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廣州)書院「知彼行」研學項目(巴黎站)啟動!
日前,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全球事務處與書院聯合策劃的研學項目——「港科廣全球移動課堂(巴黎)X 知彼行(盧浮靈感)」舉行了開營儀式。
法中基金會常務董事Thomas MULHAUPT先生,巴黎政治學院Jean-Philippe BEJA教授,法國畫家、藝術家Francois BOSSIERE教授,人類學家於碩教授應邀出席開營儀式。書院管理處副處長辛麗女士主持開營儀式。

MULHAUPT先生在開營致辭中強調了中法兩國在高等教育和國際交流方面的深厚合作關係。他指出,法中基金會致力於通過教育和文化項目加強兩國之間的友誼和合作。2024年是中國與法國建交60周年的重要時刻,期待與我校師生在中法青年領袖圓桌會上,進一步促進雙邊理解和交流。

在開營儀式上,研學項目的各小組長,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研學方向。




在互動環節,同學們就法國歷史和人文、建築藝術、人工智能等話題與三位學術顧問進行了熱烈討論。
生活大偵探組 Life Detective
Group Leader:
符芳騰
Group Members:
朱雨奇、劉怡秋
研學課題 Topic: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andethnic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Chinese and French folk customs

巴洛克藝術研學小組
Group Leader:
彭瑛文
Group Members:
李碩人、施博文、曾彥齊
研學課題 Topic:
巴洛克藝術的審美研究

動感巴黎
Group Leader:
劉濱愷
Group Members:
陳梓涵、陳家宇、
左恆宇
研學課題 Topic:
巴黎奧運會下法國體育運動的歷史與當下

悠遊和諧樂的遐思
Group Leader:
魯澤含
Group Members:
劉宸暉、唐祥嶼、蘇駿航
研學課題 Topic:
法國古典音樂藝術與美


BEJA教授在發言中向同學們介紹了巴黎的發展歷史,他指出,巴黎從早期成為法國首都以來,一直是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見證了法國歷史的變遷,並在這一過程中塑造了獨特身份和歷史地位。他還表示,巴黎的創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對現代法國的形成至關重要。

BOSSIERE教授在發言中向同學們介紹了巴黎在藝術史中的獨特角色和其對近現代藝術的重要影響。
他指出,從巴黎聖母院的哥特式建築,到德拉克羅瓦的東方主義,再到印象派繪畫和日本主義,自中世紀以來,巴黎的建築和街道展示了其歷史深度和文化多樣性,這種「百科全書式」的城市特質為藝術家提供了無限靈感。巴黎的藝術中心地位不僅促進了藝術與科技的互動,也加強了跨國界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希望同學們在研學過程中走入那些幽靜的老街,細心體會巴黎的城市風貌,激發大家對不同藝術形式的理解與想像力。

於碩教授在發言中用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法國中世紀的「同伴環法遊學公會」和赴華耶穌會士的故事,向同學們說明,旅行是一種有效並有趣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在「人與人(people-to-people)」的個體相逢中促進文化理解,並生成一種「超文化(transcultural)」交融。
遊學旅行也是一種挑戰,離開自己熟悉的地域空間走向陌生,讓自己的胃適應不同的食物,在語言不通的時候有能力感受有愛......於教授鼓勵同學們把眼睛從手機屏幕和書本上解放出來,運用古代教育強調的「體知」,在行走中觀看、傾聽、品味全方位的巴黎和法國鄉野村鎮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
她指出,重要的挑戰是突破文化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思維局限,完成「我—他—我們」的人類意識構建,在更高的境界中找到自己,欣賞中法文化的相互滋養,創造時代的「超文化」。同學們將擔當未來世界的建設使命,「超文化」精神對於形成人類視野、應對全球挑戰至關重要。

「知彼行」是書院教育中「多元文化」模塊的研學項目,以文化交流為切入點,通過項目引導式學習、混合式學習、跨學科學習、小組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全面培養學生的審辯思維、設計思維、領導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等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構建全球觀、國際視野,並建立多元文化包容及超文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