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鳥面對面:我的大學第一步 | 本科生參與科研的幾大「絕招」
「本科做科研,我能行么?」
「害怕問出『蠢問題』,
不敢溝通,怎麼辦?」
「科研遇到失敗,
會不會很沒面子?」
……
面對「本科生科研項目」這個選擇,
不少大一、大二同學內心
總是憂慮多多
今天,我們和一位
帶本科生「闖前沿」的老師聊了聊
從他的分享中,我們將看到
「大一就能做科研」的真正價值
紅鳥面對面
我的大學第一步
第三期,如約而至
功能樞紐先進材料學域
助理教授劉金國
為你揭秘
「本科生參與科研的幾大『絕招』」
「好奇心(最為寶貴)——願意去接觸一個自己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領域,願意去了解更多…會不停地追問『為什麼』。」
真正的好奇心,源於一顆主動發問的心。參與「本科生科研項目」,同學們不只是課堂的學習者,還能成為科研的探索者。正如劉金國老師所說,當同學們踏入全新的領域,不斷追問「為什麼」時,就能逐步理解「科學問題」從何而來、為何重要,並在「刨根問底」的追尋中,不斷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
「失敗正常的,我90%的想法可能都是失敗的。但只要你嘗試100次,總有一次會成功。」
「失敗不是代價,而是常態。」這是劉金國老師對科研工作的坦誠描述:那90%的「失敗」恰是探索成功方向的必經之路。港科大(廣州)鼓勵學生擁抱不確定性,在一次次「走不通」中積累經驗、調整方向。無數次試錯才能逼近真理,真正的創新誕生於不確定性中——擁抱失敗,才能在通往「未知」的路上邁出關鍵一步。
「你可以不去爬珠峰,但是你需要知道珠峰在哪裡。」
科研的高度取決於視野的廣度。當學生感知到「珠峰」的存在,便不會滿足於重複性解題;當他們在跨學科學習中看到科研的潛力,才能走向真正有意義的挑戰。「本科生科研項目」恰好能提供這樣一個機會——助每一位有志者成為定義未來問題的人,而非被動應答者。
採訪手記
作為一名和劉老師合作參與過本科生科研項目的學生記者,本次訪談不僅讓我回憶起那段和劉老師一起科研的美好時光,也讓我更深入地了解教授們對於科研的認知。我深深地理解一名本科生在面對科研的時候有着各種各樣的疑慮,但是無論是學校設立本科生科研計劃(X Program),為同學們提供參與科研的機會,還是教授們對本科生包容和引導的態度,都讓我感到非常安心。最後,引用我非常喜歡劉老師的一句話:」在這個時代,興趣也許比基礎更為關鍵。」 希望同學們邁開步子,走在自己喜歡的科研路上。
——首屆本科生科研項目優秀研究獎《Solving the Factoring Problem with an Ising Machine》項目獲獎學生,2023級本科生 李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