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老師的藝術家來港科大(廣州)讀博士,原因是……
「港科廣er說」
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
2022級博士生 黃選陽 Nolan
「半路出家的藝術生」
「非典型學術人」
當過老師,轉過專業,辦過展覽
他說他最看重自己藝術家的身份
還堅稱自己是個「社會人」
他說藝術家不一定留長發,或者非常文藝
也可以像他一樣,十足搞怪
訪談中,他說的最多的詞是「好奇心」
本期「港科廣er說」帶大家認識
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Computational Media and Arts, CMA)學域博士一年級學生黃選陽

Q1 Nolan你好!請做個自我介紹,並分享一下為什麼會來港科大(廣州)讀博士?
Nolan:我是黃選陽Nolan。在來到港科大(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就讀博士之前,我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當老師,同時我自己也是一名藝術家。
我是廣州人,因為讀書的原因,在香港也生活了幾年。香港科技大學要來廣州辦學校這件事,我在2019年學校奠基的時候就有關注。還留意到這個新學校會開設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這和我自己學習、工作的領域非常相關。我也非常好奇,一個理工科的學校如何開設和藝術相關的專業。
去年開始留意到CMA的官網學術活動的更新,我關注到一些他們邀請的演講者、還有一些學生的背景,我覺得蠻有趣,就嘗試進行申請。
Q2 你如何走上「科技×藝術」這條路的?
Nolan:我本科是在英國讀的新聞學,後來到香港城市大學讀研究生。剛去城大的時候讀的是媒介研究、文化研究的學位,但同時我對於藝術創作很感興趣。在我一門實踐課的老師的鼓勵之下,我在中途轉去了修讀藝術學位,嘗試自己動手創作藝術作品,算的上是半路出家吧!
在我看來,港科大(廣州)的CMA學域非常看重技術和藝術的融合,或者說是以技術橋接藝術。我自己目前的研究方向偏重於人工智能藝術和人文學科的交叉。

Q3 當老師的經歷帶給你什麼?
Nolan:我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大概做了兩年半的講師,參與的是一個比較實驗性的項目叫做「科技與藝術」,主要教學生如何使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設計和創作,比如三維動畫、動態圖形製作等。
對我而言,教書是挺有趣的經驗,特別是教藝術生。他們非常年輕,對藝術有熱情。教書能讓我保持對新的藝術和創作的敏銳度。另外一方面,「教授別人知識」這種狀態讓我誤以為自己對某些領域是權威的,這種感覺在我看來挺危險的。因此我想跳脫出來,讀博士來提升自己的認知。

港科大(廣州)的跨學科的理念,把不同背景的人組合在一起。這和傳統藝術學院教藝術、繪畫、攝影、新媒體,是完全不同的。這些框架是不是可以被打破?這種可能性非常吸引我。所以我覺得是時候了,從自己的舒適圈走出來,回歸學生的身份。
Q4 所以你選擇來到了港科大(廣州),那目前體驗如何?
Nolan:學校的設施真的是非常好,第一天我拖着行李箱從家過來,看到體育館驚呆了,怎麼會這麼棒!
從就讀的體驗來說,首先,我想是跨學科帶來的一種「激進」感。這個學校有一種「好奇心」,大家都處於一個探索的階段,都會互相理解,在交流之間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這種「新」的狀態,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這和我經歷過的其他學校都非常不同。我們有一門課叫CMA Seminar,大家會分享自己的研究興趣。在課上,會觀察到科技背景、藝術背景的同學不同的觀點交鋒。可以說來到CMA之後,我反倒不感覺自己是一個藝術生了。
其次,在藝術創作上,得到了老師的很多指點。和大家分享一組我最近做的AI訓練的圖像,這些圖像主要是根據Stable Diffusion模型嘗試根據不同關鍵詞進行生成,隨後再使用動畫軟件對圖像進行動畫編輯。Jake導師給了我很多專業意見和建議,比如如何控制音樂與動畫間的聯繫,比如如何考慮加入敘事元素。也在和同學們的討論與交流中,吸收了不少建議。




另外,同學和導師的關係非常融洽,感覺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我的導師Varvara GULJAJEVA在我的論文寫作上給了很多指點。我不是典型的學術人,很感激我的導師非常耐心,從學術的角度給與非常多有用的意見。

Q5 讀博之後的職業規劃?
Nolan:關於職業規劃,我不會有很強的目的性。剛去城大時候我其實是想讀電影的,但修讀了必修課程是新媒體藝術和科技藝術,才轉去做了藝術,感覺好像上了一條「賊船」(笑)。我想一步一步做好眼前的事情,下一步就順其自然。
現在首先希望把博士讀好,如果能繼續在學界發展當然最好。不過無論將來是在高校做研究或是從事其他的工作,我都不會放棄自己的藝術家的身份。促使我進一步深造的動力是維持「好奇心」,保持靈感,探索創作的更多新的可能。
Q6 在藝術家的身份之下做了哪些事情?有什麼想要分享的?
Nolan:我的創作主要是是基於屏幕和視頻媒介,參與過比較多美術館性質展覽,也有在商場做過一些大型裝置。
最開心的瞬間是當我收到了2022國際電子藝術研討會(ISEA)展覽的入選通知。獲得展出的作品是我去年創作的。靈感來源於疫情期間,大家被困在家中,只能通過窗戶看窗外的同一片天空和雲朵。我對這種「共有感」一直很感興趣,因此收集了在Instagram和Flickr上疫情期間,不同的人拍攝的窗外的天空的照片,用人工智能算法處理,創作了這組作品。

去年我的作品在上海影像博覽會上展覽,遇到一個老奶奶,站在我的作品前,一直盯着看。雖然沒有去問她的感受是什麼,但在那個瞬間就有一種「共有感」。疫情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共有的記憶。
比起上海,廣州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中心,但在藝術上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廣州人比較務實嘛。香港科技大學選擇了廣州,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開設了CMA,我相信這一定會給廣州這座城市在藝術和科技這個前沿的領域的探索帶來很多新的可能性。
Q7 對想來港科大(廣州),尤其是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的同學們有什麼話想說?
Nolan:不管你是藝術背景還是技術背景,甚至兩個都不是,都不用害怕,我們有很優秀的教授、學生,我們是一個友好、上進、融合的群體。歡迎大家來就讀。如果你在藝術創意、科技手段有一些新的Idea,感興趣的話,歡迎大家報讀。
跨學科是很精彩的事情,來來來,來了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