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央視啦!港科大(廣州)本科生參加中美青年文化交流活動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本科生余睿鹏接受央视的采访

2024年中美未來之橋計劃邀請了近300名來自美國的各界青年代表來到中國交流學習,在央視對此次活動的報道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下簡稱「港科廣」)的學子榮幸出鏡,說出了自己參與此次活動的經歷和感受。

「他們來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年齡段不一樣,但我們都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面對面的交談真的能夠打破一些固有的成見,多一些理解、互鑒、交流學習,少很多的誤解。青年通過這種友好的方式交往,就是在為兩個國家未來的交往奠定基礎。」

——余睿鵬香港科技大學(廣州)2023級本科生

港科廣學子助建中美文化之橋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学生与美国各界青年合影

受2024年中美未來之橋計劃邀請,近300名來自美國的各界青年代表來到中國交流學習,他們來自經濟,教育,科技,文體,衛生等各個領域,既有大眾院校學生,教師,創業者,設計師,也有工程師,科學家,企業家等,很多都是第一次來到中國。
來自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本科生李婧依、李松枚、申洲安、徐畫、余睿鵬和書院Buddy Coach林華威懷揣着志願之心、交流之心,也動身前往首都北京,成為友好志願者,與美國各界青年一起,參與了數天的文化交流之旅,並與他們展開了深入的交流。
通過參觀名勝古迹,參與文化活動,港科廣的學生們不僅向美國青年展示了中國的歷史和現代化成就,也從他們的視角了解了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段難忘的交流經歷,不僅提升了學生們的國際視野,更彰顯了港科廣學子的行為風采和對跨文化交流的熱忱。

深入心靈的交流,真心換真心

李婧依,香港科技大學(廣州)2023級本科生

這次交流活動讓我意識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它不僅能夠打破一些固有認知,還能促進國際間的理解與合作。通過Dorie Prieto的描述,我們看到了中國在她眼中的獨特魅力和文化衝擊,這有助於宣傳我們的文化。她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和開放態度,啟示我們在面對陌生事物時,保持開放心態並願意接受新體驗和新觀點的重要性。

李婧依和Dorie Prieto的合影

Dorie表示,此次中國之行打破了她對中國的固有印象,這裡的一切都如此有序,人與人之間配合默契。此外,她還被中國的科技感和巨大的建築所震撼。

這次中美文化交流活動,不僅展示了個體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成長和體驗,也為我們提供了思考如何更好地促進不同文化間交流與理解的機會,可以激發更多人對探索新文化和學習新語言的興趣。

李松枚,香港科技大學(廣州)2023級本科生

通過與Preston的交流,我深刻認識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高性價比的確是讓人震驚的事。在討論技術創新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識產權的問題。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在社會利益和私有利益之間找到平衡,以激發創新活力,並最大化創新成果的社會價值。
在以創新為主題的第三天行程中,Preston Carr對北汽新能源的車展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體驗了北汽新能源汽車的試駕後,對其極具興趣。Preston甚至表示希望購買一輛這樣的汽車,他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感到驚訝,認為這極大地方便了民眾。他談到,在美國,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很高,他不認可技術創新成果被少數人壟斷的現象,認為技術應該服務大眾,促進不同階層的民眾都能享受到技術創新帶來的便利。他讚賞中國市場對技術創新的開放態度,並強調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希望世界能共享技術創新的成果。

系上小红鸟,大步向前方

中國已經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取得了顯著成效。這次交流不僅讓我了解了國外友人對中國技術創新的看法,也讓我思考了技術創新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和應用的重要性。
這次思想的碰撞讓我有所聞、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收穫頗豐。

申洲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2023級本科生

在這個交流項目中,大部分美國學生具備基本的漢語技能,這讓我感到非常有趣。通過與他們的互動,我了解到,美國高中畢業要求至少兩年的外語學習,部分學校提供漢語課程。許多學生之所以選擇來中國,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漢語老師推薦了這個項目。儘管這種結論可能存在可用性啟發偏差,但觀察到他們在整個過程中的個人轉變非常有趣。
一位名叫Raine的美國學生分享說,她最初在母親的堅持下選修漢語課,雖然一開始不理解母親的用意,但現在她非常感謝母親的遠見,使她在中國的體驗更加深入。她還表示希望繼續學習漢語,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並提升未來的職業前景。
在我看來,英語和漢語都是有着美麗音韻的語言,我喜歡用這兩種語言交流。然而,這兩種語言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探索這些不同的視角非常有啟發性。此外,中國的哲學和智慧通過漢語得到精妙的表達,使其成為深入了解中國豐富文化遺產的重要工具。

申洲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圆桌会上发言

一位名叫Joceline的美國學生告訴我,她對故宮宏偉的建築讚嘆不已。金色、黃色和紅色的華麗色調深深吸引了她。然而,她最期待的是參觀珠江,但由於行程變更,她未能如願。儘管如此,她仍對中國精美的建築印象深刻。對於我來說,雖然對中國的建築、人文和美食已經十分熟悉,但此次北京之行及結交新朋友的機會拓寬了我的視野。我發現與國際朋友互動的時刻最為寶貴,通過對話感受到文化差異,但我們能夠和諧共處、共同歡樂,正如孔子所提倡的「和而不同」這一重要理念的體現。
Joceline還分享了她對中國的初步印象,認為中國是一個極度擁擠的國家,這一印象來自於網絡圖片。然而,通過這次親身體驗,她發現人口密度是可以接受且正常的。此外,她曾根據一些YouTube視頻誤以為中國人很粗魯,但實際接觸後,她發現這些視頻具有誤導性,現實中中國人非常友好。
在我看來,這次旅行是讓所有參與者沉浸並親身體驗不同文化的絕佳機會。例如,我在此之前對墨西哥文化知之甚少,但與幾位墨西哥女孩共度幾天後,我不僅學會了一些西班牙語,還喜歡上了她們唱的流行西班牙歌曲。這種對他們文化的切身體會既生動又真實。我非常感謝能成為這段充實旅程的一部分。

申洲安与美国青年的合影

徐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2023級本科生

當被問及漢語學習的感受時,一位美國學生向我分享道:「學習中文很累,不像中國人學英語,他們從小學就開始學。我們學習中文都是上了高中甚至大學以後才開始學的。中文裏面很多的用詞以及語法習慣是英文沒有的。因為中文非常難學,所以在我看來學習中文最重要的一點在於要用興趣,否則非常容易半途而廢。現在我的漢語言水平應該是中國人的小學一年級水平,平時主要是通過閱讀類似兒童讀物的方式進行學習。我們國家也有自己的漢語言考試,考試的主要形式是面試問答,通過評估回答的質量與結構來評估我們的中文水平。」
要使別人了解中國,就需要使對方直接跟中國人和中國事務接觸,而不通過任何中介的轉譯。要做到沉浸式體驗與了解,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海外與中文學習相關的教育資源(如教師、教材等)都比較缺乏,中文也很難在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場景中有實際應用。要真正推廣中國文化,還需要在漢語言教育上下功夫。

余睿鵬,香港科技大學(廣州)2023級本科生

這是我們的新朋友Luke,他用中文說道:「很高興認識你」,由此可見Luke的中文造詣不淺。在交談中,我得知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已經在這裡待了一個月。Luke的中文水平讓他看起來不像初來乍到的遊客。我詢問了他的中文學習經歷,他表示在大學時結交了一些中國朋友,經常去他們家做客,這些中國家庭向他講述了許多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燃起了他對中華文化的興趣。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內容,他開始學習中文。他提到,通過每天一點點的練習,他逐漸提高了中文聽說能力。

余睿鹏与Luke正在交流

Luke還提到他曾去過西安、南京等歷史文化名城,顯示出他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他分享了最初來到中國時的經歷,他先去了寧夏的一個小城鎮,認識了一家當地人並與他們交流,感到非常有趣。Luke對中國的印象主要來自於大學時與中國同學的交流和品嘗中國美食。親身體驗後,他對中國美食的喜愛更深,特別提到肉夾饃「非常好吃」。此外,中國的語言和方言,如粵語、上海話、北京話,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讓他初窺中華文化的多元性。

林華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2023級研究生

在「中美青年友好會見」活動中,我結識了幾位美國青年,並與他們進行了深入交談。在第一天的行程中,我在四渡河村遇到了兩位印象深刻的美國友人。第一位是Christian,他的流利中文令我驚訝。他是大學生,漢語是他的輔修專業,他的老師給他起了中文名字「海仲」。
Christian認為中文博大精深,充滿吸引力,希望通過學習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許多參訪的美國青年都會一些簡單的中文表達,一些高中生還能完整演唱中文歌曲,他們普遍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並希望通過學習漢語更好地了解中國。即使是從未接觸過漢語的美國青年,也在攀登長城時熱情地學習「不到長城非好漢」等中文表達,以增強當下的體驗。
另一位印象深刻的美國友人是Sam,我們因他來自廣東的祖母而結緣。通過用粵語交流祖母在廣州的故居地址,我們結下了「尋寶隊友」般的友誼。後來,Sam的團隊來到廣州參觀我們的學校,我們在校園裡延續了這段友誼。Sam多次提到,找到祖母生活的地方是他這次中國之行最深刻的經歷。雖然我們未能最終確認,但許多信息非常契合,這令他感到異常興奮。粵語在這段經歷中起到了紐帶作用,拉近了我與Sam的距離,展示了語言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林华威与美国青年的合影

三日文化與交流之旅

啟程古都

6月11日,學生們由學校安排車輛前往廣州白雲機場,飛往北京,開始了他們的文化交流之旅。

From 广州白云,To 首都北京

6月12日,學生們分成兩組,第一組參觀了懷柔區的慕田峪長城,隨後考察了懷柔區的四渡河村和北溝村,深度了解當地的歷史和文化。第二組則走訪了故宮博物院,親身體驗文物修復和文創產品的創新過程,下午參觀了雍和宮,領略了古都的獨特魅力。
晚上,全體學生在世紀劇院欣賞了一場沉浸式音樂會《Bridge》,中美青年在音樂的橋樑下進一步加深了交流和友誼。

探訪首都

6月13日,學生們繼續他們的行程,分別拜訪了全國人大、外交部、商務部、全國政協和生態環境部,與青年官員和學者進行了座談。通過參觀人民大會堂、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和天寧一號零碳社區等地,學生們深入了解了中國的政治、歷史、國際關係和環保成就。

中国政协文史馆合照

下午,學生們參觀了中國歷史研究院和鳥巢、水立方以及奧運博物館,與奧運青年志願者進行了交流。晚間,他們分別參加了全國友協冷餐會和萬豪酒店招待會,與更多的中美青年進行了面對面的互動和交流。

創新未來

6月14日,學生們重點考察了北京的創新中心。他們參觀了北京經開區,深入了解北汽新能源、北京亦庄智能研究院和京東等企業的創新成果。另一部分學生前往北京創業公社產業園,探訪了多個創新型企業,感受到了北京作為中國創新中心的活力和動力。
下午,部分學生考察了北京大都會保險公司,其他學生則參觀了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和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深入了解了首都的文化與藝術氛圍。

李松枚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与美国友人交谈

跨文化交流,開拓國際視野

林华威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镭赠送小红鸟与明信片

港科廣的學子們在此次跨文化的志願之旅中受益匪淺,既開拓了眼界,也展示了港科廣學子的風采和能力。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們共同參與文化交流活動的過程中,他們不但增進了對其他文化的理解,還在互動中展示了自身的才華與素質。此外,學子們有幸會見了文化交流領域的高階政要,並獲得了他們的肯定與認可。這次珍貴的經歷不僅豐富了他們的人生閱歷,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未來跨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熱情與信心。

發佈日期
2024年07月16日
分類
合作交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