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合作大學聯盟理事會會議在港科大(廣州)召開 共商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創新貢獻

2025年11月7日,第十屆合作大學聯盟理事會會議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召開。會議由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港澳台辦公室)指導,港科大(廣州)主辦,以「開放·融合·躍升——匯聚格局性力量:合作大學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創新探索與獨特貢獻」為主題,立足於《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全面實施與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共同探討合作大學在新時代背景下的使命、挑戰與發展路徑,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共識,為我國高等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和綜合改革提供實踐和支撐。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陳大立作主旨發言。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副局長馬傑,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長楊軍,中國留學服務中心副主任楊凌,廣東省教育廳總督學徐仕敏,廣州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陳敏生在開幕式致辭。來自全國11所合作大學的負責人出席本次會議,聚焦綜合改革元年路徑探索與格局性力量等核心議題,將「格局性力量」理念,轉化為驅動教育綜合改革與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的切實行動與可行方案。

開幕:聚焦全球視野與在地貢獻

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致歡迎辭。他提出合作大學肩負創新使命,聯盟既是「抱團取暖」的平台,也是「各展所長」的空間,期待依託聯盟促進合作大學能力躍升,形成獨具特色的辦學路徑,服務教育強國建設。

會議由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黨委書記谷忠鵬主持。他表示本次會議恰逢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傳達學習之際,合作大學作為教育對外開放的前沿力量,更應肩負起制度創新、範式構建與引領示範的重要使命。

「教育強國,合作大學何為」

陳大立在主旨發言中指出,歷經二十年發展,合作大學已成為合作辦學的旗艦和標杆。面對「教育強國,合作大學何為」的時代命題,合作大學應堅持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增強造血能力與發展韌性;強化「在地國際化」能力,切實提升自主辦學能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助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未來,合作大學的政策保障將進一步得到優化,希望合作大學充分發揮活力和潛力,打造兼具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的新型大學。

馬傑強調,評價改革是推動合作大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牽引,介紹了兩年來「以研代評」創新實踐及成效,並提出將強化政策保障與機制創新,推動修訂相關政策、建立協同機制等措施,為合作大學預留自主發展空間。

楊軍表示,協會發揮政府助手和政社橋樑作用,持續推動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未來將繼續深化服務,助力合作大學在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大作為。

楊凌介紹,留服中心正從「規模供給」向「質量賦能」轉型,下一步將通過優化認證政策供給破解發展痛點、建強數據支撐平台賦能科學決策、加快系統升級迭代精準提升服務,為合作大學提供更具針對性、更有實效的支持。

徐仕敏指出,廣東已建成6所高水平合作大學、佔全國半數以上,將系統實施「合作辦學高質量工程」,打造立足灣區、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教育開放合作新高地。

陳敏生表示,廣州將教育對外交流、開展合作辦學作為提升城市能級重要抓手,將深耕大灣區教育融合沃土,推動合作辦學創新平台建設,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

辦學多元路徑與融合實踐

在主題報告環節,各合作大學分享了具有前瞻性的辦學理念與實踐探索。

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书记 沈伟其
《合作办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宁诺为例》 
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 丁树哲
《A Global Village on The New Bund——The portal city's portal stories》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纪委书记、校长助理 陈恒
《践行“一个品牌,两个校园”,携手高质量发展》
温州肯恩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周东
《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型中美合作大学的实践与思考》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 李和章
《深化合作大学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 林丹明
《合作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對於合作大學本身的發展定位與治理模式,各校分享了具有代表性的思考與實踐。寧波諾丁漢大學從黨建引領立德樹人、國際優勢學科引進等方面推進「十四五」回顧與「十五五」展望。上海紐約大學提出從「合作者」到「合伙人」的關係躍升,推動「全球本土化2.0」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享「一個品牌,兩個校園」的深度融合機制,提出通過設立實體化機制來實現高效協同。

溫州肯恩大學闡釋「國際化、創新型、高水平」的發展邏輯,通過建設國際前沿交叉研究院推動創新發展。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展示了致力於成為中俄合作典範的深度實踐,就合作大學定位屬性、人才培養和教育合作特區建設提出建議。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堅持「科研導向」與「數理為先」,剖析合作大學在治理結構上的獨特性,強調中外辦學主體協同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昆山杜克大学政府事务副校长 蔡红涛
《面向未来:以能力为导向的创新育人探索》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 倪明选
《“合”而不同:以特色发展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西交利物浦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 阮周林
《以结构升级驱动改革创新,构建融合生态助力教育强国: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常务副校长 周荫强
《AI+博雅教育新范式助力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副校长(行政) 赵志裕
《AI时代培训大学生的适应职能Adaptive Intelligence》

圍繞「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一核心問題,能力導向的育人實踐成為焦點。崑山杜克大學以「面向未來:以能力為導向的創新育人探索」為題,提出從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來系統塑造學生核心能力。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闡述了探索拔尖人才培養的系統性重構實踐,提出通過建立「共生共榮」的發展範式、彈性治理釋放創新能力、形成「雙向循環」的國際化辦學格局來服務教育強國建設。同時,面對人工智能的浪潮,多所大學正主動將AI深度融入育人體系。西交利物浦大學設立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創建行業精英培養的融合式教育模式,並構建「教育+AI」戰略框架,通過學術體系與結構升級驅動教育生態重構。北師香港浸會大學推進「AI+博雅教育」新範式,通過成立博雅智能學院、開設跨學科文理學士學位等措施,培養兼具人文情懷與科學素養的複合型人才。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着力構建高彈性、綜合性的STEM課程體系,並啟動「HK Tech 300」計劃支持學生職業發展,以應對未來職業結構的深刻變革。

聚焦核心訴求,共謀發展路徑

主題研討環節由教育部國際司涉外辦學處負責人楊燦燦線上主持。各校代表圍繞合作大學建設、發展和前瞻規劃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並在會上對政策定位、招生培養、資源保障、機制建設等諸多方面提出核心關切。涉外辦學處對各校訴求給予了積極回應,並表示將繼續與各合作大學保持密切溝通,圍繞學校定位、聯合培養、政策支持及協調機制等多方面探索實施舉措,協同推進合作大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傳承使命,接力前行

閉幕前,會議舉行了輪值秘書單位交接儀式,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從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手中接過使命,不僅象徵聯盟的持續發展,更凝聚着各成員單位攜手邁向新征程的共同願景。

據悉,合作大學聯盟成立於2014年6月,是在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指導下,由全國11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含內地與港澳地區)合作大學組成的非營利性交流機制。聯盟定期舉辦理事會會議,旨在凝聚合作辦學機構力量,研討共同問題,構建合作辦學話語體系,推動我國合作辦學事業健康發展,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發佈日期
2025年11月12日
分類
合作交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