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創佳績!港科大(廣州)大一本科生在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域賽斬獲金獎
11月3日,第49屆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簡稱ICPC)亞洲區域賽(南京)正式落下帷幕。經過激烈角逐,由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大一本科生王向前、儲文皓、羅浩組成的「扎古扎古,哥哥連A題都過不掉嘛」隊在競賽中表現突出,斬獲金獎。

今年的參賽隊伍由我校協理副校長(知識轉移)、人工智能學域講座教授熊輝老師,人工智能學域助理教授孫瑩老師指導,博士生張愷晨、李進帶隊,港科大(廣州)算法競賽協會派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學校第二次派出大一本科生參加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學生事務辦公室和書院均對參賽隊伍給予了大力支持。

隊長王向前腿部骨折未痊癒,但仍然堅持參賽。「車到山前必有路!既然手還能寫字敲鍵盤,腦袋還能思考,那就應該沒啥問題。」王向前並沒有因為受傷而放棄比賽,良好的競賽心態和家人以及同學師長的幫助更堅定了他此次參賽的決心。「比起因為實力輸,我肯定不願意因為不敢登台輸。」

算法是智慧的結晶,是探索無限可能的鑰匙,而算法競賽正是思維碰撞與創新突破的舞台。孫瑩老師寄語所有參賽團隊:「在衝擊世界總決賽的路上,算協的所有成員能夠共同進步,一起攀登更高的峰巔。同時,希望算法競賽協會成為傳遞算法設計之美的平台,讓更多同學在算法的世界中享受思考,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
關於ICPC
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簡稱ICPC)是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水平最高的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之一,被譽為「計算機領域的奧林匹克」。該賽事是一項旨在展示大學生創新能力、團隊精神和在壓力下編寫程序、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年度競賽。經過近50年的發展,ICPC競賽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每年有全球來自超過3,000所大學、111個國家的超過50,000名學生參加。本次比賽吸引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200餘所高校的300餘支隊伍參賽。
據了解,今年參加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的港科大(廣州)代表隊成員均由學校算法競賽協會遴選。該協會成立於2023年9月,由人工智能學域講座教授熊輝老師、人工智能學域助理教授孫瑩老師帶領,組織隊員開展以ICPC競賽、CCPC競賽為主的算法競賽相關訓練活動,向學生介紹競賽概況,進行算法能力培訓,包含教練講解、專題訓練、實戰模擬等,提高成員在算法類競賽中的競技水平和個人能力,並選拔優秀隊員並組織帶隊參加國內外各類算法比賽。
前不久,在第10屆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CCPC)濟南分站賽上,同樣由本科生張晉傑、趙欣昊、何家睿組成的代表隊和任發申、王語諾、王海彬組成的代表隊分別獲得銀獎和銅獎。正如孫瑩老師所說,「算法競賽協會剛剛起步,但低年級同學們在各類賽事中已斬獲多個獎項,這是我校學生優秀才能和執着熱情的最好證明。」
篤學路1號編輯部
對「扎古扎古,
哥哥連A題都過不掉嘛」隊的隊員
和教練們進行了訪談
來看看他們的參賽心得吧!
問:請簡單介紹下你們的團隊。
隊員:在進入大學之前,我們就懷揣着參加ICPC/CCPC競賽的夢想。通過老師和學長的線上介紹,我們三人相識並組成了隊伍。幾次線上比賽後,我們發現彼此默契很好,因此一直組隊到現在。我們的隊名「扎古扎古,哥哥連A題都過不掉嘛」是在匆忙中決定的,源自於二次元角色的口頭禪,帶有一點自嘲的意味,旨在為嚴肅的算法競賽增添一些輕鬆的氛圍。
問:參賽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么?你們是如何克服這些挑戰的?
隊員:我們面臨了許多挑戰,例如適應賽場環境、比賽策略不當、前期速度較慢和罰時較多等。在教練的指導下,我們通過多次嘗試和總結,調整策略,記錄注意事項,反覆檢查,以此來穩定心態並克服困難。我們會仔細閱讀題目,嘗試多種算法和思路,及時請教老師或隊友,共同尋找解決方案,並通過比較和測試來選擇最優解。為了應對比賽中的壓力,我們提前進行模擬比賽,保持良好的心態與信心,注重團隊協作與溝通,確保每個人都能發揮優勢。
問:此次參加競賽和平時課業之間的聯繫的地方呢?
隊員:算法競賽講究從「零」入手聯繫所學方法試錯,提升了我們的觀察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使我們在學習新知識時更加輕鬆。課業學習為我們奠定了理論基礎,幫助我們在比賽中更快地掌握和解決問題。兩者的聯繫主要體現在算法、數據結構等專業知識的應用上。為了平衡競賽和課業,我們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充分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訓練。同時,在競賽中我們也學會了如何高效地解決問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最優解。
問:團隊的訓練模式是什麼樣的?指導老師和教練是如何培養你們的?
隊員:港科大(廣州)算法競賽協會每周會進行統一訓練,我們隊會每周額外做一次團隊訓練,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和個人練習。我們還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模擬比賽,通過模擬真實比賽來提升自己的解題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在比賽過程中,我們會去思考自己擅長的題目,實時同步進度並動態調整策略。另外,我們三人按照專長做了一些個人向訓練,大家分工明確:一人負責數據結構、字符串方面的題目;一人負責計數、期望的題目;一人則負責出數據、貪心思維題。事實證明,這些訓練效果符合預期,甚至可以說超乎預期。
指導老師和教練會及時指出各隊的優劣,橫縱對比競爭選手的水平,幫助我們優化競賽策略。在備賽過程中,老師還給予我們很多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勵,讓我們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堅持下去。
問:你覺得訓練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隊員:訓練過程中堅持和反思是最重要的。只有堅持不懈地訓練,才能不斷提升實力。反思能幫助我們明白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仍需努力,以期不斷改進。同時,保持良好心態、不斷積累經驗、切實保持團隊默契,才能實現「1+1+1>3」的協同效應。
問:這次斬獲金獎,整體感受如何?對自己後續的參賽之路有什麼期待?
隊員:榮獲金獎讓我們感到激動和自豪,但也有些僥倖。這是我們第一次參加正式比賽,過程中有些緊張和不適應,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實力。不過,這次比賽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堅定了繼續前行的決心。希望能在這個賽季中進入World Final總決賽,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隊伍同台競技。我們相信通過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問:這次的團隊是由算法競賽協會派出的,三位同學是如何在一百多人中脫穎而出,代表學校打比賽的?
教練:到本學期為止,港科大(廣州)算法競賽協會已有成員一百餘名。九月初,ICPC舉辦了網絡預選賽,這三名同學在預選賽中成績名列前茅,獲得了代表學校參賽的名額。總體來講,協會舉辦新生賽,為學生自由組隊提供依據,之後我們會根據隊伍模擬賽、預選賽成績決定參賽名額。
問:教練們是如何幫助這群剛讀大一的同學在比賽中調整心態的?
教練:大一的同學入學基礎差別較大,有些是完全新手入門算法競賽,而有些在中學時期就有NOI/NOIP參賽經歷。有基礎的同學容易出現得意自滿的情緒,導致未來缺乏發展。對於這種情況,我會叮囑他們制定更高、更有挑戰的目標。比如,這次大一就拿了金牌的同學,未來的目標就應該是入圍世界總決賽,和其他世界名校掰掰手腕。對於沒有基礎的同學,也容易因看不到希望半途而廢。對此,要多給他們鍛煉的機會建立正反饋循環。有一次我問熊輝教授:「如果我知道有的隊伍可能拿不了獎,也要派他們出去比賽嗎?」 熊輝教授語重心長地說:「人才培養要有耐心。」
受訪者:隊員 王向前 儲文皓 羅浩;教練 張愷晨
教師及教練介紹
港科廣算法競賽協會主任:熊輝教授

熊輝,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協理副校長(知識轉移),人工智能學域講座教授(Chair Professor)。長期從事數據挖掘與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TKDE、TOIS、KDD、VLDB、AAAI、IJCAI、NeurIPS等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400餘篇。現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大數據專家委員會副主任、npj|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創刊主編,國際計算機學會數據挖掘及知識發現專委會秘書長,國際期刊Encyclopedia of GIS (Springer)共同主編等,並擔任科技部、基金委等國家重要項目及獎勵評審專家。學術休假期間曾擔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長並主管5個實驗室,並曾任美國羅格斯-新澤西州立大學終身傑出教授。熊輝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和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主持美國NSF基金10項。他獲得的部分榮譽包括AAAS Fellow、IEEE Fellow、ACM傑出科學家、中國國家基金委海外傑青B類(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哈佛商業評論2018年「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全場大獎、2017 IEEE ICDM Outstanding Service Award、ICDM-2011最佳研究論文獎、AAAI-2021最佳論文獎。
指導老師:孫瑩教授

孫瑩,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人工智能學域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可解釋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及相關交叉領域應用。近五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Cities、TKDE、KDD、NeurIPS 等頂級期刊和會議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申請國內外專利10餘項,並主持多項國家、省、市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相關成果受到光明網、中國日報等國內媒體廣泛報道。擔任KDD、ICLR、AAAI、IJCAI等頂級國際會議程序委員會委員。曾獲CCF博士學位激勵計劃、中科院朱李月華獎、AI華人女性青年學者榜單、華為火花獎、最佳創新合作獎、ACM-ICPC世界總決賽入圍等榮譽。
學生教練:博士生張愷晨
人工智能學域2023級PhD學生
參賽和獲獎情況:
- 2018年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世界總決賽,入圍
- 2017年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域賽(香港),金牌(前3)
- 2018年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域賽(南京),金牌
- 2017年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域賽(瀋陽),金牌
- 2017年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總決賽 金牌(前10)
- 2022 ACM-香港程序設計競賽,冠軍
- 2018年江蘇省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 總裁判兼出題人
學生教練:博士生李進
人工智能學域2023級PhD學生
參賽和獲獎情況:
- 2020年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世界總決賽,入圍
- 2020年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預賽昆明站,金牌
- 2019年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預賽瀋陽站,金牌(亞軍)
- 2019年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預賽南京站,金牌
- 2021年「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競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亞軍)
- 2018-2020年 多校聯合訓練賽出題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