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非遺傳承: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與銅仁非遺的創新融合

8月17日至18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CMA)主任張康教授、助理教授佟馨、助理教授余露文帶領研究生施佳奇、張佳雯、向奇,以及王子岩前往貴州省銅仁市,分別探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苗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石麗平在銅仁的工作室和松桃基地,以及儺文化博物館。此次調研旨在了解貴州松桃苗綉和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探討如何利用科技手段進一步傳承和發展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CMA师生与石丽平老师在铜仁古城松桃苗绣馆合影留念
石丽平老师正在向大家讲解她独创的品牌和代表纹样——鸽子花

在銅仁中南門古城的松桃苗綉館,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團隊拜訪了苗綉省級傳承人石麗平。石老師向團隊展示了一系列精美的苗綉作品,詳細介紹了松桃苗繡的歷史淵源及其獨特的風格特點。她提到,由於苗族古文字在歷史進程中已失傳,松桃苗綉作為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承擔了傳承歷史與文化的職責。

石丽平老师在松桃苗绣基地展示正在制作的鸽子花苗绣作品
石丽平老师正在向CMA师生介绍苗绣基地规划设计与未来发展

石麗平老師特彆強調,松桃苗綉在用料上極為注重環保和自然,其作品幾乎全部採用植物染色,體現了苗族人民對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苗綉中所使用的天然材料和靈巧的手工藝,不僅展示了手工技藝的精湛,並且為當地婦女群體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持和社會關懷,使她們在傳統工藝中找到自信和力量。

在交流過程中,石麗平老師與CMA師生就科技如何賦能苗綉傳承展開了深入討論。石老師分享了她與松桃苗繡的深厚淵源,回顧了自己如何成為全國人大代表,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歷程。多年來,她走訪村寨,收集並整理了大量苗綉紋樣,並一直致力於探索苗綉在新時代的發展方向。她強調「用科技賦能傳統工藝,助力鄉村振興」,相信通過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助力傳統工藝的傳播,推動鄉村振興,實現民間藝術的「迴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長期以來將科技賦能非遺傳承作為重要研究課題。在此次交流中,師生們結合AI、AR/VR等技術,探討了「苗綉+N」的多種可能性。

贵州傩文化博物馆二楼傩文化陈列馆

8月18日,CMA師生參觀了貴州儺文化博物館。在博物館宣教部楊正強主任的引領下,團隊了解了儺文化的悠久歷史。儺文化涵蓋儺祭、儺戲等多種形式,儺戲更是被譽為戲劇的「活化石」。師生團隊被儺文化的豐富表現形式及精美的面具製作工藝深深吸引。在探討博物館未來發展方向時,團隊與楊主任交流了結合計算媒體藝術的手段來展示儺文化的新路徑,使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儺文化展示潛力無限。

杨主任向CMA师生介绍傩文化的历史文物
CMA师生与铜仁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宣教部杨正强主任合影留念

本次赴往貴州銅仁的調研不僅是一次學術與文化的碰撞,更是對「科技+非遺」這一課題深刻價值的思考與探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始終致力於推動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旨在通過創新計算機技術,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讓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

發佈日期
2024年08月28日
分類
合作交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