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大學論壇」暨超高分辨率成像研討會在港科大(廣州)圓滿落幕
11月1日,諾獎得主「大學論壇」暨超高分辨率成像研討會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下稱「港科大(廣州)」]成功舉辦。本次會議匯聚諾貝爾化學獎得主Stefan W. Hell教授及多位超高分辨率成像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這一技術的最新研發進展、在多個重要領域的應用挑戰及其未來發展趨勢。會議由港科大(廣州)腦與智能研究所所長夏軍教授主持。出席本次會議的學校領導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教學)吳景深教授,校長助理、學生事務辦公室院長甄勇博士,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域主任齊眾教授等。近400位業內人士和校內師生共聚一堂,進行學術交流,探索合作創新。
諾獎得主「大學論壇」
University Forum with the Nobel Laureate
上午10點整,諾獎得主「大學論壇」如期啟幕。Hell教授開展了一場題為「Molecule-scale Resolution and Dynamics i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的主題報告,深度聚焦於他和團隊研發的MINFLUX超分辨熒光顯微鏡技術的前沿進展,以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創意的方式,系統而全面地剖析了該技術的核心理論框架與實際應用領域。報告中,Hell教授詳盡闡述了MINFLUX如何在固定及活細胞樣本中達成1至3納米級別的分辨率,並進一步實現「埃米」(Ångström,即10^-10米,是納米尺度的十分之一)級的精準定位,為光學分辨率極限帶來突破性提升。

在顯微鏡應用方面,Hell教授對MINFLUX技術在超高速度與精度條件下追蹤單分子熒光的卓越能力作詳盡展示,向現場聽眾分享如何利用該技術觀測生物細胞內馬達蛋白沿微管步行運動。他還介紹了在生理濃度ATP條件下,MINFLUX技術實現納米級精度追蹤馬達蛋白kinesin-1在微管上無障礙步進運動這一最新研究成果。這些案例彰顯了MINFLUX顯納鏡在各項研究中的巨大潛力與廣闊應用前景,為深入理解細胞內分子馬達的運動機制及相關特性提供了強有力的實驗證據與技術支撐。

副校長(教學)吳景深教授代表學校感謝諾貝爾化學獎得主、STED和MINFLUX超高分辨率技術開創者Stefan W. Hell教授蒞臨論壇,分享其在該領域的突破性成就。

吳景深教授表示,「大學論壇」是一個與世界頂尖學者和思想領袖面對面溝通交流的平台。開放、多元、包容的學術對話空間,促進不同學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點碰撞,為師生開拓全球視野,啟迪創新思維,推動知識分享,催生思想融合。吳景深教授希望同學們在對話大師的過程中汲取靈感,激蕩思維,不斷創新。最後,他再次對當天到場的所有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論壇上,吳景深教授也代表學校向Hell教授贈送了一份獨具中國嶺南特色和港科大(廣州)創意的禮物——由學校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師生特別設計的香雲紗。這份禮物不僅傳遞了港科大(廣州)對Hell教授的由衷謝意,也承載着港科大(廣州)師生的真誠祝福。

夏軍教授作為會議主持人,為大家介紹了Hell教授的科研經歷及其在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領域所做出的貢獻。他指出,Hell教授憑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將光學顯微鏡帶入納米維度,開啟了生命科學研究的全新視野。MINFLUX顯納鏡讓人們得以從更為精細的尺度進一步探索生命世界的奧秘。港科大(廣州)是華南地區第一所引入MINFLUX超高分辨率成像技術的高校。今年3月份,MINFLUX顯納鏡在港科大(廣州)生物科學中央實驗室安裝調試成功,這一突破性技術的引入,將助力港科大(廣州)在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科研創新,為攻克重大疾病、探索生命奧秘提供強大的研究工具。

在互動交流環節,現場氣氛十分熱烈。Hell教授針對備受關注的「MINFLUX顯納鏡的技術實現要點」「MINFLUX顯納鏡的跨學科應用」等話題,與聽眾們展開討論。教授深入淺出的生動解答,令提問者受益匪淺。同時,Hell教授還分享了自己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生物科學研究領域的看法,以及自己在研究工作中的心得感受,用親切詼諧的話語勉勵同學們堅信自我,不斷努力。諾貝爾獎得主的風采令現場氣氛達到高潮。









會後,Hell教授與全體與會人員合影留念。

超高分辨率成像研討會
Super Resolution Microscopy Workshop
同日下午,由港科大(廣州)主辦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研討會接力召開,展現了國內在超分辨熒光顯微鏡技術領域應用的探索與成果。
齊眾教授代表會議主辦單位致歡迎辭。他首先感謝了上午Hell教授帶來激動人心的精彩分享,對遠道而來的各位學者嘉賓表示衷心感謝。齊眾教授指出,技術的創新帶來應用的創新,港科大(廣州)致力於打破學科界限,鼓勵跨學科研究,非常有幸邀請到一批在不同領域具有深厚學術功底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就高分辨率成像技術展開研討交流。他們的主題報告不僅是對超高分辨率成像技術最新應用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蘊含著未來創新的無限可能,相信能對參會同仁有所啟發,進一步激發廣大科研工作者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熱情與勇氣。

本次研討會邀請了五位領域專家作主題分享。他們是上海理工大學智能科技學院特聘研究員謝紅,上海理工大學光子芯片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微尺度國家科學中心教授唐愛輝,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研究員劉貝,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域助理教授儲欞欏。Stefan W. Hell教授出席研討會,與學者們共同交流和探討用世界最高分辨率光學顯納鏡MINFLUX在生命科學領域達成的豐富研究成果。





上海理工大學智能科技學院特聘研究員謝紅博士在報告中指出,團隊利用MINFLUX的三維定位技術,已鑒定出可在活細胞中直接可視化DNA與核小體結構的DNA染料,並詳細介紹了實驗步驟、技術難點及科研意義,為細胞結構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上海理工大學光子芯片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晶博士及其團隊運用MINFLUX納米顯微鏡技術,首次觀察到抗體追蹤抗原的三個關鍵動態階段,並展示了抗體在各階段中進化出的獨特狩獵策略。這一發現是王晶團隊在超分辨成像及納米光子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揭示抗體介導的免疫應答機制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和理論支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唐愛輝報告了其團隊利用MINFLUX顯納鏡技術,在AMPA受體動力學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研究基於MINFLUX技術實現長時程單分子追蹤,從前所未有的細節層次揭示了AMPA受體納米域複雜精細的動態重塑過程,為神經科學研究開闢了新視野。
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研究員劉貝博士的報告圍繞GTPase循環展開。團隊利用環境敏感熒光染料開發比率型GTP酶活性生物傳感器,實現單分子水平Cdc42激活動力學追蹤。劉貝博士進一步講解了如何通過單分子光譜和比率成像技術,實現對單個分子的活性變化追蹤,進而探討Cdc42簇納米尺度形成機制。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助理教授儲欞欏介紹了dCas9標記技術在染色體研究的具體應用及顯著成果。團隊創新性地融合了Hi-C數據與dCas9標記技術,令對不同層次染色質結構的時空動力學變化進行高分辨率成像成為可能。該研究藉助高精度成像技術,深入探究染色體組裝規律,為揭示染色體不穩定性的機制提供了技術支持,對癌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當日,Hell教授在學校相關領導的陪同下參觀了港科大(廣州)生物科學中央實驗室,了解實驗室現有的高精尖設備儀器及實驗環境,並近距離參觀了MINFLUX超分辨顯微成像系統和STED超分辨顯微成像系統。實驗室副主任闞光嫣博士向各位來賓介紹了實驗室平台建設的最新進展。





會後,主講嘉賓、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Abberior Instruments公司代表及港科大(廣州)相關領域師生一同進行餐敘交流,延續本日平等開放的研討氛圍,與會嘉賓共探學術前沿,增進跨學科對話,現場氣氛熱烈而融洽。此次聚會不僅加深了各方的學術友誼,也開拓了新的機遇。學者們紛紛表示對未來深化合作充滿期待,願今後繼續通過富有創新價值的學術論壇交流互鑒,在探索未知的征途上攜手並進,共創未來。
本次活動由港科大(廣州)生物科學中央實驗室[下稱「BioCRF(GZ)」]主辦。BioCRF(GZ)是學校傾力打造的共享實驗平台,也是生物技術與科學研究的前沿中心。作為重要的技術資源平台,BioCRF(GZ) 將通過舉辦更多的學術交流活動與專題論壇,結合最前沿的設施設備、專業的技術服務和豐富的培訓資源,為科研人員搭建一個跨越學科界限、促進深度互動與思想碰撞的學術平台,助力科研人員充分利用最新的生物科學技術與研究工具,為科研人員開展多元化的生物科學研究提供強大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