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REALITY·幻實之境」科技藝術展盛大開幕

近日,全球首個大空間擴展現實(XR)人工智能(AI)藝術展「SURREALITY·幻實之境」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隆重開幕,展覽將持續兩個月至8月26日結束。從體驗者的感受來看,這是一場代表世界數字藝術最前沿探索的展覽,一場讚歎聲不絕於耳的體驗,一場多學科、多文化、多視角融合共創的盛宴。即使下面的這個視頻,和現場相比,也只能展現出一小部分的震撼。

本次展覽由港科大(廣州)主辦,元宇宙與計算創意研究中心(MC²)承辦。作為全球首個大規模融合AI藝術創作與大空間擴展現實(XR)的藝術展覽,幻實之境應邀納入2025年「中法文化之春」官方系列活動,並獲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及法國文化中心鼎力支持。當日活動共有150餘位參與者親臨現場。其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領導、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領事、本次參展藝術家及媒體記者等30餘位嘉賓,及百餘位公眾參會者來到開幕活動現場,彰顯了本次活動對公眾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本次「SURREALITY」藝術展彰顯了開放包容的合作精神,以及期望促進科技與文化兩個領域更廣泛交流的願景。

展覽亮點

人工智能(AI)輔助創作

人工智能(AI)正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夥伴,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通過AI生成文本、圖像與音頻乃至三維內容,探索「人機共創」的無限可能。如觀眾所見,展區中來自全球的50位藝術家大多在創作中引入AI技術,大膽重構藝術創作方法和表現形式,拓展藝術的邊界。

擴展現實(XR)技術

通過融合XR技術,藝術作品得以在多維空間中呈現,模糊了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邊界。觀眾佩戴頭顯即可進入虛擬場景或在現實場景之中無縫融合虛擬內容,沉浸式體驗藝術與科技交融的奇妙氛圍。創作團隊利用實時渲染與XR技術,打造具象化的「場景式」體驗,進一步增強了互動性與代入感。

沉浸式數字藝術體驗

本次展覽結合擴展現實(XR)、大空間定位與智能導覽系統,為觀眾構建出身臨其境的觀展體驗。觀眾可自由穿梭於現實與虛擬之間,親身感受科技如何為藝術注入「生命」。這種沉浸式體驗讓人彷彿置身於一個「混合生命體」之中,親歷藝術與科技深度融合的視覺盛宴,開啟對未來藝術與生活的無限暢想。

展覽期間還舉辦了科技藝術論壇,邀請國內外藝術家與技術專家圍繞元宇宙、科技與藝術未來等話題展開對話,共同勾勒了未來圖景。

開幕式致辭

開幕儀式上,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在致辭中表示:「SURREALITY·幻實之境」不僅是全球首個融合AI藝術創作的大空間擴展現實展覽,更是港科大(廣州)跨學科融合教育理念的一次集中體現。他指出:「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藝術表達方式的革命——當科技遇見藝術,想像力的邊界將被無限拓展。」他也特彆強調,展覽所匯聚的50位國際和國內藝術家作品,展示了人類對現實與虛擬關係的哲學思考與美學突破。

信息樞紐院長陳雷教授則通過其「數字人」虛擬形象,以視頻方式發表祝賀致辭,這也是開幕式一大科技亮點。他在致辭中提到:「當AI與藝術在物理空間中碰撞出未來宇宙的絢爛圖景,我們不僅看到了技術的可能性,更觸摸到了人類文明的未來脈搏。」這一致辭形式本身亦呼應展覽「幻實融合」的核心主題,贏得全場注目。

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CMA)主任張康教授回顧了學域成立兩年多以來的成果。他表示,CMA學域作為校內科技與藝術交叉的學科代表,發展迅速,成果斐然,在人機交互、空間計算和AI藝術等領域佔據領先地位。張康教授介紹了學域在AI藝術、空間計算等方向的學術探索,並指出「SURREALITY·幻實之境」正為師生提供校內外交流、教學科研融合的重要平台。CMA學域通過產學研合作,讓學生和科研成果走向國際,這場展覽和論壇正是學界與產業、教學與科研深度對話的生動實踐。

隨後,展覽總監、元宇宙與計算創意研究中心(MC²)主任、信息樞紐副院長許彬教授在開幕式中發言。他指出,「SURREALITY」不僅是一次展覽,更是一種跨越技術與感知的共同想像與知識協作。展覽試圖在數據、感知與算法交織的語境中,建構出媒體藝術新的實踐路徑。許彬教授接着詳述展覽的核心理念與技術亮點。他介紹,展覽由MC²團隊打造,在混合現實、人機交互、空間定位與語言模型導覽等方面實現系統集成,目標是以「感知—技術—現實」的方式構建多空間、跨媒介的藝術體驗。展區涵蓋四大MR裝置區、VR專屬空間,配合SLAM算法與智能導覽,使整個校園成為動態敘事的「未來感知地圖」 。

開幕儀式由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副教授許丕文擔任主持,圍繞「未來·感知·共創」的核心理念,引領現場觀眾開啟幻實之旅。

策展人導覽

打通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感知鏈路

元宇宙與計算創意研究中心策展團隊帶領嘉賓與媒體深度體驗現場作品,詳細介紹作品構成、創作背景與技術語境。倪明選校長與多位嘉賓參觀展覽,現場體驗由AI與XR驅動的感知裝置,並與藝術家就其研究路徑與技術策略展開交流。

國際藝術家現場感言

作品第一次「飛起來」

在開幕式現場,來自玻利維亞、現居澳大利亞的電影製片人、人工智能創新者與創意技術專家 Violeta Ayala 接受了媒體採訪。她激動地表示:「看到自己創作的作品能像絲綢一樣在空中飛翔,我真的想哭。」她提到,在港科大(廣州)校園這個沉浸式開放環境中,作品第一次以如此「輕盈、自由、詩意」的方式「飛」在真實世界中,深深打動了她。

Ayala 強調,這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次跨文化、跨技術的深度協作。「與港科大(廣州)的合作十分有意義,我真心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藝術融合方面能夠持續突破,並在未來成為全球創意科技發展的重要中心。」她的回應正是「SURREALITY」試圖激發的深層共鳴:當作品脫離屏幕,進入現實,它也真正進入了人的內心。

藝術家講座

跨媒介的靈感與實現

當日下午舉行的「藝術對談 Artist Talk」以「創作」和「表達」為雙線主題,匯聚六位活躍於科技藝術領域的國際藝術家與研究者。

在「藝術家講座」環節中,Jeremy Oury和Michelle Falcon深入分享了他們從建築視頻投射與大型光影裝置轉向融合 MR 技術的過程。他們通過分享本次的作品NEXT,展示如何將幾何錯視、音畫共感與自然空間結合,構建出打破現實邊界、置觀者於虛擬中心的沉浸式空間。

Naima Karim則介紹了其獲獎 VR 短片《The Anticipation of Rain》的製作脈絡:作為一名傳統繪畫出身的藝術家,她首次藉助 Open Brush VR 工具,將孟加拉季風的記憶與藝術表達結合,通過定製香氛與多感官音效,打造出「身體—敘事—氣候」三重共鳴體驗 。

Taro Narahara聚焦在 AI 與架構材料之間的交互潛力,他探討了如何以思辨方式從材料與結構出發,為建築空間注入未來敘事能力,提出建築不僅是結構實體,更是融合算法、感知與環境共生的感官腳本。

Violeta Ayala分享了其運用 AI 模型重現南美原住民神話視覺的實踐,以及如何在文化記憶與技術介入之間保持倫理審視。她指出,開源集體協作能夠在技術驅動的藝術創作中提供更廣泛的文化代表性與參與機制。

Joey Verbeke 與 Koi Ren以聯合創作項目 T.A.E.L.(Tail Assiste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為例,闡述了新媒體藝術如何將古老民間傳說、AI 算法與現代聲像技術融為一體。他們詳述作品生成過程:利用 AI 對口述民間故事進行語義解構,再通過投影和樹脂裝置展現素材如何在「噪聲—記憶」循環中演變,探討數字文明與文化生態的互動關係。

袁正(Yuan Zheng)回顧了其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服裝設計專業背景向VR藝術跨界探索的歷程,講述了其如何融合人工智能與傳統工藝,打破人類中心視角,構建「共生身體」的媒介想像。

圓桌討論

未來生態的構建與連接

在Ingeborg Reichle 教授主持下,六位藝術家圍繞「未來生態」展開一場深度對話。他們不僅探討了各自作品中技術使用的合理性與審美邊界,也就 AI、XR 等新媒介如何參與公共敘事展開討論。討論中,藝術家們認為,技術應服務於內容與情感,必須在創作倫理與生態系統的構建中承擔更大責任。

藝術講座II

重寫未來的物質與記憶

6月27日上午舉行的論壇以「重寫未來的物質與記憶」為主題,匯聚六位來自中國高校、活躍於科技藝術領域的學者、藝術家與教授。

在個人分享環節,來自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的講師、藝術家曹澍,以「副本」為核心概念,分享其近年的創作:借電子遊戲副本機制,比喻在正史之外開闢支線與偶然性,探索歷史、記憶、個體經驗中被忽視或隱藏的部分,結合中國技術史、人工智能、蟻群算法、輻射等主題,通過跨影像、VR、遊戲等形式,呈現多維歷史與未來想像。

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助理教授羅銳(RAY LC)介紹了他在人機互動與敘事空間方面的多個藝術與研究項目,包括用 AI 重構文化遺產圖像、通過 XR 與機器人探索語言與歷史想像的未來。他分享了展覽、論文和作品背後的思考,強調文化遺產與記憶本質上的主觀性與流動性——人們如何通過想像與再創造,重新理解與表達文化遺產。

來自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雕塑系的教師、藝術家張超分享了「藝術新境中的路徑與方法:從莊周夢蝶到AI張超的身份認同」的主題,展示了他的部分雕塑作品,探討了神話、人工智能和個人身份等主題。他討論了一系列項目,包括在武漢使用物聯網等技術探討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矛盾、藝術與生活的轉換、創作者主體與作為客體的作品之間的關係的一件公共藝術品。他在最後介紹了一位名叫「AI張超」的虛擬藝術家,並闡釋Al成為主體,自己成為了「Al張超」的「服務者」的過程。

來自廣州美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的譚亮教授分享了他在藝術中的使用算法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重點介紹了歷史例子和其最近的項目。他還討論了在美術學院教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經歷,包括時裝設計和互動藝術項目。 除此之外,他還介紹了與華為等公司的商業合作以及在醫院設置的沉浸式藝術裝置。

來自崑山杜克大學計算與設計系的助理教授胡芮分享了他結合遊戲引擎與3D渲染製作的作品《矩陣模型與上層建築》,通過重構2006-2008年A股金融危機與CUDA技術崛起的歷史片段,探討金融市場、AI技術發展與意識形態的交織。他利用顯卡和神經網絡預測股市,結合哲學文本、影像與聲音,呈現一場批判性歷史與技術的思辨實驗。

來自天津美術學院人工智能藝術學院的講師、藝術家盧思屹分享了其近年在AI與混合現實(MR)創作中的探索,強調MR敘事應注重結構性節奏與觀眾行為的交互反饋。通過作品案例,他指出MR空間需成為行為判斷器,構建行為與意義「迴路」,讓觀眾成為敘事引發者,深化沉浸體驗——即「當構建空間成為身體的地圖」的主題。

圓桌討論II

模擬與副本

在港科大(廣州)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助理教授佟馨主持下,27號的圓桌論壇中,六位藝術家和學者分別以「生成與共生」以及「模擬與副本」為主題,展開了兩場深度對談。觀眾踴躍互動,提問精彩紛呈,共同探討技術如何成為藝術創作的觸發點,以及在人類想像力與算法主導的時代,主導權何去何從。

生成與共生

AI&XR作為創作主體與藝術新本體

在「生成與共生」板塊,嘉賓們聚焦於AI、XR等新興媒介如何成為「創作者」本身。討論中,藝術家們結合自身實踐,從AI藝術家的「誕生」到數字裝置中的「身體構造」,強調當代藝術不應僅停留在技術的炫目層面,而應重塑創作主體性。在他們看來,AI不是簡單的工具,而是一種正在逐步走向「自我表達」的協作者——它既擴展了藝術語言的邊界,也對傳統的作者機制提出挑戰。

模擬與副本

重寫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敘事引擎

在「模擬與副本」對談中,藝術家們將目光投向文化遺產、虛擬建構與記憶重塑的交叉地帶。他們討論AI在視覺生成之外,是否也能承擔敘事的角色,甚至成為新的歷史參與者。在重構與偽造之間,技術如何協助我們拓展「真實」的定義?討論認為,模擬技術不僅僅是再現工具,更可能成為介入現實、生成「另一種可能性」的寫作機器。

幻實之間,連接未來

「SURREALITY·幻實之境」不僅是一次藝術展覽,更是一次知識系統、媒介語言與文化生態的交叉實驗。它以「幻」為感知入口,以「實」為現實錨點,在AIGC與XR交織的界面中,描繪出未來科技藝術的輪廓與精神。

展期:2025年6月26日-8月26日

地點: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園內多個空間

如希望參觀展覽,請掃描下方的二維碼,預約您的參觀時間。我們誠邀對科技與藝術交匯感興趣的公眾與專業人士,親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園,共同體驗「幻實之境」的沉浸魅力,感受虛實交織的未來想像。

在本次「SURREALITY·幻實之境」科技藝術展的策劃、組織與呈現過程中,眾多單位與成員共同協作、傾力投入。正是在他們的專業支持與熱忱參與下,展覽得以順利落地,並呈現出跨越虛實的獨特感知體驗。特此致以誠摯感謝:

展覽總監|許彬
策劃及執行團隊|趙雅薇、李昊、高沁詠、龍俊坤、李姝玥、梁育齊、毛媛媛、黃繹寧、顧文清、潘東逸傑、陳子軒、張一帥、雷小康、王安芑

志願者|蔡文捷、陳泓熹、方凱榮、傅子豪、洪澤生、阮立心、蔣雨洋、李鳴晨、劉博楠、劉詩琪、梁佳欣、門雲磊、彭晴、齊振超、孫嘉、王雪彤、許文博、楊思敏、楊小羽、楊澤禹、閆哲、尹智卓、於奧、張騫文、張譜、朱一銘、趙卓然(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我們亦特別感謝所有未列名但在展覽各階段中付出心力的志願者朋友,你們的支持與協助同樣不可或缺。

主辦單位|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承辦單位|元宇宙與計算創意研究中心(MC²)
支持部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未來技術學院、XR+AI協會
支持單位|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法國文化中心

特別鳴謝|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

再次感謝所有為「SURREALITY·幻實之境」付出心力的組織與夥伴,願我們在未來的科技與藝術旅途中繼續同行,共創更多可能。

發佈日期
2025年07月04日
分類
焦點新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