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來港科大(廣州),共創歷史、改變世界!

系列報道「英才訪談」

- 第05篇 -

教授檔案

楊柳青

  •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智能交通學域和物聯網學域雙聘講座教授
  • 智能交通學域署理主任
  • 廣州市全域互連與網聯智能重點實驗室主任

楊柳青博士,IEEE Fellow,近年來在通信、感知和智能方面的工作得到廣泛認可,在世界頂尖科學家榜單中排名領域前0.5%,是少數同時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職業獎(NSF-CAREER)和美國海軍研究局傑出青年學者獎(ONR-YIP)殊榮的學者之一,也是獲評IEEE  Fellow 時最年輕的學者之一。榮獲最佳論文獎9項,主持或參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及海、陸、空軍各研究局的國家級項目18項。發表專著6部、書籍章節4 部、學術期刊論文170餘篇,會議論文220餘篇,Google Scholar 引用14000餘次(h-index 59,i0-index 222)。現任 IET Communications主編、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執行編委,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高級編輯等。

楊柳青教授的「跨界」,從讀本科的時候就開始了。在國內雙學位教育尚不盛行的時代,她就修習了兩個「天差地別」的專業——電力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在美國求學、科研、生活二十餘年間,她在「跨界」之路上狂飆,研究領域涵蓋通信網絡、傳感、感知融合、網聯智能等方面。在國外順風順水卻「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無法滿足她求新求變的渴望。做好了來過「艱苦生活」準備的楊柳青教授毅然歸國,加入了全新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而這裡的一切,都讓她意外,讓她驚喜,更讓她期待。

杨柳青在港科大(广州)办公室

您曾在美國的多所高校擔任教職,是獲評IEEE Fellow時最年輕的學者之一,能不能為我們講一講您的學術經歷,以及獲得的成就?

我在本科期間修讀電力工程和計算機雙學位,研究生專業是通信與信號處理,博士是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方向。在美國讀完博士,我在佛羅里達大學、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都曾任教。

我的研究領域覆蓋範圍比較廣泛。我在佛羅里達大學期間,進行水聲通信和信號處理、傳感等方面的研究。在科羅拉多州立大學任職期間,在之前開展的高速下寬帶通信網絡研究的基礎之上,增加了智能電網通信感知信號處理的研究內容。

我在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方向則更加「融合」。在一般人眼中,「水下」這個場景可能與「交通」二字關係不大。實際上,二者是有很多共通性的,我的「水下」研究也和交通相結合,涵蓋車聯網、無人駕駛的通信和數據問題等等。

在學術成就方面,我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職業獎,以及美國海軍研究局傑出青年學者獎,主持或參與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及海、陸、空軍各研究局的多項國家級項目,也獲得了一些優秀論文獎。除此之外,我在學術社群當中,擔任一些重要的學術雜誌的主編、參與組織許多學術會議等等。成就不算太多,未來還要繼續努力!

此前您一直在美國任教,為什麼選擇回國加入港科大(廣州)這所新學校?

一直以來,我做的都是「跨界」的研究。從本科開始,就「陰差陽錯」地「跨界」了。我本科主修電力工程,同時對數據很感興趣,又輔修了計算機的雙學位。計算機屬於弱電,電力工程屬於強電,這兩個專業相差甚遠。隨着知識和學術研究經驗的增長,我也能學以致用,把這兩個專業的知識應用到研究中去,用「跨界」的思維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我的科研準則是聚焦現實世界中的實際問題,理論做得再漂亮還是要回歸到實踐應用當中去。發表論文不是目的,而是一個途徑,是讓更多人知道解決問題的方式。因此,我的研究課題都是基於實際問題而形成的,研究領域也比較「融合」。

從美國回到中國,也經過一段心路歷程。美國大學的系統相對來說比較成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沿襲「術業有專攻」的傳統思想。因此,最近幾年我都「蠢蠢欲動」,想尋求更適合開展「跨界」學術研究的機會。

後來我聽說了港科大(廣州)融合學科的理念,覺得很新穎。我也和身邊的一些朋友做了交流,特別是跟倪明選校長聊過很多次,進一步了解到港科大(廣州)的獨特之處:從學術架構、學科設置上促進跨學科研究的開展。

讓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倪明選校長的「有問必答」。加入學校之前,我給倪校長發微信諮詢一些學校的情況。無論是國內時間已經多麼晚,甚至是凌晨,倪校長的電話馬上就過來了,耐心地解答我的問題。

我想,如果以這樣的精神重視人才、開展工作,那沒有什麼做不成的事情。這也促成我下定決心加入港科大(廣州)。如果留在美國,我可以預見到以後相對安逸、穩定的生活。誠然,學術研究也能帶來一些成就感;但是我相信,港科大(廣州)是一個更適合我去 Make a change(做出改變)的平台!

杨柳青和学生们在一起

您是智能交通學域的主任,同時是智能交通學域與物聯網學域的雙聘講座教授,能否請您介紹一下在這兩個學術領域的階段性工作成果?

說到交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地面交通。而我們智能交通學域的發展理念,強調一個「泛在」,字面理解就是「廣泛存在」。我們要建設一個在泛在物聯網支持下的綜合立體交通,涵蓋地面、地下、水上、水下、空運等綜合立體的智能交通網絡。大到航空運輸的物流,小到在家網購收快遞,從出行、運輸的安全性、便捷性、能源消耗等方面做一個整體的、智能的調度。在粵港澳大灣區這樣一個河流海洋觸手可及、交通運輸十分便利的地區,提出這樣的理念再適合不過了,這也是我們學域的獨特之處所在。

我們的研究倚賴實驗設備,如沙盤模擬系統、無人車等等。因此,自去年秋季以來,我們的工作重點放在了對於科研基本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上面,目前取得了三個比較大的進展:在學校內部成立了一個全域互連與網聯智能(SC²I)中心,是學校目前第一個跨樞紐、跨學域深度融合的聯合研究中心,也是廣東省通感算一體化泛在物聯網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中心的核心教職人員分別來自系統樞紐智能交通學域和信息樞紐物聯網學域。在中心團隊的人員基礎之上,加入了機器人與自主系統、智能製造、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分析等學域的老師,共同申報的廣州市重點實驗室也在去年下半年獲得立項。我們進一步聯合了伍楷舜教授的團隊,於去年底擬獲批了學校首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來自不同樞紐、學域老師將會共同開展研究工作。這些成績不僅充分體現了學校發展融合學科的理念,同時也說明我們研究方向、方案與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的契合。

我們學域的青年教師團隊非常優秀,去年我們拿到了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我們學域有包括港珠澳大橋前總工程師蘇權科老師在內的實踐教授團隊,陣容十分強大。目前,我們正在加大力度,爭取引進更多的資深教授,加強學域的研究實力。

杨柳青在港科大(广州)红鸟学创空间

您在港科大(廣州)工作、生活的感受如何?有沒有特別印象深刻的事?

我想分享一個最近讓我印象很深的事情。我是去年暑假期間加入港科大(廣州)的,來到學校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對於咱們嶄新的校園、辦公室、宿舍、體育設施都已經習以為常。我隨手拍了一些照片發給我在美國的家人和朋友,他們都以為是效果圖,覺得很震驚!最近在招聘時,有些資深的候選人需要拖家帶口來,也對學校的環境有些顧慮,覺得我們是一所新學校,擔心工作和生活設施不完善。我對他們的擔憂表示吃驚,但回想一下,我來之前,也對校園的設施、環境沒有太高的預期,來了之後每天都有驚喜。在看到我給他們發的學校辦公環境、體育設施的照片後,很多人表示難以相信,想要親眼來看看!

請您用一句話推介港科大(廣州),邀請更多人才加入。

港科大(廣州)將會開啟高等教育的2.0時代。來這裡,共創歷史,改變世界!

發佈日期
2023年02月17日
分類
科廣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