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在巴黎主辦中法交叉學科高級別研討會

巴黎時間2月5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聯合全法中國科技工作者協會(ASICEF)共同主辦中法交叉學科高級別研討會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全球人才懇談會。

繼1月25日在布魯塞爾主辦以構建研究型大學生態為主題的中歐高等教育圓桌會議後,本次研討會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訪問比利時、德國、瑞士和法國之行中的又一場重磅學術活動。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全法中國科技工作者協會(ASICEF)理事長丁力女士和中國駐法國大使館陳力公使分别致辭;中科院外籍院士克里斯汀·阿芒托(Christian AMATORE)教授、法國巴黎高科化學學院巴黎化學研究所「材料、界面和軟物質」組長李敏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信息樞紐院長陳雷教授和系統樞紐院長李世瑋教授等十多位中法頂級專家分別在專題報告和圓桌論壇環節分享了精彩觀點。近百位中法兩國傑出學者、業界領袖和青年人才參加了線上和線下活動。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協理副校長(教學)楊暘教授、全法中國科技工作者協會(ASICEF)副理事長馬賢定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人才服務處副處長張文超分別主持了活動的相關環節。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科技處公參郭曉林、科技處一等秘書諸穎、教育處一等秘書喬正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全球事務處處長付敬等參加了研討會。

倪明選校長在致辭中談到,今年中法建交迎來60周年,在這裡程碑式的年份,中國和法國的大學及夥伴有責任深入推動人文交流,貢獻於更多人的福祉。他說,融合學科教育改變知識創造和學生培養範式,有效提升學生為應對全球挑戰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以培養能為全球現實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的學生為主要目標,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走在跨學科教育實踐前沿。然而,如何更好地在教育、研究和知識轉移等各方面實現跨學科優勢仍需相互學習借鑒,中法需在這個領域加強交流和合作。

丁力理事長在致辭中回顧說,教育和科技的交流與合作一直是中法兩國建交60周年來交流往來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法中國科技工作者協會希望通過雙方攜手舉辦這次活動,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搭建全球科技專業人才之間的溝通橋樑,進一步探討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機會。這次活動也將成為大家共同交流和合作的新起點。

陳力公使在致辭中表示,科學無國界,創新無止境。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應對全球挑戰的重要手段。在這方面,中法教育科技與人才交流合作始終走在中西方合作的前列且日益密切。希望中法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專家、學者可以在研討中碰撞思想、相互啟迪,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回顧發展成果,展望合作前景。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解決複雜的全球性問題還是推進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學科融合都是大家公認的發展方向。為此,中法兩國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引領世界潮流,革新教育理念和方法,通過融合來自不同領域的知識,解決人類緊迫的挑戰。在專題發言環節,中科院外籍院士克里斯汀·阿芒托(Christian AMATORE)教授談到,科學不應該有國界的區別。他強調科學實質上是所有文明的紐帶,就如同絲綢之路連接各地一樣。同時,他表示很高興看到這麼多年輕人同聚於此,對於不同國家的科學研究充滿熱情。他重點介紹了自己在分子化學和生物領域與中國團隊合作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並對港科大(廣州)的交叉學科理念深表認同,他認為不同學科背景研究者之間的合作對於取得成果至關重要。

法國巴黎高科化學學院巴黎化學研究所「材料、界面和軟物質」組長李敏慧教授則在專題發言中回顧了自己與香港科技大學的深厚淵源。2017年至2021年,她與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實驗室合作,獲得法國科研署和香港研究資助局合作基金,培養了非常多擁有國際視野的優秀畢業生。她指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自1995年在北京設立代表處以來,已成為中法兩國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橋樑,並將持續不斷地促進兩國之間的戰略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致力於建設全球首家融合學科大學,探索世界高等教育的2.0新模式。校長倪明選教授作了題為「高等教育中的交叉學科視角」的主題演講,從全球特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高等教育融合學科教育研究的經緯、當今世界跨學科教育的現狀和未來人才的需求三個角度闡述了港科大(廣州)建設以交叉學科為特色的研究型大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倪明選校長指出,港科大(廣州)交叉學科的學術發展會經歷漸進、突破和迭代三個層次,通過學科交叉定位複雜問題、通過項目制學習探索教育變革、通過設計思維課程和AI賦能的課堂培養出能夠面向未來打破邊界的跨學科人才。

在圓桌討論環節,七位來自不同學科、不同背景的教授對交叉學科的探索和實踐各抒己見。法國國家藥學科學院院士張勇民教授認為,從近年來看,涉及交叉學科背景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至少佔百分之五十,交叉學科必定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克里斯汀·阿芒托(Christian AMATORE)教授指出,科學本身天然具備多學科的性質,科學家應當享有跨學科研究的自由,這種自由對於科學的發展至關重要。他認為應該建立健全的、專業的多學科教育體系。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一級主任研究員陳勇教授則認為,在交叉學科的實踐中,融合不僅僅是學科間知識的整合,更是對多元思維和方法的兼容與共鳴。唯有在不同專業領域的研究者之間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實現跨學科合作的協同效應。

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東亞研究所研究員於碩教授作為圓桌中唯一的人文學科背景的嘉賓,她認為人文學科同樣面臨許多涉及交叉學科的情境。針對不同背景的人群,要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讓研究者可以更加理解人類文化的複雜性。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信息樞紐院長陳雷教授談到,港科大(廣州)為學生提供了在求學和科研過程中發現不同領域機會的平台。在這個學習環境中,學生逐漸成長為具備多方面技能的全能選手,能夠靈活適應社會發展中不斷迭代的需求。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系統樞紐院長李世瑋教授指出,學校採取了以探索為導向的融合學科主動學習模式,這種創新的模式需要「一破一立」的改革。「一破」指需要打破劃地為界的藩籬,「一立」則指建立新的學術評價體系,採取更多元、更創新的評價體系以適應創新模式的發展。

國際生態文明校園主席弗朗辛·德普拉斯(Francine DEPRAS)則說,我們迫切需要培養一批卓越的教師。在培訓教師的過程中,不能各自為政,應該着重培養交叉學科的理念,以確保教師能夠以更出色的方式來引導青年人的成長。

研討會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舉辦全球人才懇談會(巴黎站)。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協理副校長(教學)楊暘教授、人才服務處副處長張文超向現場的青年人才介紹了學校的具體情況、人才政策和相關需求,誠邀青年人才加盟港科大(廣州)。

發佈日期
2024年02月06日
分類
合作交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