科期待能招募到更多年輕的新面孔,在港科大(廣州)的工程師序列發揮探索創新的幹勁與熱情。
一位橋樑人
架起Bridge的他,本身也是「Bridge」
作為一名實踐教授,蘇權科對「實踐」二字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實踐聽起來相對簡單,但事實上,實踐的學習掌握和理論的學習掌握有着同等重要性。理論知識學得再好,實踐能力比較弱,也很難做出一些真正有用的東西。在和我們談論這個話題的前不久,蘇權科剛剛學習完毛澤東的《實踐論》,「作為一所科技大學,培養卓越工程師人才有其必然意義。只有你有足夠的實踐能力才能夠把先進的、前沿的知識變成樣品、產品,或者重大工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跟其他技術聯動發揮作用。」

工程師的智慧和力量,一頭連接着實驗室科研,另一頭則連接着產業落地。換句話說,若想成功實現知識轉移、產業落地,科學家的「大腦」和工程師的「雙手」同等重要。在港科大(廣州)工作的這一年,蘇權科驚嘆於前沿科學家、青年學者在科研領域的探索與獨到見解,也深知把新型科研成果變為產業,是道阻且長的過程。

科學這一體系中,不僅有發現世界運行規律的大科學家,也有實現具體技術的工程師。「一篇高水平論文發表出來後,再把它變成真正的樣機、產品,這一過程可能還要跨越很長時間。」蘇權科認為,工程師可以為新質生產力賦能,「中間這段路,做學術研究的人或許不太擅長,但我做工程師的就很擅長。」
61歲的蘇權科站在港珠澳大橋的偉業上再次轉身,人生新目標已清晰可見,「我之前沒有什麼好的英文名字,在我學習的小圈子,大家都親切地稱呼我為Bridge,我覺得挺好,本身自己就是一個橋樑工程師嘛。」在建造了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蹟之橋後,蘇權科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一座橋,將學界和工程界緊密相連,架起從研究到應用的實踐通道。
記者手記
謝謝你,Mr.Bridge
開始採訪之前,蘇權科教授特意讓我坐的離他近一些,因為他的右耳聽力很差,這是源自一次他距離工程爆破太近而留下的後遺症。
在採訪結束之後,他又匆匆離開,因為作為港科大(廣州)的工會主席,他要去學校剛剛成立的幼兒園給孩子們捐贈書籍。聊到工會主席的職位,他笑稱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他離學校的每一個人都更近了。
而在採訪中,最打動我的則是他身上流露出的那種熱忱,他希望把港科大(廣州)的科研成果變成落地產業的,我管他叫「工程師的使命感」,他想讓科研離我們每個人更近一點。
你很容易在他身上看到那種堅韌與親和力。不管是對事還是對人,蘇教授總是喜歡離得近一些,再近一些。可能就是這種特質,他才能被稱為「Bridge」,才能把那些滄海桑田、理論現實緊密相連。
對大部分人來說,人生是要跨越一座座橋,對於橋樑工程師蘇權科,他的人生,似乎就是為了給我們搭起一座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