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廣州)廣東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聯網重點實驗室開幕!
10月19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首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聯網重點實驗室正式開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黨委書記屈哨兵教授、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曾雪玲副主席、廣東省計算機學會韓國強理事長、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協理副校長(研究)伍楷舜教授、物聯網學域主任曾憲國教授、實驗設施與安全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翁祿濤教授、中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李莉總經理、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成員及學校各職能部門代表出席了本次開幕式。
實驗室的成立不僅是學校在推進研究實踐跨越性的一步,更是對交叉融合學科的一次踐行。在開幕儀式上,通過一段精心製作的宣傳片,我們深入了解了實驗室的願景與使命,感受到了科技與創新的蓬勃生機。

作為生物智能傳感、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核心驅動力,實驗室的開幕凝聚了無數科研人的心血與憧憬,標誌着關於泛在物聯網、通感算交叉融合等前沿技術的跨學科研究的全面起步。實驗室將專註於推動多領域的融合創新,探索智能生活、智慧城市等未來應用場景,在解決當前技術難題的基礎上,構建面向未來的智慧生活藍圖。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闡述了實驗室成立的重大意義。倪校長在致辭中提到,學校從規划到成立,每一步都凝聚了無數人的智慧與汗水。他強調了交叉融合學科和創新教育的重要性,並對未來的科研發展寄予厚望。

屈哨兵書記則探討了大學在現代社會中的新角色,做未來生活概念的提出者,未來生活的設計者,以及未來生活的實踐者。他強調了實驗室在設計和實現未來生活的重要作用,不僅展現了對實驗室發展的期許,也彰顯了港科廣在前沿科技領域中作為創新先鋒的責任與擔當。

隨後的啟動儀式上,主禮領導與特邀嘉賓一同將手掌放置於光柱上,大家共同倒計時,正式啟動了廣東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聯網重點實驗室,開啟了實驗室的新篇章。這不僅是一場儀式,更是一扇通向未來智慧生活的窗口。科技與學術的交匯,意味着更具突破性的前沿研究正在孕育,也象徵著跨學科、跨領域合作的蓬勃力量。

啟動儀式後,倪明選校長為伍楷舜教授頒發了實驗室主任聘書,屈哨兵書記為曾憲國教授、楊柳青教授(鄭心湖教授代領)、中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李莉總經理頒發了實驗室副主任聘書。




隨後,廣東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聯網重點實驗室主任伍楷舜教授發表致辭,伍教授先對校領導和各職能部門在實驗室申報和建設過程中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了感謝,隨後對實驗室的結構布局進行了介紹,對其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展望。他提到,實驗室的成立不僅為當前泛在物聯網技術應用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更為跨學科的深度融合、人才的培育和引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激發更多智慧創新的火花。

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加拿大皇家學會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梁中明院士在線上發表了致辭,梁院士表示實驗室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研究空間,它還體現了一種打破學科間壁壘的願景。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索生物仿生學、智能交互,甚至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應用。泛在物聯網正以我們難以想像的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梁院士鼓勵大家每個人大膽思考,自由合作,挑戰現狀。

倪明選校長為學術委員會的主任及委員頒發了聘書,廣東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聯網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成立並召開了學術委員會會議。

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包括:北京大學、歐洲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張大慶教授,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國家傑青於志文教授,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國家傑青肖甫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國家級領軍人才、IEEE Fellow賈維嘉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協理副校長(研究)、國家級領軍人才、IEEE Fellow伍楷舜教授,西北工業大學、國家傑青郭斌教授,西北大學、國家級領軍人才陳曉江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級領軍人才李治軍教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國家級領軍人才、IEEE Fellow陳積明教授,北京大學、國家傑青劉雲淮教授。










此次啟動的廣東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聯網重點實驗室,將在泛在物聯網、通感算交叉融合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中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實驗室主任由國家級領軍人才、IEEE Fellow伍楷舜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由加拿大皇家學會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梁中明院士領銜,連同其他10位國內頂尖學者組成,為實驗室的科研方向和戰略決策提供了堅實的學術保障與深厚的學術底蘊。

最後,各位領導嘉賓參觀了實驗室,由實驗室成員和博士生介紹實驗室研發的各項成果。





實驗室的使命不僅限於技術突破,它的最終目標是通過跨學科研究和社會創新,推動人類生活的智能化生態化。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多個領域的變革,以及通感算技術的加入為各個場景提供了更為精準和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實驗室不僅會在基礎研究上深耕細作,也將在應用場景中尋求技術的落地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