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隊科研項目獲獎!港科大(廣州)同學晉級全國決賽!
日前,「第三屆高校電氣電子工程創新大賽」省賽(複賽)落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參賽隊伍以三個科研項目斬獲省級獎項,展現了學校在工程與科技創新教育領域的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三個榮獲省一等、二等獎的項目均由我校功能樞紐的研究生擔任隊長,與大一本科生組隊共同完成,展現了跨年級合作的典範。
先來了解下這些獲獎的參賽項目。
01 省級一等獎(硬件賽道)水下作業技術新突破
基於能信協同傳輸的水下電機無線供電與驅動系統

該項目聚焦於水下電機供電安全性和通信穩定性兩大挑戰,基於無線能量與信息協同傳輸技術,實現水下電機的安全穩定運行。團隊創新性地構建了磁耦合諧振式無線傳輸通道,使得能量發射端和接收端能夠在水下各自密封,提高了水下作業的安全性。此外,系統解決了傳統無線通信延遲較高和水下衰減問題,實現了對電機轉速的實時精準控制,為水下作業領域提供了革新的解決方案。
🔘指導教師
可持續能源與環境學域 韓偉 助理教授
🔘參賽名單
隊長(紅鳥碩士班研究生):閻廣瑜
隊員(本科生):李美萱、郭燁、羅雪尹、梁楓
02 省級二等獎(硬件賽道)智能電網安全衛士
面向智能電網的安全監測系統

該系統運用智能算法,對電網作業場景中的人員和設備安全進行實時監測,有效提升了電網作業的安全性和效率。系統首次集成多種功能(包括對人員跌落、觸電暈倒、安全帽佩戴情況的智能識別,以及對電塔和電線附近雜物的檢測預警等),並針對電網作業特殊需求進行優化,通過硬件加速提升計算效率,展示了跨學科研究的應用價值。
🔘指導教師
微電子學域 黃嘉逸 助理教授
🔘參賽名單
隊長(紅鳥碩士班研究生):傅澤薪
隊員(本科生):庄宇哲、喻悅、劉怡秋、王瀚霆
03 省級一等獎(軟件賽道) 智慧出行,綠色充電
電動汽車智能充電調度系統

該系統專註於解決電動汽車無序充電對區域電網造成的影響,通過優化充電策略,平衡電網負荷,減少線路損傷,預期最大化分佈式能源的利用,提高整體能源效率及電網穩定性,展現了對未來智能社區能源管理的前瞻思考。
🔘指導教師
可持續能源學域 周躍寬 助理教授
🔘參賽名單
隊長(紅鳥碩士班研究生):武君媛
隊員(本科生):王頤旻、劉奕麟、趙子予
意料之中的意外之喜
比賽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港科大(廣州)的本科通識課程為學生打下牢固基礎,「但是電路或者卷積神經網絡等方面的知識我們需要靠自己修習。」喻悅告訴我們,準備競賽也是提升自我、優化知識網絡的過程。在為期半年的備賽過程中,喻悅對加速器的工作內容有了較深入的了解,發現並提出模型可能存在的隱患。
對於大一學生的出色表現,各組隊長均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群剛步入大學一年的本科生在項目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迅速掌握專業知識,展現出解決複雜問題的出色能力。」
作為港科廣Robomaster戰隊的一員,羅雪尹希望通過更多實際項目提升自身在嵌入式開發和電路設計等方面的專業技能。亦有本科同學表示,通過參加這次競賽,自己更加明確了未來專業的選擇方向。
「意料之中,但亦有意外的驚喜與收穫。」
經過紮實系統的學習和訓練,競賽拿獎,對於港科大(廣州)的學生而言,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是抱着學習的心態參賽的。遇到困難時,學長和學姐們會為我們耐心解答;組會上我們商討方案、相互學習,一切都令我受益匪淺。」趙子予表示,面對各類難題,團隊間的協作和幫助尤為重要。在比賽拿名次之外,他們也收穫了很多有意義的體驗:「原本不熟悉的電動汽車充放電策略、反覆修改的LSTM模型和總是不盡人意的調參,都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對趙子予而言,項目中遇到挫折是常有的,她要做的是,不斷接受這種挫折帶來的失望,再「從失敗中汲取教訓,重新評估,並繼續前進」。羅雪尹也對這次參賽經歷印象深刻,「在複賽提交作品前幾天的一個深夜裡,團隊成功實現了數據的無線接收,進而實現了無線控制電機轉速。我們原本對實現這個功能不抱期望,但是通過共同努力最終成功了,大家都感到如釋重負般地開心。」這就是參加競賽的魅力,既能開拓眼界、提升自我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收穫了友誼,理解團隊精神的可貴。
「學校提供了全方位的設備與技術支持,幫助我們完成項目的實驗與測試。」受訪的研究生同學表示,比賽的成功離不開學校和導師的幫助。籌備階段,黃嘉逸、韓偉以及周躍寬(排名不分先後)等三位年輕的老師為同學們提供了悉心指導,包括項目思路的把控、技術難點的解決以及提交材料前的審核與修改建議等。
打造培育科學家的搖籃
如何快速組建一支最有競爭力的參賽隊伍?「高校電氣電子工程創新大賽的參賽對象以本科生為主,而港科廣目前只有正值大一的本科生,大一學生的專業知識尚不完善。」本次比賽的總協調人、可持續能源與環境學域副教授訾雲龍老師看到這一賽事後,通過書院在本科生中徵集了願意參賽的同學和意向方向,並把同學和方向跟老師的專長進行匹配,相應的老師再出面尋找碩士或博士研究生作為項目隊長(一般可以有一名研究生),帶領本科同學組隊參賽,這種「教授指導-研究生帶頭-本科生為主力」的緊密合作機制是促使團隊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
事實上,對科學的啟蒙與追求早在港科廣人的本科第一年就已埋下「種子」,學校提供「土壤」,再悉心「澆灌」「培育」,見證「發芽」「成長」。
前不久的2024年廣東省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GDCPC)暨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CCPC)廣東省賽上,由港科大(廣州)本科大一學生張晉傑、趙欣昊和何家睿組成的隊伍榮獲2024年廣東省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冠軍(金獎)、2024年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國邀請賽(廣東)的亞軍(金獎)。
今年6月初,港科大(廣州)設立校級層面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本科生科研項目」,將對科研人才的培養前置至本科一年級,着力打造培育科學家的搖籃。項目實行「五個一」的方案,即本科一年級的學生可以與教授「1+1」組隊,進入一個實驗室共同制定一個課題研究,在項目完成後通過海報或樣品,展示一項科研實踐成果。

此次「高校電氣電子工程創新大賽」也體現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在培育跨學科、跨年級合作模式上的成功實踐。據了解,大賽分初賽、複賽和決賽三個階段,決賽將採取現場比賽的形式,於8月5日在三峽大學正式舉行。
第三屆高校電氣電子工程創新大賽
由中國電工技術學會主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等發起,施耐德電氣獨家冠名。本次大賽以「面向雙碳戰略,探尋新型電力系統解決方案」為主題,旨在結合業界前沿趨勢,充分激發高校學生以實踐創新應對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