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藝術學府大咖雲集港科廣 暢談藝術與科技融合新生態

1月23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信息樞紐(Information Hub)、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Computational Media and Arts Thrust)和工業信息與智能研究所(Triple-i Institute)聯合主辦的2024計算媒體與藝術論壇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隆重舉行。來自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16位教授圍繞論壇主題「融合空間: 人工智能、藝術與設計」,展開了十場主題演講和一場圓桌論壇,為在場來自40多個高校和60多家企業機構的三百餘名參會者帶來了思想上的盛宴。參會者中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袖聚集一堂,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藝術與科技領域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生態。



開幕致辭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署理主任張康教授首先對來自五湖四海的嘉賓、老師、同學和參會者表示歡迎,他回顧了本次論壇的籌備過程,論壇參會報名僅開放三天時間就收到了幾百人次的報名,儘管天氣寒冷,但大會現場氣氛依然熱情不減。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發表了開幕致辭。倪校長首先回顧了香港科技大學與中國美術學院十多年來的深入合作。他提到,兩校合作始於十多年前,當時港科大(廣州)僅僅是一個創校的願景。他強調,自創校之初,大家就懷抱着一個夢想:將藝術引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促進不同領域間的交叉融合。倪校長特別提到,計算媒體與藝術(CMA)學域對於港科大(廣州)交叉學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藝術與科技的跨學科融合不僅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也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探索和創新的廣闊空間。在致辭的最後,倪校長熱烈歡迎了所有與會嘉賓,特別是對港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他對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充滿期待,並表達了對所有參與者的深切祝願,希望大家能夠在論壇中有所收穫,共同推動藝術與科技的融合發展。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教授作為嘉賓代表致辭,代表中國美術學院以及所有與會的中國藝術界同仁,向論壇的成功舉辦表達了熱烈的祝賀。他首先對香港科技大學的迅速發展表示讚歎,稱讚港科大自創校以來,儘管時間不長,卻已成為一個具有奇蹟般發展速度的國際頂尖學府。高教授在致辭中特別感謝了宋建明教授,並強調了中國美術學院與香港科技大學長期的合作關係。他指出,兩校之間的深厚友誼得益於共同開展了設計思維聯合課程,在課程中兩校師生協同合作,兩校的合作不僅是學術上的共同進步,更在科學和藝術領域共同創造了眾多成果。高教授特彆強調了中國美術學院在人文和科技領域的雙向匯通,以及藝術在這一交匯點上的重要作用。
活動全程文字回顧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中國美術學院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
重磅嘉賓圓桌暢談
融合空間: 人工智能、藝術與設計
十場主題演講
一場圓桌論壇


主題演講
人工智能與藝術智性——兩個AI之間的辯證
高世名教授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在這場引人入勝的主題演講中,高世名教授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AI)與藝術智性之間的關係,探討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
高教授首先指出,藝術賦予我們的最珍貴之物是超越性的視角和想像力。他引用了科幻大師劉慈欣和詹姆遜的觀點,指出科幻的想像力和對未來的考古工作是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一種表現。高教授通過引用比爾·蓋茨的話強調,我們仍然處於數字革命的起步階段,理論物理學的發展將會重新定義「我」這個概念。
接着,他引用康德的觀點,強調人類是自身最終目的的重要對象。他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和人類的自我認知之間存在深刻的聯繫。高教授提出,未來人類面臨的根本困境可能是身心的分離,這是技術與人類結合的潛在副作用。
在探討人工智能的發展時,高教授指出,AI的發展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也是對人類情感和慾望的深刻理解。他認為,儘管AI具有幾乎無限的算力,但它無法完全代替人類的藝術創作。藝術的本質在於它能夠激發人類共鳴和創造力。
高教授進一步探討了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引用尼採的觀點,強調我們應該用藝術的眼光看待科學,用生命的眼光看待藝術。他認為,科學與藝術在探索的過程中雖然分道揚鑣,但最終在更高的層面上相遇。
最後,高教授展望了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他認為AI可以作為藝術家的工具,但不會取代藝術家。他強調,21世紀將是藝術與科技共同進化的時代,藝術家和科學家應共同探索人類超越性的新境界。
人工智能時代的設計創新思考
徐迎慶教授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主任

徐迎慶教授的演講聚焦於人工智能時代的設計創新,探討了人工智能在藝術和設計領域中的應用及其對傳統創造方式的影響。
徐教授首先概述了人工智能的發展階段,特別是技術驅動下內容生產的代際變革。他提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興起,這一技術正在重塑藝術創作和設計領域。他舉例說明了AIGC的應用,如小冰(人工智能機器人)創作的詩歌和國畫作品、貝納利畫像,以及在2022年美國科羅拉多州藝術博覽會獲獎作品《太空歌劇院》中的應用和《第十交響曲》的完成。
徐教授深入探討了人類智能對人工智能的複雜心理,特別是在藝術領域中。他提出了關鍵問題:什麼是藝術作品?什麼是數字藝術作品?並討論了這些問題在當前技術背景下的含義。
徐教授接着探討了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特別是計算機作為主導創作者,人類則扮演輔助者的新興趨勢。他強調了圖像重繪和變體(從不同角度生成)在加深對對象理解方面的作用,如何使用這些技術來製作藝術品,甚至在化妝和通信中的應用,例如與歷史藝術家(如達芬奇)進行「對話」。
最後,徐教授討論了這些發展對設計師的影響和啟示,強調設計師需要重新思考在人工智能時代中的角色和方法。他的演講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創意、技術與人類參與度之間關係的深刻問題,為未來設計創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視角。
色彩與設計
宋建明教授 中國美術學院資深教授

宋建明教授的演講深入探討了色彩在設計中的核心作用和意義,以及它在東方智慧中的地位。
宋教授首先探討了色彩的定義,將其描述為人類視覺系統對外界光波的翻譯,產生心理顏色。這種解釋強調了色彩不僅僅是物理現象,更是一種深刻的心理體驗。接着,他探討了色彩設計的更深層次意義,提出審美並非僅為了生存而存在,而是為了豐富人的內心世界。他強調了色彩設計中感性和超越感性(如夢境)的元素,指出設計應觸及人的靈魂。
宋教授探討了色彩設計中的關鍵要素,如意圖和應用,強調設計不僅是視覺的呈現,也是情感和思想的傳達。他深入講述了東方哲學中色彩設計的方法論,如自然物態的理解、格物致知和創作內心的算法。他通過討論「色與彩」的概念,揭示了多種顏色狀態在東方設計中的意義。
最後,宋教授通過杭州亞運會的形象設計來實際演示這些概念的應用。他講述了如何通過色彩設計捕捉並表達亞洲風采、中國氣派和杭州韻味,以及這個設計是如何深深植根於中國文化和唐詩的。
超體V1.0:輪上的設計觀想
王昀教授 中國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院長

王昀教授在他的演講中,以「超體V1.0:輪上的設計觀想」為主題,探討了當代汽車設計的新趨勢和理論。
王教授首先感謝了之前演講者的精彩講座,並提及了幾種3D設計軟件(如3D Max, 3D S4, 3D S2等)在設計領域的應用。他討論了設計領域的歷史轉折點,特別是在上海車展中體現的設計方向的變化。他提到了AIGC技術在汽車設計中的應用,將其視為兩個重要時代的分界線。
王教授強調了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出口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目前佔全球市場的80%。他將當前的設計創新與歷史上的文藝復興時期相比較,指出當前是中國設計界的重要時刻,思想和觀念在設計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王教授深入討論了中國設計的哲學觀點,特別是道器觀與西方知識理性的比較,以及它們在汽車設計中的應用。他探討了汽車設計理論體系到知識體系的轉變,以及這在中國汽車設計中的表現。
王教授強調,在AI時代,高科技的應用需要與高情感和高感知結合起來,真實的觸摸和人機交互變得更加重要。最後,他展望了汽車設計的未來,特別是在視覺表達和感知方面的發展潛力。
引領數字化轉型:藝術、科技與教育的交匯點
宗福季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講座教授

宗福季教授在其演講中探討了藝術、科技與教育在數字化時代的交匯點,並提出了如何重新定義這些領域之間的邊界。
宗教授提到,中國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並未佔據主導地位,但在工業4.0時代,即數字化轉型時代,中國有機會改變這一歷史。他強調了在數字化時代,品質到品味的轉變,以及創新在其中的重要性,包括突破式創新和漸進式創新。他提出,創新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應涵蓋思維方式的改變,主張每個人都應具備設計師的思維模式。
宗教授提到了中國美術學院的宋建明教授的工作,以及如何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他特別提到了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指出該院幾乎每個專業都與設計相關,強調跨學科的重要性。
他介紹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教育模式,特別是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以及Triple-i研究所的相關理念在當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媒體藝術與人工智能:創作者的邊界
費俊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費俊教授的演講深入探討了新媒體藝術與人工智能(AI)之間的複雜關係,特別是AI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和邊界。
費教授將人工智能比作一個多面鏡子,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審視自身和周圍的世界。AI作為反射鏡,幫助我們看到自己,重新思考個體、人性和藝術的本質。作為透鏡,它讓我們審視我們的生存環境和現實。最後,作為魔法鏡,AI助我們穿越時空,洞悉遠古和未來的可能性。
在藝術作品與AI的結合方面,費教授介紹了幾個項目。其中,「水曰」是一個公墓中的公共藝術作品,通過AI識別情緒並用水漣漪作為回應。他還提到了「情緒幾何系列」,一個以視覺方式將人類情緒可視化的項目,以及「Eat Art Mr情緒料理」,一個基於個體情緒製作特調飲品的項目,結合了VR技術提供多感官藝術體驗。
費教授還探討了AI在敘事中的角色。例如,「有趣的世界」裝置項目中,AI被用來測試人類邊界,通過語料餵養和人物設定創造戲劇化的數字人。他還提到了AI如何通過圖像序列的鏈接產生類似電影或詩歌的敘事效果。
最後,費教授討論了AI與人類藝術家的合作潛力。他提到了為《三聯生活周刊》紀念版創作的藝術作品,使用了生成對抗網絡(GAN)和文本輸入。他還提到了「生命花園」項目,其中AI被用作協作者,幫助拓展概念和圖像造型。
費教授的演講深刻地探討了AI在新媒體藝術創作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對藝術、人性和創造力的理解。通過這些探索,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更加多元和互動的藝術未來,其中AI不僅是創作工具,更是與人類藝術家共同創作的夥伴。
理解大語言模型與藝術家在創意編程中的反思和協作
許彬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講座教授

許彬教授深入探討了大語言模型在藝術領域應用的可能性,特別是在藝術家與程序員之間的協作過程中。
許教授首先介紹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指出在當前的數字時代,大語言模型如何變革了藝術創作的方式。他提出了幾個關鍵的研究問題,包括藝術家和程序員在創意編程中的合作模式,以及如何反思和分類這種新型的創作過程。
在研究方法方面,許教授描述了他的研究設計,包括參與者的選擇、任務設計、系統建設、實驗流程和數據分析方法。他強調了通過實驗和定性分析來理解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各種動態。
許教授分享了一些定性發現,特別是關於創作過程、效率和調試的用戶體驗。他提到了大語言模型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可以提高創作效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問題。
在演講的討論部分,許教授深入探討了藝術家和程序員在創意編程中的協作機制,他分析了這種跨學科合作的優勢和潛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合作來克服這些問題。
最後,許教授總結了他的研究發現,強調了大語言模型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藝術家與程序員合作的未來潛力。他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視角,對於理解和促進藝術與技術之間的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融合空間的多維探究
俞堅教授 中國美術學院文創設計製造業協同創新中心書記

俞堅教授以「融合空間的多維探究」為主題,分享了他對空間概念在當代設計中的新理解和應用。
俞教授首先討論了機器人助理和人工智能(AI)在設計領域中的應用。他指出,在未來的設計實踐中,許多具體的技術工作可以交由AI來完成,而人則專註于思考、提問、評價和承受。他強調了未來設計趨勢應是向個性化AI發展。
接着,他深入探討了空間概念,特別是空間的三個維度:絕對空間、相對空間和關係空間。關係空間進一步被細分為社會空間、地方空間、流動/網絡空間以及孿生/鏡像/增強現實(AR)空間。這些概念為理解和設計空間提供了新的視角。
俞教授還提到了在多元人群、行動過程和多維環境中創建和理解空間場景的重要性。他強調了在不同環境中設計空間的挑戰和機遇。
最後,他介紹了SSD場景系統設計(Setting System Design)的概念,這是一種新的設計方法論,旨在創建適應不同需求和環境的空間設計方案。
設計智造的理念與實踐
熊娜副教授 中國美術學院文創設計製造業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

熊娜教授的演講聚焦於「設計智造的理念與實踐」,探討了設計在新技術賦能下的創新路徑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熊教授首先提出了核心問題:在新技術賦能下,設計應如何進行創新?她質疑了技術是否是唯一的顛覆性創新源泉,並引出了設計創新的新範式。她強調,技術創新與意義變革相結合,使設計師具備了重新定義行業和社會功能的能力。
在闡述DIA(Design Intelligence Award)的概念時,熊教授介紹了文化創新、生活智慧、產業裝備和數字經濟等方面的設計革新。她通過五組具體案例闡述了這一理念的應用:針對特定國情的設計,如洗碗機和洗地機的設計,顯示了怎樣根據特定國家的文化和需求定製產品;為感知重建而設計,如仿生手和助聽器等人造物品,這些設計不僅提高功能性,也擴展了人類的感知能力;為靈活場景而設計,如將機械系統和智能系統分離的攜帶電模塊單車,展示了靈活適應不同環境需求的設計理念;為健全社會而設計,如盲文字庫和電動輪椅,這些設計致力於提升特定群體的生活質量;為生動體驗而設計,如「消失的法老」——一個空間計算的文旅產品,它通過敘事性、群體性、空間性和多感官體驗,為用戶創造了獨特的體驗。
熊教授最後強調,設計不僅是產品創造過程,更是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通過這些案例,她展示了設計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更廣泛的社會結構。
AI融合的中西方設計:康定斯基遇見吳冠中
張康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署理主任

張康教授的演講深入探討了藝術和人工智能的融合,特別是在中西方設計中的應用。他的演講圍繞康定斯基的藝術理念和吳冠中的風格,展示了如何將這些經典元素與現代技術結合。
張教授首先表達了他對康定斯基作品的深厚喜愛,並提出了希望通過現代技術重新詮釋康定斯基設計理念的想法。他介紹了計算美學的概念,即結合生成藝術與設計和美學度量的方法。
在技術應用方面,張教授詳細介紹了從提取設計需求、元素和內容,到生成規則描述、參數化、隨機化,再到生成多個設計樣本的過程。他強調了半自動修改規則和微調過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這些設計應用於實際場景中。
張教授特別提到了他使用康定斯基的元素設計的一套字體,稱之為「康定斯基藝術重生」。這一過程涉及了程序建模(procedural modeling)和AI的隨機性,展示了從完全控制到隨機性的內容生成範圍。
最引人注目的是,張教授將康定斯基的風格與中國畫家吳冠中的風格進行了結合。他使用康定斯基的畫作作為數據進行訓練,加上風格控制,進行內容生成,並最終將這種融合風格應用於設計一個椅子。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論壇中送出的文創禮品絲巾上的圖樣也是由張教授團隊編寫的程序所設計完成,從抽象的數據信息到觸手可感的實體,更加讓人感受到科技與藝術相融的魅力。

圓桌論壇
藝術與科技跨學科人才培養

圓桌論壇:藝術與科技跨學科人才培養
主持人:許丕文 副教授
嘉賓:徐迎慶 | 費俊 | 俞堅 | 宋建明 | 曹頲 | 凌雅麗 | 王澤宇
共性問題1:
面對AI藝術的崛起,創作者應該如何保持自己的藝術獨特性?
共性問題2:
您如何評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對藝術和設計的衝擊?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副院長曹頲教授認為,藝術的核心在於其價值,而非僅僅是技能或者工具的應用。他強調,藝術的真正價值在於人的感受和情感共鳴,以及對哲思的反映。AI產生的作品是否能被視為藝術,取決於它是否具備藝術的屬性。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長聘教授、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主任徐迎慶教授分享了他與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對話,探討了人工智能對未來藝術的潛在影響。他比喻道,人工智能就像一支新的筆,改變了藝術創作的方式,但不會取代藝術本身。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費俊教授提出,我們應該關注藝術本身而非僅僅是製造藝術品的能力。他強調,藝術的創造不應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應是一種人類特有的活動。
中國美術學院資深教授宋建明則探討了藝術與人之間的關係,強調藝術家的角色和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他指出,藝術的判斷和評價應該由人類來進行,而非完全依賴於AI。
圓桌論壇還討論了跨學科教育的重要性,包括如何培養能夠在藝術和科技領域都有所貢獻的人才。中國美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院長凌雅麗副教授分享了她對兒童藝術教育的看法,強調應該讓孩子們在自由和創意的環境中成長。
中國美術學院文創設計製造業協同創新中心書記、學術委員會主任俞堅教授提出,AI在未來的設計和創作中將更像是一種合作夥伴,而非替代人類的工具。他強調了多學科間的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人工智能學域聯聘助理教授王澤宇強調了人工智能技術在藝術創作中可能起到的輔助作用。他提出,儘管AI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替代藝術創作中的一部分工作,但藝術的核心——創造性思考和個人表達——是不可替代的。王教授認為,藝術創作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滿足和自我愉悅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人類獨有的,不應被完全機械化或自動化。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許丕文副教授總結了論壇的討論,指出未來AI將在藝術創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人類的創造力和情感依然是藝術和科技結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強調了在藝術和科技融合的未來,培養跨學科人才的重要性。
2024計算媒體與藝術論壇
2024計算媒體與藝術論壇成功匯聚了藝術與科技的精英力量,為未來的創新探索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論壇的舉辦不僅加深了學術交流,也為參與者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