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智聚力 共創藍海未來 —— 首屆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暨第三屆未來海上人居工程發展技術研討會(南沙)成功舉辦

2025年7月5日,首屆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暨第三屆未來海上人居工程發展技術研討會(南沙)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由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科技大學、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粵港澳大灣區工程師聯合體、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香港建造業議會、澳門工程師學會等多家單位提供支持。

大會以「船舶海洋工程、海洋資源利用、海洋新藍海、海上人居工程、國際海洋產業發展聯盟(南沙)」為主題,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澳門,以及英國、新加坡、荷蘭、韓國等國家的院士專家、工程技術領袖、產業領軍人物及政府代表齊聚一堂,圍繞海洋空間開發利用、海洋工程與裝備、海上新能源、海洋生態保護、海洋信息技術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

大会现场合影

本次會議由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王剛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李錦輝共同主持。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王刚(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李锦辉(右)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倪明選致歡迎辭,介紹港科大(廣州)和港科大雙校在海洋研究領域的進展。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倪明选

南沙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張家炳致開幕辭,介紹南沙發展海洋經濟的獨特優勢和產業布局,並預祝研討會圓滿成功。

南沙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家炳

隨後舉行了「國際海洋產業發展聯盟(南沙)」成立儀式,併合影留念。

“国际海洋产业发展联盟(南沙)”成立仪式合影

本次研討會邀請了17位來自國際及國內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界的頂尖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袖發表主旨報告,並組織了6位特邀嘉賓進行圓桌會議深入探討。

研討會第一部分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發表題為《Harmful Algal Bloom (HAB) forecast system for fisheries management and coastal resilience》的演講,介紹了基於野外觀測站原位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的有害藻華早期預警模型,將為海洋生態管理與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構築海岸生態防線。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作題為《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與冷泉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報告,介紹了冷泉大科學裝置的建設與挑戰。該裝置實現6人30天2000米連續觀測實驗,提升了甲烷觀測能力,助力揭秘冷泉全球分佈、量化全球甲烷通量,領銜冷泉國際合作研究,參與全球海洋治理。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

荷蘭隧道工程顧問公司(TEC)董事總經理、國際知名沉管隧道專家Hans de Wit發表題為《Innovation on immersed tunnel sea-crossings》的報告,介紹了短河流與長海峽沉管隧道在設計和施工方法上的差異,重點分享了丹麥Fehmarnbelt這一創世界紀錄跨海工程項目的最新實踐。

荷兰隧道工程顾问公司(TEC)董事总经理、国际知名沉管隧道专家Hans de Wit

研討會第二部分

AECOM環境執行董事David Gallacher作題為《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co-shoreline for sustainable nature-based technology》的報告,介紹了香港生態海岸線的創新設計與實踐,保障防護功能的同時提升海岸生態與景觀價值,探討了該技術在粵港澳大灣區人工岸線改造等項目中的應用前景。

AECOM环境执行董事David Gallacher

荷蘭Blue21聯合創始人兼董事Rutger Ewout de Graaf進行題為《Floating Future: Technology, design and governance olclimate resilient floating urban developments》的報告,分享了其15年來在漂浮城市領域的創新實踐,重點闡釋了模塊化設計、生態融合與治理創新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應用,並探討了大型漂浮城市解決方案的全球推廣前景。

荷兰Blue21联合创始人兼董事Rutger Ewout de Graaf

英國斯旺西大學副教授XUAN Yunqing發表題為《Quantitative Modelling of Hydroclimatic Extremes – from an ML/AI Perspective》的演講,介紹了其在複雜洪澇風險量化評估中的最新研究進展,探討了機器學習技術在提升極端事件預測與韌性設計中的發展潛力與應用挑戰。

英国斯旺西大学副教授XUAN Yunqing

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蘇慧進行了題為《基於人工智能的多源衛星數據融合與降尺度颱風風場重構》的報告,介紹了一種融合CCMP與SAR觀測的創新算法,實現海面風場數據的增強與降尺度處理,顯著提升了熱帶氣旋風速估計精度和空間分辨率,填補了高分辨率無縫海面風場數據的關鍵空白。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苏慧

研討會第三部分

本部分主持人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盧雯珺和中交第一航務工程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李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卢雯珺(左)中交第一航务工程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李斌(右)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全海洋動力中央實驗室副主任高文博作題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全海洋動力實驗室概況與建設進展》的報告,介紹了以全球首個深淺聯合試驗水池為核心的全海洋動力中央實驗平台研發進展,重點闡釋其在海岸綠色防護、智能海洋裝備及深遠海能源開發等領域的創新實踐,助力粵港澳海洋工程協同創新。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海洋动力中央实验室副主任高文博

大連海事大學教授馬明飛作題為《填海造陸的國際法規制:現實困境與路徑優化》的報告,系統分析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框架下沿海國在填海造陸中的主權權利與環境保護義務,探討了發展需求與生態可持續性的平衡難題,闡釋了填海活動帶來的法律衝突與治理挑戰。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马明飞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主任盛松偉作題為《海洋牧場新技術發展與展望》的報告,介紹了深遠海波浪能養殖平台的技術進展與工程實踐,分析了基於綠色能源的大型半潛式養殖平台在養殖模式、環境監測和智能管理等方面的創新應用,並展望了深遠海高效、環保、安全養殖的前沿技術與產業化方向。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主任盛松伟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研究副院長、教授Lars Johanning作題為《Offshore Floating Wind - present and future》的報告,介紹了全球海上漂浮式風電的發展趨勢與應用前景,重點分享了面向深水區域風電開發的技術需求,並提出了「ACTOR」離岸漂浮實驗與數字孿生研究平台的構想,闡釋了其在加速可再生能源技術驗證與風險降低方面的作用。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研究副院长、教授Lars Johanning

韓國Ciiz公司技術顧問Suak Ho Van作題為《Approaches to Utilizing MASS Data for the Assessment of ShipPowering Performance》的報告,介紹了船舶推進性能的傳統模型試驗與CFD仿真技術的發展,重點探討了如何利用海上自主水面船舶採集的大規模運行數據,完善推進性能評估體系,提升燃油效率,為節能技術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韩国Ciiz公司技术顾问Suak Ho Van

研討會第四部分

本部分主持人為澳門大學助理教授高亮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主任工程師謝紅兵。

澳门大学助理教授高亮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主任工程师谢红兵

廣州市番高領航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慧妍作題為《智能水面無人系統》的報告,介紹了L4級水面無人駕駛系統的研發進展及多領域應用,重點分享了水質監測、水面保潔和智慧文旅等場景的智能化實踐,闡釋了自主可控核心技術在推動水生態保護與綠色水經濟發展中的創新作用。

广州市番高领航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慧妍

深海智人(廣州)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師竇義哲作題為《深海機器人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報告,介紹了深海機器人在油氣開發、海上風電及國防科研等領域的多元化應用,分析了全球市場增長態勢與第五代智能化ROV的發展特徵,並展望了深海機器人在可燃冰開發、海底碳封存等新興領域的技術突破與應用前景。

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窦义哲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海洋能源研發室副主任謝天寶作題為《雙轉子漂浮式風電機組的創新實踐》的報告,介紹了全球首台抗台型5.5MW「三峽引領號」、全球首台「雙百」7.25MW「海油觀瀾號」漂浮式風電機組的自主研製經驗,重點分享了全球單體容量最大16.6MW「明陽天成號」平台的創新技術及樣機應用進展。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海洋能源研发室副主任谢天宝

廣船國際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何光偉作題為《極地裝備的自主創新研製》的報告,回顧了我國極地裝備從國外改裝到自主研發的發展歷程,闡釋了推動裝備向高端化、多樣化及核心技術自主化發展的關鍵原因和技術路徑,強調通過精益化自主研製提升極地船舶和裝備的可靠性、安全性與可持續性。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何光伟

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樊斌作題為《「夢想號」大洋鑽探船設計建造技術》的報告,介紹「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在提升我國深海探測與資源開發能力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重點闡述了其「小噸位、多功能、模塊化」設計理念及液壓舉升鑽機、雙月池、新型低磁環境實驗室等多項國際領先創新技術,分享了巨型總段並行建造及關鍵設備控制等領域的實踐經驗。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樊斌

圓桌會議

研討會壓軸環節圓桌會議由國家卓越工程師、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張利民主持,圍繞「致力推動構建海洋科技協同創新體系,促進大灣區在海洋科技領域的聯合創新,教育、科技與產業人才的一體化發展」議題,張利民教授與六位特邀嘉賓展開了深入探討。

国家卓越工程师、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张利民

參加圓桌會議的嘉賓有:

广州航海学院副校长张劲文

張勁文副校長強調了當前亟需重構對海洋工程的認知框架。他指出,現代海洋工程內涵已發生深刻變化,需要建立更深刻、更與時俱進的理解體系。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邓磊

鄧磊董事長闡述了中交四航院公司的開拓者和拓荒者的內涵,提出開拓三大方向:一是科技創新開拓,深化和重構港口認識,拓展「港」的廣義概念,構建大體系;二是模式創新開拓,革新海洋開發模式;三是對外開放開拓,向發達國家輸出中國的發展理念與標準。

广东省未来城市发展促进会会长钱中强

錢中強會長提出了兩大觀點:一是陸港島海一體化謀劃,優化岸海資源配置與科學布局,重點做好深遠海海洋漁業和風電規劃;二是打造未來海上社區,建設集生產生活服務(如醫療、安全、淡水、垃圾處理等)於一體的海上綜合服務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研究院院长李欣

李欣教授分享了海南研究院依託靠近南海的區位優勢,在深海採礦、無人滑翔機等領域的實海測試成果,並介紹了研究院在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落地方面的努力。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主任李顺诚

李順誠教授闡述了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學域在海洋、大氣、氣候及多尺度災害預報研究中的支持作用。他期待加強學術交流與產學研合作,並透露正積極申請授課型碩士項目,旨在為大灣區培養更多跨學科人才。

澳门工程师学会常务理事兼青年部总监李华超

李華超博士強調澳門作為大灣區一員,將南沙視為區域合作的重要試點。未來合作將側重三方面:深化人才聯合培養;加強生態環境與海洋保育;推動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

現場觀眾踴躍提問,嘉賓們針對問題進行了詳盡解答。

閉幕致辭

會議閉幕由國家卓越工程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首席工程師蘇權科作總結致辭。蘇權科教授分享了兩個感受,首先,海洋充滿複雜與未知,結合建設港珠澳大橋的經驗來看,現在還有很多尚未了解的科技問題;廣州南沙是全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但產業鏈並不完整,華南地區缺乏海洋工程科研平台,發展海洋經濟任重而道遠。今年會議得到的各方的支持和響應,希望匯聚越來越多的資源,共同推動海洋事業壯大。

国家卓越工程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席工程师苏权科

展覽設置

此次研討會還舉辦了展覽活動,十一家聯盟單位設立展板,集中呈現了海洋工程裝備、智慧海洋等領域的創新突破,為各單位提供了相互了解、深入交流的平台,參觀嘉賓在展區間駐足交流,探討技術應用前景與合作可能,現場氣氛熱烈。

技術交流

研討會後,為促進深入交流,主辦方組織了多場專題討論會,邀請中外專家學者、高校科研機構就全海洋動力中央實驗室建設、數值模擬模型、試驗技術等進行專題交流,進一步了解技術進展與及先進經驗,尋求合作意向與機會。

國際海洋產業發展聯盟(南沙)首次理事會擴大會議

7月6日,國際海洋產業發展聯盟(南沙)首次理事會擴大會議召開,超 50 家會員單位出席,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南沙區分局局長王巍致辭。

大會選舉產生聯盟第一屆理事長與秘書長單位,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當選為首任理事長單位,香港科技大學當選為首任副理事長單位。港科大(廣州)首席工程師蘇權科教授、港科大張利民教授分別代表雙校參加大會。

作為聯盟的發起單位與理事長單位,港科大(廣州)將致力於牽頭構建大灣區海洋科技協同創新體系,促進教育、科技與產業人才的一體化發展,提升大灣區海洋產業在國際範圍內的核心競爭力,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佈日期
2025年07月07日
分類
合作交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