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校協同促創新,賦能氣象高質量發展——廣州市氣象局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科技大學共同開展氣象合作
近日,廣州市氣象局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科技大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建「廣州市氣象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智慧城市氣象聯合實驗室」,促進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研究應用,在人才培養、對外合作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構建局校合作協同創新機制,打造「產學研用」全鏈條融合格局。
政府高校協同發力,共繪智慧氣象藍圖
5月6日,廣州市氣象局局長曾琮率隊赴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交流,參觀廣東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聯網重點實驗室,並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協理副校長(研究)伍楷舜教授團隊座談。

曾琮表示,廣州市氣象局深刻理解把局校合作納入氣象高質量發展總體布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次共建智慧城市氣象聯合實驗室,將在科教平台共享、複合型人才培養以及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他表示,期待三方合力推動成果落地,促進區域氣象科技發展,提升國際影響力。

雙方圍繞「AI+氣象」的應用前景、數據共享機制與災害預警模型優化方案展開深入交流,就未來聯合攻關極端天氣應對技術達成初步共識。
賦能城市韌性發展,共築氣象科技新高地
當天,由廣州市氣象局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聯合共建的「智慧城市氣象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舉行。這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跟政府部門共建的首個聯合實驗室。廣州市南沙區委常委、區委宣傳部部長歐陽健華,廣州市氣象局副局長肖偉軍,廣州市氣象局紀檢組組長陳擁君,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前香港天文台台長、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岑智明出席。儀式由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協理副校長(研究)伍楷舜教授主持。

伍楷舜教授介紹了實驗室的建設背景與願景。他表示,在大城市氣象服務保障和低空經濟發展需求背景下,城市氣象正處於從輔助系統向關鍵基礎設施躍遷的戰略窗口期,極端天氣的突發性更凸顯了分鐘級精準預報對城市安全與應急響應的緊迫性。
聯合實驗室以「頂天立地」為核心理念(「頂天」:突破城市複雜系統與氣象建模的基礎理論,研發多尺度AI氣象模型;「立地」:推動技術轉化,支撐低空經濟、城市應急與城市更新等國家重大需求),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深度融合物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致力於構建「空天地多源感知-分鐘級精準預報-多場景智慧服務」的創新鏈條,通過突破三個維度(城市空間維度、預報時間維度及研究範式維度),為低空經濟和城市治理提供更加精準、及時、可用的氣象支撐。

在全場嘉賓見證下,倪明選、歐陽健華、肖偉軍、陳擁君、伍楷舜及岑智明共同為實驗室揭牌。
隨後舉行的聘任儀式上,倪明選校長與肖偉軍副局長、陳擁君組長為實驗室核心團隊頒發聘書,團隊包含來自氣象科學、城市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體現聯合實驗室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與融合。





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開創氣象科技新範式
政府及高校代表均對聯合實驗室的未來表示期待。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表示,學校作為全球獨特的融合學科大學,非常注重推動科教改革與產教融合。此次與廣州市氣象局共建聯合實驗室,依託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城市治理與設計、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等多學科優勢,支持跨領域合作,旨在整合政校數據資源,突破氣象與城市治理的交叉難題。倪明選校長還強調,數據是科研的「真金白銀」,期待聯合實驗室產出可落地的成果,為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科學支撐,彰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科研使命——既追求理論突破,更推動技術向善。

前香港天文台台長、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岑智明表示,三方建立合作具有戰略意義。面對城市化加速與極端氣候挑戰,聯合實驗室將推動氣象科技深度融入城市管理、公共服務及低空經濟,踐行「科技服務民生」理念。
聯合實驗室聚焦「跨季節氣象預測系統:提升長期氣象預警能力」「城市大氣邊界層研究:解析城市微氣候機理」「AI氣象建模:突破高精度降尺度技術瓶頸」三大方向,聯動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學科資源,深化局校的協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智慧氣象標杆平台,並為東南亞氣候治理提供科技支撐。他表示,期待合作成果,賦能城市韌性發展與全球氣候行動。

廣州市氣象局副局長肖偉軍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部署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局校三方將聯合攻關城市系統、氣象監測、氣象服務三大方向的智慧城市氣象問題,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決策諮詢等領域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的合作,並共同加強氣象相關學科建設,統籌推進氣象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打造「產學研用」全鏈條融合格局。

未來展望:
廣州市氣象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智慧城市氣象聯合實驗室將深化政產學研用協同,力爭突破城市微氣象實時建模技術,為智慧城市與低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聯合實驗室的成立,不僅是氣象科技創新的里程碑,更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協同的生動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