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卓越工程師蘇權科教授開講 引領工程師職業發展之路

2月26日,未來技術學院學生職業發展委員會舉辦第三期「紅鳥·談未來」職業發展智慧沙龍系列活動。活動邀請了國家卓越工程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首席工程師蘇權科教授,開展題為「國之重器——天塹變通途」講座。蘇權科教授從國家重大工程案例和自身職業經歷出發,培養同學們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並為大家提供了寶貴的「工程師」身份及職業指導。活動吸引眾多師生到場參與。

01 國之重器——天塹變通途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廣東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生動縮影。講座上,蘇權科教授詳細講解港珠澳大橋建設總體情況、項目限制因素、建設目標與理念及建設人工島、沉管隧道、橋樑的關鍵技術。他還為同學們講述了中國橋樑最新建設進展,結合9座橋樑建設實例介紹了懸索橋、斜拉橋、斜拉懸索體系橋樑和跨海橋樑四種類型的橋樑建造特點。

02 擁抱變化,追求極致

接着,蘇權科教授以「擁抱變化,追求極致」為主題、從「擁抱變化、打破邊界、採取積極措施、符合時代的需求」四大方面進行了職業發展分享。早在1985年進入西安公路學院攻讀橋樑與隧道專業時,他就樹立了清晰的職業目標——建設「世界一流橋樑」。為實現職業目標,他持續學習、掌握多學科專業技術;克服技術及環境等困難,充分積累工程經驗,自主探索及創新;積極溝通,緊緊把握機遇,堅持做對國家及地區發展有益並符合時代的需求的事情。

03 問答互動,獲益良多

互動問答環節,同學們積極提問,與蘇權科教授深入交流和互動,獲益良多。一名來自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的同學表示,「本次講座不僅學習到土木工程、橋隧建設知識,同時也看到平時專業學習如計算機輔助設計、三維仿真和3D打印的相關內容,真實感受到我校交叉學科發展理念在現實落地實踐的意義,並對接下來的學科融合學習有了新思路指引。」

當同學們問及新型工程師所需具備素質及就業環境時,蘇權科教授回答道,如今的土木工程建設較之以往,已發生不小變化,加入了智慧建造,例如自動化測量、組裝和感知等。新型工程師要學會滿足社會需求,做定製化的設計,使之更加接近生態、自然。

活動組織者及主持人李貝津妮博士表示:「『紅鳥·談未來』職業發展智慧沙龍至今已舉辦第三期,通過一對一、一對多的訪談,展現各行業真實工作生活狀態及優劣勢,增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在校學生及學術人員對不同領域、不同專業及校外社會的當下及未來的了解,幫助在校學生找準定位,找對方向,找到動力。」此次職業發展智慧沙龍為師生們帶來了工程專業知識解答和寶貴的職業發展經驗及啟發。此外,活動提供了「深中通道」參訪報名機會,讓師生們能實地參訪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將本次講座工程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未來技術學院學生職業發展委員會將繼續舉辦「紅鳥·談未來」職業發展智慧沙龍系列活動,進一步喚醒在校學生職業生涯意識,加強職業規劃及發展觀念引導。

發佈日期
2024年02月29日
分類
科廣新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