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廣州)首屆畢業生許鈺聰:我獲得了創業的天時地利人和
「我從港科大(廣州)畢業了!」
— 系列訪談第1篇 —

許鈺聰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首屆畢業生
紅鳥碩士項目 第一期
哲學碩士(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 )
研究方向
負碳技術與可持續發展
畢業去向
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業,與同屆畢業的校友彭若水共同創立初創公司。創業項目「基於RFID的航空業無紙化綠色託運」已獲得多筆來自高校、科技孵化園、個人投資。
一次旅遊和港科大(廣州)結緣——2021年夏天,剛大學畢業的許鈺聰,以遊客身份來到廣州遊玩,被朋友推薦前往南沙,探訪了還在建設中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Q:當初是什麼吸引你來到港科大(廣州),成為首屆紅鳥碩士班的學生?
我很早就決定繼續深造,但選擇港科大(廣州)源自一段很奇妙的緣分,要從一次來南沙的旅遊說起。2021年6月,當從中南大學畢業後,我打算休息一年再繼續學業,以讓自己感受下生活的美好。同年的7月,我來到廣州旅遊,當時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很感興趣,所以朋友推薦我到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去看看,我就來實地考察了一番。當時這裡還是一片建築工地,在做封頂,但我知道這將是一所很新型的大學,我當時在這裡便看到了它的夢想與未來,我覺得很有意思。
之後當我更深入了解這所大學融合學科的創新教育理念時,我覺得非常新穎,也與我所信奉的價值理念非常契合,我一直希望做跨學科的事情,就是圍繞一個主題,運用不同學科的工具,為人類可持續發展做點事情。此後,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我毫不猶豫地遞交了申請,我記得我是第一批申請,也是第一批獲得錄取通知的。2022年9月,我來到這裡,正式開始了我的碩士生活。

Q:你如何評價港科大(廣州)跨學科的理念和紅鳥碩士班項目制的教學模式?
傳統學習模式中,我們常常只會專註於自己的領域,很難接觸到別的領域的知識。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跨學科培養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我在專註自己領域的同時,也能了解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別的領域的進展,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可持續發展這個議題下,可以有很多分支,有人專註工程,有人專註技術,也有人擅長做社會調研,跨學科培養模式能讓來自不同背景,但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學習交流,並運用各自的優勢,共同做成一些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個人也能學習到別的領域的知識。
紅鳥碩士班項目制教學模式最直接的優點,則是它直面社會「痛點」,我們第一期紅鳥碩士班聚焦的每個議題,都是緊緊圍繞社會「痛點」展開的,我們通過團隊式協作,聚焦解決一個個具體場景中的現實痛點。很多這些實踐項目在我們畢業時,成為了學生們的初創項目。
「從醫學世家到雙碳先鋒」——本科時隨手填報的第三志願,成為了他為之着迷、為之奮鬥創業的新方向。
Q:你為什麼堅定地選擇了可持續發展的領域?
我從小的志願是當一名醫生,因為我的父母都是醫生,這是我從小就很熟悉的職業,高考第一志願也是讀醫,但陰差陽錯,我最後被中南大學以第三志願「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錄取了,而我是在就讀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價值,也逐漸迷上這個領域。
我來到港科大(廣州)時,就是希望通過進一步學習,在「可持續發展」領域上做出一些事情來。可以說,中南大學給予了我探索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一顆「種子」,而港科大(廣州),則給予了我在這片領域中快速成長的「土壤」。
回顧原本希望當醫生,到現在成為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創業者,我覺得其實我並沒有走遠。醫生的使命是為病人找出病症,對症下藥,讓病人能夠重拾健康。我目前所做的事情也是一樣,我也是在找准社會的「痛點」對症下藥,而我堅信其中一道「良藥」便是「可持續發展」模式,我願意為此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

Q:聽說目前你已在創業,可以介紹下你的創業項目嗎?
我們目前所做的事情是以「高新技術+可持續」模式,聚焦航空業無紙化綠色託運項目。我們關注到,在航空託運環節,行李箱都會貼上紙質牌,以用於託運行李運輸途中進行節點追蹤。我們調研發現,我國每年約有4億人次的託運需求,4億人次的託運產生的一次性紙張會造成極大的浪費,也並不符合綠色環保的趨勢要求。所以我們希望做一個可循環使用的託運牌,以實現航空託運環節綠色化和智能化的需求。
這個項目的核心成員有4人,除了我,還包括與我同屆畢業的校友彭若水、高仕康,以及今年紅鳥碩士班新生高英皓。目前項目已經在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完成了入駐申請,不久後就可以成立初創公司。我們已經獲得了4筆資助,第一筆正是來自港科大(廣州)的創業橋項目,還有3筆分別來自香港科技園Ideation計劃、IPHacth Aisa專利資助以及天使投資人。目前我們已有產品的樣板,陸續在開展一些地區的試點。我們不僅希望推我們的產品,也希望能打造這個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
「港科大(廣州)就是我的世外桃源」——在紅鳥碩士班學習的兩年里,許鈺聰直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與此同時,這所大學的科創基因,也讓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創業夥伴。
Q:港科大(廣州)兩年的學習,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這裡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包容,這對我是非常重要的,我常常和別人調侃說,我都不願意畢業了,這裡就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
在港科大(廣州)碩士學習的兩年里,我可以隨時進入各種實驗室,接觸到各種硬件工具和資源,我還可以隨時找到專業對口的教授以及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同學為我答疑解惑,包括在選課上我們也十分自由,我的專業「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雖屬於社會樞紐,但我可以根據我重點研究領域,選擇功能樞紐中可持續能源與環境學域的課程。
此外,學校非常支持我們參與校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如去年6月份,我去浙江杭州參加了中國碳數據庫的夏令營,我還曾去過雲南昆明的鋼鐵廠,深入了解這些企業對碳捕捉的看法。這些經歷對我非常重要,讓我得以在課堂、實驗室之外,深入到社會實踐中,了解市場對可持續發展的真實看法。這裡的教育會考慮到每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所以給予學生很大的自由度,我相信這是在有着固定模式的傳統高校中,難以實現到的。

Q:你認為港科大(廣州)的學習對你的創業有何幫助和啟發?
我認為港科大(廣州)的學習對我創業最重要的啟發,是帶給我跨學科的思維模式,以及讓我學會如何與別人合作。對於創業初期來說,其實最重要的是有一支靠譜的團隊,我很幸運在港科大(廣州)通過跨學科和項目制的學習過程中,能找到志同道合可以一起創業的人。
另外,港科大(廣州)對我們的創業也提供了很多實質性支持。包括之前提到的資金資助,另外,首席工程師蘇權科教授也幫忙引薦了很多航司人員以及物流管理人員,讓我們獲得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為我們創業調研階段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兩校聯合的資源也非常豐富,尤其是校友圈是一個重要的渠道,當我們遇到一些技術難題時,通過校友圈,能很快找到解決的途徑或辦法。
Q:你對學弟學妹有何建議?
在我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一些同學本身專業底色不強,導致在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所以我給學弟學妹們的建議是,必須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方向,同時堅守自己的專業底色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多嘗試與志同道合的人去交流,了解他們在做什麼,與你所想做的事情是否有可結合之處,各自發揮所長,共同為一個項目進發,相信沿路的風景將讓你獲益良多。

記者手記
一頭黑色短髮,帶點自來卷,一副黑框眼鏡,初見許鈺聰,還有些擔心他會不會面對鏡頭有些靦腆。但當我問出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選擇港科大(廣州)?」,看到他回憶的眼神里閃爍的光,我就能感覺到他內心藏不住的火熱和篤定。
他可以乾脆地選擇在本科結束後休息一年,也可以在港科大(廣州)還是一片工地的時候,就勇敢地成為第一批申請人、第一批拿到offer的學生;他能夠在本科學醫的夢想受挫時,快速接受全新的專業和領域,也能夠對紅鳥碩士班創新的融合學科培養模式、項目制教學如魚得水——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去哪裡,要怎麼觸達目標,能如何解決現實問題。
每當談及學業成就時,他眼神堅定,對答如流;談及目前的創業項目,他更是思維清晰、滔滔不絕,頗有企業家的風範。最讓人難忘的,是他對「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信仰和堅定,他希望把所學轉化為產業,希望用產業造福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讓人容易忘記,他是個26歲的年輕人。
許鈺聰,創業不易,祝你和你的小夥伴們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