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答卷系列|GPS+,不止於調查

自2023年7月啟動,至今一年時間,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負責實施的廣州都市動態調查項目(Guangzhou Metropolitan Panel Survey,以下簡稱GPS),通過近600人團隊合作,歷經項目籌備、入戶調查(點擊查看推文)、數據清理等階段,近日正式邁入新階段,全面開始數據分析及跨學科協作,逐步分享研究成果。GPS項目是廣州第一個學術性的大規模家戶追蹤調查,項目聚焦就業、教育、收入、養老、居住、環境等社會大眾關心的民生問題,探討城市治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廣州首個
大規模家戶追蹤調查數據庫
GPS採用多層次等概率抽樣,抽取了廣州11區54街道的108個社區(居/村),成功訪問了其中3000多戶家庭5000多名市民的綜合情況,建立了廣州第一個學術性的大規模家戶追蹤調查數據庫。
社調「奢侈品」
單一城市調查規模之龐大
就社會調查而言,如GPS項目這樣的單一城市大規模調查宛如奢侈品。從概率論角度,基於科學抽樣的數千個家戶在研究設計上已能基本反映舉國上下的複雜情況。選擇將如此大的樣本投入一座城市,需要洞見、魄力和行動力。

「GPS答卷」
GPS知多滴……
「GPS答卷」系列推文,將利用這個具有代表性的大規模多維度數據庫,向大眾展示廣州都市動態調查項目的科研收穫與社會發現。從中:
·勾勒中國特大城市的民生百態
·展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活躍的真實寫照
·記錄複雜中國摺疊在羊城之中的珍貴截面
「GPS答卷」系列推文將緊緊圍繞「民生」話題,分為就業篇、大灣區篇、數字生活篇、性別觀念篇等,探討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特大城市人口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部分主題(擬)如下:
·開篇 : GPS+,不止於調查
·多面廣州:從「人才香餑餑」到「鐵人三項」
·連結大灣區:誰是「大灣區飛客」?
·時間都去哪兒了:數字時代的時間錯覺
·掌上明珠:屏幕暴露與兒童早期發展
·錢包的故事:消費里的廣州
我們將看見數字時代如何重塑經濟發展格局,解密廣州高科技人才的特徵,一起探索「新質生產力」背後的人才密碼,展望多元化就業新圖景。我們也將看見大灣區城市無比緊密的城際聯結與互動,透過數據掌握「誰是灣區業務飛客」,大灣區「社交e人」「拜年大王」的人群特點等。

「升級Plus:GPS+」
GPS承前啟後的夯實與創新
同時,基於港科大社會調查傳統及港科大(廣州)跨學科創新實踐,GPS項目還將融合城市規劃、數字孿生、空間研究、網絡分析等各學科視角,分析城市特徵對個體生活和際遇的複雜影響,同時開展可比較的城市研究,將GPS升級為GPS+。立足調查,不止於調查。
更多有關GPS+內容,請關注10月GPS項目線下分享活動。

立足於時代背景,GPS項目的順利完成,在社會、學術及教育各層面,具有特殊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2023年,港科大(廣州)社會樞紐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張卓妮副教授團隊響應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開展了GPS項目。項目團隊通過搜集來自千家萬戶的真實聲音,深度解讀廣州城市的脈動。通過創新問卷和分析社區、家庭、工作與學習、遷移與融入、社交與數字生活、社會心態等各方面,建立全面深入的數據庫,運用跨學科的手段,捕捉特大城市的社會動態。




張卓妮副教授在媒體採訪中(點擊查看推文)提到,GPS項目對做好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貫徹落實大灣區國家戰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點擊下圖查看項目啟動儀式推文。


廣州是什麼?
它是坐落在世界四大灣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中心城市,是千年商脈傳承地,是中國的南大門,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廣州還是一座生活氣息與創新因子共存的城市,是搏動的交通要道和千萬廠房,也是一個個建設者和他們棲居的萬家燈火。廣州囊括各類型社區,既包含了占人口過半的外來移民聚集的城中村,又存在青壯年外流只余老幼的山村。
廣州既是粵文化的發源地,又提供了概覽廣府、潮汕、客家,乃至兩湖、川渝文化對比的舞台。


GPS項目的108個調研社區涵蓋了老街坊、商業小區、城中村、衛星城、郊區城鎮等各種類型,為理解中國各類型的社區提供了絕佳窗口,也把複雜中國摺疊至羊城之中,提供了理解地域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
與此同時,在廣州進行調查也有助於建立跨城生活的側寫,了解城際聯結與互動,掌握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的真實寫照。
作為廣州的第一個學術性的大規模家戶追蹤調查,GPS項目填補了廣州大規模家戶追蹤調查的空白。它將為廣州的高質量發展和社會創新提供數據支撐,為深度分析數字時代、大灣區協同發展等重要主題提供研究窗口。

21世紀之初,由香港科技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聯袂發起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項目為理解中國的整體情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截面參考。
2010年前後,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等縱向調查跨時記錄社會變遷。
特大城市是中國最具活力、最有複雜性也最能提供社會前瞻思考的地方。為捕捉特大城市的社會脈搏,過去十多年裡,「城市調查與干預聯合實驗室」(Joint Urban Survey and Intervention Lab,以下簡稱JUST Lab)團隊進行了香港社會動態追蹤調查 (HKPSSD)和上海都市社區調查(SUNS)。
作為JUST Lab主要成員(點擊查看推文),港科大(廣州)社會樞紐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秉承港科大社會調查的堅實傳統,發揚特大城市對比研究的特色風格,組織開展了廣州都市動態調查(GPS)項目。
GPS項目由港科大(廣州)團隊主導,在港科大(廣州)銳意創新的沃土上,項目深植跨學科的融合理念,創新性提出「GPS+」概念,旨在以社會調查為基點,聚合跨學科人才及創新思維,深入多面理解城市議題。




多元數據結合
GPS項目充分利用港科大(廣州)跨學科背景的師資團隊、學生力量,把調查收集的立體個人信息和受訪者社區的綜合社會經濟信息進行有機結合。項目把廣州當作一個天然的、充滿活力的「大型實驗室」,基於社會調查的地理信息,進一步連接智慧足跡數據,構建城市內部的活力網絡;整合調查社區街景,描繪生動的真實世界;同步城市路網的拓撲信息和城市建築的三維建模,分析及凝練城市特徵對個體生活和際遇的複雜影響。


跨學科的比較城市研究
此外,GPS項目將與JUST Lab此前開展的HKPSSD和SUNS共同構建可比較、可拓展的大城市研究框架,開展跨學科的比較城市研究。與香港、上海構成制度和文化可比的三角關係,旨在為快速城市化的中國社會提供學術參考,向全球展示中國經驗。
將GPS與HKPSSD、SUNS跨城市調查成果結合,廣州和上海形成了制度相似但文化各異的雙子星,廣州和香港則恰好構建了文化同源但制度相異的實驗組。

這種比較上的巧妙設計使得GPS不僅通過大規模的樣本捕捉了城市內部的多樣性,也可以經由城市間的對比探討不同城市要素對社會發展和個人福祉的情境性作用。
寫在最後/ENDING
廣州都市動態調查(GPS)項目由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負責實施,項目學術團隊包括張卓妮副教授、周穆之助理教授、吳曉剛兼任教授等,項目執行團隊包括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葉一舟(博士畢業)等十幾名在讀博士學生和紅鳥碩士班學生。
除了港科大(廣州)自身的團隊,GPS項目廣泛吸納學生參與,以社會調查為載體傳播跨學科城市研究的理念,吸引到來自上海紐約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等190多所高校合計500多名學生參與調查工作。通過實踐與教育的緊密結合,GPS培養出了一批具備實踐經驗與創新思維的未來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