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廣州)首屆畢業生劉奕余:一個文科生的跨界之路
港科大(廣州)首屆紅鳥碩士畢業生
— 系列訪談第2篇 —

劉奕余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首屆畢業生
紅鳥碩士項目 第一期
哲學碩士(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
畢業去向
赴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攻讀工程管理與創新科學博士學位
從國際新聞跨學科到環保——劉奕余本科時讀國際新聞,作為純文科生出身的她,「遇上了」並不局限文理科背景的紅鳥碩士班。獲得錄取後,出於對環保領域的強烈興趣,接連「惡補」起環保領域的技術、工程、AI和區塊鏈知識。
Q:你大學本科就讀的國際新聞,純「文科」,為什麼會在工作幾年之後,選擇重回校園,並且選擇了港科大(廣州)這樣一所理工科背景的研究型大學?
我本科選擇國際新聞這個文科專業,是因為那時候的我,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但大概的方向是希望做市場相關的,和媒體貼近性更強,所以就選擇了國際新聞。2016年大學畢業後,我工作了幾年,後來又在歐洲待了1年,開始對可持續發展領域產生濃厚的興趣。2020年,我回到了廣州,任職一家聚焦碳中和的環保初創企業,在裏面我主要負責品牌推廣和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知識傳播,但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整個社會產生系統性的轉變,所以我有了重返校園並深入研究可持續領域的想法。
當時國內聚焦這方面的高校不算太多,有相關專業也是比較偏重技術方向,但我更想尋找偏向社會學與科技創新的交叉學科。2022年初,很偶然的機會,我在查詢香港科技大學的過程中,了解到港科大(廣州)即將迎來紅鳥碩士的首屆招生,這裡並不局限文理科背景,並致力做融合學科培養,這與我的想法高度契合,我就抱着嘗試的心態申請。我本科非理科背景,但有上一門社會學研究的課程,於是我用這門課的結課論文作為申請材料,很幸運,我成功了。

Q:作為文科背景的學生,在紅鳥碩士班的學習會不會比別人更困難?
其實會的。在紅鳥碩士班,我一開始我便接觸到了碳捕集與封存,這是一項非常複雜和先進的技術,牽涉到很多複雜的工業流程,需要運用到化學以及工程知識,例如怎麼在碳濃度只有0.04%的空氣里捕集二氧化碳,需要多少能耗實現這個過程,如何計算整個工程生命周期的碳足跡等,我需要去看大量的文獻,文獻中又有很多專業術語,這讓我感到很懵,所以一開始這些學習對我很有挑戰性。
這種狀態大約持續了1個學期,得益於紅鳥碩士班提供的豐富資源,我當時聽了大量學術講座,並閱讀大量文獻,以及抓住身邊所有能夠請教的教授和同學,不厭其煩地諮詢。很幸運的是,這裡的每位教授和同學都非常耐心地幫助我。那時候基本早上9點到晚上6點我都泡在學習中,慢慢地,會發現自己能聽懂的越來越多了,後來,我也學習了AI技術以及區塊鏈,也順利「惡補」了計量經濟學,金融,編程和數學的基礎知識。
「與不同學科方向的同學合作總能觸發新思考」——劉奕余以滿足來形容在港科大(廣州)紅鳥碩士班的兩年,在融合學科和項目制的特色教學下,她既可在研究碳市場的不同項目中「盡情遨遊」,也在壁球、羽毛球、游泳和健身室中「找到生活的平衡」。
Q:你如何評價港科大(廣州)跨學科的理念和紅鳥碩士項目制的教學模式?
進入紅鳥碩士班的前半年,我們並沒有分專業,大家可以自由組隊,共同設計一個項目,我和當時的組員想設計一個系統來查看校園的能耗數據,幫助學校更好了解校內該如何減碳。到了第二學年分了專業、選擇了導師後,我們還是沿用了紅鳥碩士班特色的項目制學習方式,當時我們嘗試用區塊鏈搭建碳市場,這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領域。一開始我是從「碳關稅」政策開始研究,後面出於對綠色金融的興趣,轉變成設計綠色金融機制。
我認為跨學科和項目制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我認識到不同學科方向的同學。初到紅鳥碩士班做第一個項目——能耗系統時,我們組有做3D建模的,也有做數據分析方向。後來在區塊鏈的項目中,我們組員更多是AI深度學習方向。
雖然他們最終的方向未必和我完全一致,但通過和這些同學的項目合作和交流,我總能學習到很多,即使這些技術未必全部都能為我所用,但總會觸發我新的思考,然後在環保領域上有了更好的商業化點子。

Q:我留意到你在紅鳥碩士班期間,你的團隊在2023年金融科技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社會影響力獎,那是你的「高光時刻」嗎?
這是我在紅鳥碩士班期間聚焦的碳市場課題,該項目融合了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旨在解決傳統碳市場中信息分散的挑戰,為企業提供安全高效的系統,以追蹤產品的排放數據以及融資所需的項目數據。系統利用機器學習模型預測排放基準和碳價趨勢,為買賣雙方和投資者制訂信用評級工具、技術及經濟分析,以及以碳排放額為本的投資管理服務。這個項目讓我們最終獲得了2023年金融科技奧林匹亞競賽社會影響力獎,這無疑是我在港科大(廣州)求學兩年里的高光時刻。
除此之外,我有更多讓我感到自豪的時刻,紅鳥碩士班的兩年給了我很多走出去的機會:我去了日本參加國際能源學術會議,跟世界各地的學者交流了我的研究課題;去了湖南長沙參加亞洲發展銀行(ADB)組織的國際低碳論壇,作為青年演講代表面向100多人上台發言;參加了MIT在香港舉辦的暑假課程,與來自MIT和香港大學的學生共同探索金融科技項目。從這些不同的學術會議和活動中,我收穫大量可持續發展項目的靈感。

Q:回顧在港科大(廣州)紅鳥碩士班兩年的生活,你有何感受?
這兩年給我的感受是,紅鳥碩士班給了我們海量的資源和可能性,我只需要主動把握眼前的機會,並儘可能聚焦深入研究一個領域。在專註學業的同時,學校也提倡我們做「不卷,不倦的紅鳥」,所以我也沒有錯過生活各種精彩細節。
在港科大(廣州)的生活還是很舒服的。8人的宿舍有完善的設施,每人都有各自的單間,我喜歡和室友一起做飯,也會邀請朋友聚餐。我基本每天都會鍛煉。無論學習多忙,我都會抽出1小時去健身房擼鐵,打壁球或者游泳。壁球是我來了後才開始學的,還跟朋友一起贏了壁球趣味賽的冠軍。


赴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繼續深造——無論未來就業還是創業,促進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劉奕餘人生持之以恆的追求。她認為,港科大(廣州)教會她獨立研究的能力,將會幫助她走得很遠。
Q:你為什麼選擇到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去深造?
進入港科大(廣州)時,我就是希望能更多了解碳排領域的技術工程,想着從商業化層面推動可持續發展。但隨着我更深入地了解,我深刻地意識到技術商業化推進的難處,因為它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整個社會生態的支持。在全世界,推動清潔能源轉型有太多失敗的案例,很多公司不願意真正投入資金,或者覺得沒有太大必要。成熟的環保技術已經存在,但很多都沒有真正實現商業化,一部分是因為商業生態還沒有建立起來,另一方面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環保並不是消費者考慮的主要指標,只有降低生產價格,提高技術能效才最快捷地提高企業的商業價值。我希望能通過學術研究,打造一個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的商業生態系統,研究碳減排技術的標準制定以及商業策略,從而提高產品以及服務的經濟效益,推動社會的低碳轉型。
當我從港科大(廣州)畢業時,在就業和深造之間我都在同步考慮。最終,我率先獲得了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offer,而且該課題也正是我感興趣的。港科大(廣州)給予我的教育是不斷挑戰自我,探索各種可能性,所以我決定走出去。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我會有更多新想法以及挑戰。

Q:你對學弟學妹有何建議?
人生只有一次,勇於嘗試,不要害怕失敗,失敗了就站起來,然後繼續嘗試,這個過程中,總有新的機會再迎接着你。同時保持生活和學習的平衡,多做運動,最後很重要的建議是,多參加校內的學術活動,不要放過學校提供的每一次驚喜和機會。

記者手記
劉奕余身材嬌小,留着披肩的長髮,穿上職業裝,顯得幹練、果斷。但如果你深入了解她,又會知道她是喜歡運動、會火舞和DJ的「酷女孩」。
劉奕余的人生似乎一直在探尋,高中時就讀理科,卻在大學時選擇了國際新聞的文科專業;當在工作中發現自己對環保事業着迷,她便果斷重返校園,獲得紅鳥碩士班的錄取後,她從0開始「惡補」環保領域的技術、工程、AI和區塊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跨界。
她從不痴迷於走人生的直路,而是相信人生處處是風景。如今,對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堅定,將繼續驅使她前往下一站。從她身上,你會看到,人生本無固定式,英雄莫問出處,這就如對港科大(廣州)紅鳥碩士班的一次具象化詮釋。
劉奕余,願你下一站,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