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廣州)李世瑋教授獲獎!

近期,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宣布,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系統樞紐院長李世瑋教授榮獲2024年度ASME Worcester Reed Warner Medal 獎章,以表彰他「對影響工業測試標準的焊點失效模式的界定」(「defining solder joint failure modes that impact industrial test standards」)作出的開拓性貢獻。獎項將於2024年10月8至10日在美國加州聖荷西舉行的ASME電子封裝旗艦會議InterPACK 2024上頒發。

ASME Worcester Reed Warner Medal設立於1930年,每年僅頒發給一位對工程文獻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李世瑋教授是獲得ASME Worcester Reed Warner Medal獎章的五位中國學者之一(其中包括備受尊崇的「現代生物力學之父」馮元楨教授),還是唯一一位在亞洲地區開展並取得相關研究成果的華人學者。

李世瑋教授表示,這項榮譽是對他在學術生涯中的8年時間裏,發表的一系列關於無鉛焊接點可靠性測試的論文、專著及其對工程領域影響力的認可,期望未來能夠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

日常生活中,李世瑋教授還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航海家,他坦言在科研領域的探究,就像航行在廣袤未知的大海上。不管是作為帆船船長,還是作為研究隊伍的「船長」,都需要他指揮若定,觀海上風雲,避險灘暗礁,在充滿未知的「海域」里劈波斬浪,穩步前行。

「出海航行」八年深耕焊點測試研究

行駛在茫茫大海上,日以繼夜地航行,面對變幻莫測的洋流和風浪,船長必須冷靜果斷地作出正確的決策,將一切化險為夷。在「科研之海」,這種堅毅果斷緣於長期訓練積累形成的「科學直覺」

世紀之交,隨着消費者對電子產品外觀和性能要求的提高,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便攜式消費電子產品,這些設備往往容易因摔落而受損,這種故障大多是由於產品設備中微小焊點的斷裂引起的。要提高便攜式電子產品抗衝擊的性能,必須了解無鉛化焊點在機械衝擊載荷下的失效機理。

李世瑋教授憑着多年的研究經驗,敏銳地捕捉到焊點可靠性測試相關的關鍵問題。做探索性研究的感覺就如同航行在黑夜裡,起初研究遇到的難點在於缺乏測試設備。由於全新的測試需求,當時全球沒有一台合適的設備可供團隊使用,這對研究的開展提出了重大挑戰。「後來我們了解到一家國外公司正在嘗試開發面向高速條件的焊球測試設備,我們很快與他們取得聯繫並達成合作共識,研究才得以堅持下來。」李世瑋教授回憶。

從2003年到2011年這八年間,李世瑋教授帶領團隊開展一系列研究工作,從市場調研、方案設計、實驗模擬、性能測試、分析數據......團隊研究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實穩重。這期間,李教授帶領團隊發表了15篇高水平研究文章;2014年,團隊相關的研究初次得到業界認可;2016年,焊點失效模式正式成為行業測試的標準。

能夠取得如此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李世瑋教授將其歸因於堅定不移的恆心與堅持不懈的努力。所開展的科學研究契合市場需求或許是一種幸運,但難能可貴的是在領域內持續深耕。「做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積累足夠的厚度。同時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培養自己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在國際學術界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李世瑋教授如此勉勵港科大(廣州)的青年學者,希望他們在科研工作中真正做到「眼界夠寬,鑽研夠深」。

揚起航行號旗凝聚團隊力量

滿鼓着風、昂然挺立於桅杆上的號旗,是整艘帆船的精神象徵。船隻在水波飄搖中穩步前行,既離不開船長鎮定自若的領航,也離不開船員密切的配合,同舟共濟才能行穩致遠。

得知獲獎消息後,李世瑋教授第一時間告知了過去在系列研究中給予他支持與幫助的團隊,也對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封裝研究中心(EPACK Lab)、材料測制實驗所(MCPF)以及納米系統製造實驗所(NFF)為其提供的設備支持表達感謝。他表示:「這項成就不是我一個人取得的,它凝聚着許多人的研究心血。」

在狂風巨浪面前,同船的夥伴同舟共濟、生死與共,凝結成一種珍貴的革命情誼。這是李世瑋教授在航海中得到啟發:「人在對的位置才能發揮作用,團隊成員間的相互驅動、相互信任非常重要」。作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系統樞紐院長、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理事長、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學LED-FP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主任,李教授身兼多職,事務繁忙,但他仍堅持親自招聘人才、培訓團隊,堅信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系統樞紐一貫的「紫色風暴」,「搵系統,萬事通」整齊劃一的口號,象徵學科交叉融合的運喜童吉祥物......這些都是李世瑋教授深入踐行團隊精神的具體行動。不囿於團隊建設,在人生的航程上,他始終秉持着「用蠟燭點燃蠟燭,讓生命影響生命」的人生哲理,相信「給予」才能構成完整的生命,這也是團隊能夠具備強大力量的根基所在。

「冒險是我的人生底色,堅定選擇了港科大(廣州)」

航海是冒險的代名詞,是勇敢者的事業,是求知者的旅途。

在「科研之海」上,李世瑋教授多次行駛在不同「航線」上探險。他出身於機械工程,後從機械工程跨界到工程力學、航空航天工程領域。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後,為適應世紀之交香港業界對微電子研發的需求,他「調轉航線」進入微電子領域,專註於無鉛焊接和可靠性分析、晶圓級封、LED封裝等新領域的研究。每一次掌舵,他的選擇都顯得堅定而從容。

在大航海時代,駛向未知也可能有更豐厚的回報。李世瑋教授在微電子領域的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際認可——2014年獲得ASME頒發的Calvin W Rice Lecture Award,成為全港獲此業界殊榮的首位學者;2021年獲得ASME電子封裝領域最重要的獎項Avram Bar-Cohen Memorial Award,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科學家;2024年獲得ASME Worcester Reed Warner Medal......

不僅是學術研究,李世瑋教授在教育事業上也選擇了一條冒險的新航路。談及從港科大來到港科大(廣州)的選擇,他坦言:「身為科大人30多年,任何對科大有利的舉措我都全力支持,這是我對科大的情懷。」

2022年8月,李世瑋教授及其航海團隊駕駛「彤然號」,將象徵港科大精神的開學典禮火炬帶到港科大(廣州)。擔任系統樞紐院長後,李世瑋教授積極投身樞紐學科建設、師資招聘、實驗室籌備等事宜中,凡事親力親為。李世瑋教授表示:冒險是我的人生底色。人要保有激情,在生命的海洋中不斷航行探險。我希望在剩下的職業生涯中,能夠將港科大的精神和校風更好地傳承到港科廣來,在灣區之心做好教育改革與科研創新;能夠盡自己所能為生機蓬勃的大灣區培養出更多的人才,促進產業轉化,為大灣區發展貢獻力量。

簡介

李世瑋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系統樞紐院長,智能製造學域講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他於1981年獲得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學位,1988年獲得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得普渡大學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學位。在普渡大學進行一年博士後研究後,他於1993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HKUST),2021年起擔任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系統樞紐院長。李世瑋教授的研究涵蓋晶圓級封裝和異構集成、微系統封裝的3D打印、固態照明和照明應用之外的LED封裝、無鉛焊接和可靠性分析。他的研究成果刊登在多份頂尖的國際期刊和會議論文集中,他曾合著4本專業書籍,並取得10項最佳/優秀論文獎和7個主要專業學會獎項。他是IEEE、ASME、IMAPS和物理學會(英國)的會士,目前也是ASME《電子封裝期刊》的主編。

發佈日期
2024年05月16日
分類
焦點新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