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境與健康風險管理大灣區論壇暨可持續大氣環境中央實驗室發展研討會圓滿舉行
2025年6月25日-26日,「大氣環境與健康風險管理大灣區論壇暨可持續大氣環境中央實驗室發展研討會」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成功舉辦。活動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100餘名頂尖學者、科研機構、行業專家及學生,共同探討大氣環境治理與健康風險管理的前沿議題。會上隆重舉行了「大氣環境風險表徵與管理實驗室」和「大氣環境光學探測實驗室」(以下簡稱「雙大氣實驗室」)的揭牌儀式,標誌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大氣環境科研平台建設邁上了新台階,為服務國家與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動能。
01 領導致辭:共繪綠色發展藍圖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在開幕致辭中強調,學校將「可持續環境」領域列為重點發展方向,並予以大力支持。依託「香港科技大學2.0」融合學科架構的優勢,我們將深度融合香港科技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在大氣環境領域的科研力量與資源,協同創新,共同推動國家與大灣區的大氣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進程,為國家實現「雙碳」目標貢獻關鍵力量。

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田智勇主任在致辭中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重要戰略區域,面臨著大氣環境治理與健康風險管理的重大挑戰。他指出,新揭牌的兩個實驗室將有力提升區域大氣污染防控科研能力,並呼籲深化粵港澳三地協同創新,推動科研攻關與成果轉化。田主任強調,要充分發揮港科大(廣州)等高校的科研優勢,構建跨境合作平台,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大氣環境治理的技術創新高地。

02 雙大氣實驗室揭牌科技賦能環境治理
大氣環境風險表徵與管理實驗室揭牌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可持續大氣環境中央實驗室主任鄭君瑜教授代表團隊在會上介紹了「可持續大氣環境前沿研究平台」的建設情況。他表示,該平台緊密圍繞國家「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和「雙碳」戰略目標,立足粵港澳大灣區,以建設國家綠色低碳發展、空氣質量改善先行示範區和打造國際一流生態環境質量美麗灣區為核心使命,致力於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前沿研究平台。鄭教授從平台發展願景、重點研究方向及實驗室建設現狀三方面進行闡述,重點介紹了平台的跨學科特色和研究方向。

隨後,主禮領導與特邀嘉賓共同為實驗室揭牌,標誌着大氣環境風險表徵與管理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

揭牌嘉賓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劉文清院士、港科大協理副校長(教學)馮志雄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可持續能源與環境學域主任邱惠和教授、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田智勇主任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可持續大氣環境中央實驗室主任鄭君瑜教授。
大氣環境風險表徵與管理實驗室簡介
大氣環境風險表徵與管理實驗室於2023年正式獲學校批准成立,是我校主題實驗室平台,旨在為校內外的大氣環境風險表徵與管理研究提供先進的實驗設施和平台,不僅是對學校科研實力的進一步提升,更是對未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深遠布局。實驗室旨在從「源」到「人」實現對大氣環境風險的全面表徵,從「科學」到「政策」實現對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的協同控制與應對。
實驗室配備高分辨率在線飛行時間質譜分析系統(Vocus CI-TOF)、Picarro氣體濃度分析儀、大氣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線監測系統、化學吸附儀、原位紅外光譜儀、氣液界面細胞暴露系統、有機硫分析儀、嗅辯儀等設備,形成完善的大氣環境研究矩陣。
大氣環境光學探測實驗室揭牌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域主任李順誠教授闡述了大氣環境光學探測實驗室三方合作共建的目標: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聯合香港科技大學、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整合光學監測與大數據技術,共同搭建三維激光雷達觀測網絡,力爭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平台,促進成果轉化和技術交流發展。

隨後,實驗室的三方共建代表到台前為實驗室揭牌,他們分別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劉文清院士、港科大協理副校長(教學)馮志雄教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張天舒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劉啟漢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域主任李順誠教授。

大氣環境光學探測實驗室簡介
作為立體觀測體系,系統研究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領域的重大需求,基於先進的光學技術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三維立體的空氣污染-溫室氣體的實時相關的重大科學問題,並為大氣污染、氣候變化環境政策制定以及極端氣候預警提供科學依據。通過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的產學研用技術合作以及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的技術創新以及大氣光學探測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實驗室主要配備六部光學儀器,包括顆粒物激光雷達、臭氧激光雷達、溫濕度廓線激光雷達、傅里葉紅外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VOCs質子轉移反應質譜在線監測儀和面陣成像傅里葉紅外光譜儀,用於監測顆粒物、臭氧、溫濕度、溫室氣體、VOCs以及污染氣體雲團。
隨後舉行的聘任儀式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為三方聯合實驗室科學諮詢委員會成員頒發聘書,成員包含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劉文清院士、港科大協理副校長(教學)馮志雄教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張天舒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劉啟漢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域主任李順誠教授和可持續大氣環境中央實驗室主任鄭君瑜教授。委員會將指導立體化監測數據在科研與政策中的應用。







出席開幕式的嘉賓和領導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院長溫維佳教授、系統樞紐院長李世瑋教授、廣船國際有限公司生產總監董景彪先生、香港環境保護署高級環境保護主任馮偉業先生、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主任闞林戈教授,以及來自華南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諸多單位的領導和專家代表們,同時香港科技大學大氣環境研究方向的老師悉數到會參加。儀式結束後,嘉賓們前往大氣環境風險表徵與管理實驗室繼續參觀交流。










03 可持續大氣環境中央實驗室:旗艦級綜合實驗平台參觀交流
下午,各位參會嘉賓前往可持續大氣環境中央實驗室參觀交流,對中央實驗室的建設成果與強大能力表現出濃厚興趣。





可持續大氣環境中央實驗室簡介
可持續大氣環境中央實驗室由大氣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AEOS)和室內環境及能源實驗室(IEEL)組成。
AEOS可以對大氣中各類物質進行動態全景掃描,除開展顆粒物和常規氣體污染物在線觀測外,還擁有國際上最為先進的可檢測高達數千種痕量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超高分辨率揮發性有機物在線觀測系統(Vocus CI-TOF)。此外,研究站配置有多種激光雷達設備,可以精準捕捉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的三維立體結構。
IEEL支持各種VOCs和顆粒物組分的離線分析,VOCs實驗間按國際領先標準,配備了由一系列氣相色譜儀和氣質聯用儀組成的VOCs分析系統,同時配置有先進的冷阱預濃縮和熱脫附解析預處理設備,利用各種檢測器分析室內外大氣中的VOCs的組分濃度,可進一步提升VOC的精準溯源能力。另外,本實驗室也擁有光化學煙霧艙、EPR、飛秒激光微納加工系統和室內環境模擬系統,可全面支持大氣環境研究。
實驗室官網:https://saerfcrf.hkust-gz.edu.cn/
04 論壇盛況:前沿碰撞,智慧共享
論壇設置十餘場專題報告,涵蓋大氣探測技術、健康風險評估、污染協同治理等熱點領域。
報告概覽

劉文清 院士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
題目:大氣成分立體探測技術機遇與挑戰

李健軍 研究員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題目:當前現實面臨的幾個空氣質量預測困難及其研究問題

劉啟漢 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
題目:Urban Climate Resilience: challenge and path forward

王新明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題目:珠江三角洲破壞臭氧層物質和含氟溫室氣體大氣負荷與區域排放:長期連續觀測的啟示

張永波 副院長/教授級高工
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題目:區域統籌視角下的廣東省臭氧污染快速精準應對技術體系構建

陳多宏 主任/教授級高工
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監測二室
十五運會和殘奧會空氣質量監測預報工作進展及計劃

黃蕾 教授
南京大學
題目:氣候變化背景下空氣污染對敏感人群的健康風險研究

郁建珍 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
題目:實時監測氧化潛能(OP):評估PM2.5毒性的空氣質量新指標

伏晴艷 教授級高工
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
題目:上海臭氧污染特點及成因淺析

董光輝 教授
中山大學
題目:基於中國人群的空氣質量健康指數(AQHI)構建

裴成磊 正高級工程師
廣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
題目:廣州市天地空一體化監測技術應用及示範

寧治 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
題目:新型傳感監測技術創新在環境監測與管理中的應用
05 發展研討會
在實驗室建設發展研討環節,可持續大氣環境前沿研究平台的青年教師團隊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方向與最新研究成果。隨後,與會專家圍繞實驗室未來發展展開深入討論。袁自冰教授指出,實驗室「頂天」的基礎研究已很優秀,但「立地」的應用轉化還需加強,建議聚焦大灣區典型污染問題開展攻關。劉啟漢教授強調,應加強學科交叉融合,特別是不同學科的深度合作。多位專家一致認為,實驗室應建立更緊密的團隊協作機制,整合研究優勢,打造「問題導向-聯合攻關-成果轉化」的創新閉環。現場討論氣氛熱烈,為實驗室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思路。















本次活動以實驗室揭牌和論壇研討為紐帶,深入貫徹國家「雙碳」戰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港科大(廣州)將充分發揮多元實驗室的協同優勢,依託系統科學方法論,深度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AI)與地球系統建模等前沿技術力量,整合先進的光學探測技術與風險表徵管理能力,服務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