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在港科大(廣州),計算機學者回歸藝術「本心」

系列報道「英才訪談」

- 第06篇 -

教授檔案

張康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署理主任,同時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計算機科學榮譽教授。他於1982年2月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取得計算機工程學士學位, 1990年在英國布萊頓大學取得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2011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取得EMBA學位。張康曾是ACM Distinguished Speaker ,目前擔任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 and Compu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Journal of Big Data,The Visual Computer和《軟件學報》等期刊的編委,並應邀在多個管理科學、藝術設計和計算機科學國際會議上作主旨演講,擔任過多個國際會議大會主席和程序委員會主席。發表過8本論著(最近一本為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的《英文科技論文寫作與發表》), 100多篇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心理學、建築學、藝術學等領域的期刊論文。張康的油畫、書法和攝影作品還曾獲得省級大獎,他團隊的設計和可視分析作品曾獲得國際大獎。

「被計算機耽誤的藝術家」——是張康教授眼中的自己。採訪當天,張康佩戴了一條花紋繁複的橙色領帶。據他介紹,這是他自己的設計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產生的「Jackson Pollock風格」作品。「這條領帶對於『理工男』可能有點花哨,但對於搞藝術的來說剛剛好」,他說。從小熱愛書法、畫畫的他,選擇學習計算機工程專業。他在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地求學、任教,在海外生活了三十多年。憑藉著對藝術的愛好和興趣,在張康學術生涯的最近十年,他逐漸開始涉獵生成藝術領域的研究。

2021年,剛回國不久的張康,第一次聽說了正在籌建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及一個獨特的學域——計算媒體與藝術(Computational Media and Arts,CMA)。張康的學術之路兜兜轉轉,終於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得以回歸本心。

2020年12月1日回國 (經歷省一萬字),抱着葉落歸根、發揮餘熱、深度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想法加入了珠海 UIC。短短一年,結交了大批朋友,跨越各部門,感激有你們!期間驚喜地發現屈華民教授旗下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CMA,第一個念頭便是「This is made for me!」,便使出吃奶的勁申請,萬幸坐着過山車進來了!這些年全憑興趣愛好漸轉藝術,居然有了用武之地(真覺得自己是被計算機耽誤的藝術家)。完全沒想到,廣州新校開學在即,接到讓我接替華民擔任Acting Head的任命,這可是巨大的挑戰,任重道遠。希望能服務好聚集了頂級學者和數字藝術家的CMA大家庭!」

——摘自張康教授朋友圈

張康老師好!您是計算機工程的博士,在油畫、書法、攝影、寫詩等方面頗有造詣,請您簡要介紹您的研究領域及所獲得的成就。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在小學、初中時打了一些基礎。我參加的是恢復高考之後的第一屆,讀的是計算機工程。後來分配工作,在上海的研究所工作了4年,做的是計算機輔助設計方面的工作。讀書和工作期間,我也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我的書法作品曾獲得四川省書法競賽一等獎,油畫作品曾獲上海市書畫競賽三等獎。

後來,我獲得公派出國的機會,到英國布萊頓大學做訪問學者,之後留校在電子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1991年到2000年期間,我任職於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期間的研究方向是軟件可視化(soft-visualization)。2000年1月我又去了美國,加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從訪問做到終身正教授,離職後成為榮譽教授,研究領域逐漸轉到可視化語言(visual languages)。因為無法割捨對藝術的熱愛,最近10年漸漸開始涉獵生成藝術,也發表了一些關於美學度量的學術文章,全憑我個人對藝術的一腔熱忱。

我在2011年還拿了一個EMBA學位,確實很少有學者去讀EMBA學位的。不過剛好那時我在企業有些嘗試,也算學以致用。所以我常說自己是「不務正業」。

张康的书法作品

您為什麼選擇回國,又為什麼選擇加入港科大(廣州)?

近幾年其實早有回國的打算。一直留在美國主要是因為家庭的原因,希望孩子的教育不要中斷。2018年我給UIC(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做一個碩士點評審委員會的主席,那時第一次接觸到國內合作辦學性質的高校,純英語的授課環境和文化挺吸引我,本打算那個時候就回國。

我這個人熱愛旅遊,跑了六十多個國家,南極我也去過了。我還去布拉格做了一段時間的訪問學者,直到2021年才正式回國。回來沒多久,聽說了香港科技大學在廣州建校,又聽說了CMA這個專業,一打聽是屈華民教授領銜的,我們之前也認識。我跟屈華民開玩笑,這個專業簡直是為我設計的嘛!因此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申請並有幸加入!  

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算得上是港科大(廣州)非常有特色的交叉學科,將計算機科學與藝術融合,它究竟是研究什麼的?

廣泛地來說研究的是技術和藝術的有機結合。比如,研究如何將人工智能等計算機技術用在藝術設計上,這個叫做計算美學(Computational aesthetics),它探討的是用計算機生成作品,也包括將藝術作品拆解出一些細緻的指標來進行度量。

反過來講,藝術設計也能推動技術的發展,這就叫做美學計算(Aesthetic computing)。一個比較鮮活的例子是喬布斯,他本人在藝術方面的學習,推動了蘋果產品的設計、產品字體等。

我們在向藝術家展示一些計算機藝術影響之下的作品時候,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如何模擬藝術創作者的情感?我認為至少在短期之內,是無法模擬的。人工智能是基於神經元的模型去模仿人腦,但我們都知道人腦的複雜程度遠比計算機複雜。

最近很多關於人工智能取代一些職業的討論。以平面設計舉例,隨着技術的發展,我認為相對初級的設計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來承擔,但是非常需要創造力的工作,人工智能還沒辦法取代的。

能否分享一些您加入港科大(廣州)以後的工作成果?

我首次提出了一個「元宇宙慕課」( Massive Open Metaverse Course)的概念。在這種課堂場景之下,任何人都能操作自己的數字分身進入到虛擬空問,是一種更具沉浸感、更智能、更真實的在線教育模式。MOMC可承載高維時空信息,兼容慕課(MOOC)中的教學、作業、評估和考核方式,進一步融合實訓及實踐需求。目前我們在嘗試將「校長第一課」等課程中製作成「元宇宙慕課」,讓相對來說標準化、重複的課程體驗更加豐富。

CMA學域牽頭建立的CMA Lab馬上要投入使用了,擁有非常先進的設施設備,將會提供給教師和學生使用。

港科大(广州)正在建设的CMA LAB一角

您招收學生的標準是怎樣的?如何培養學生?

我現在指導10個博士生,他們的背景非常多元,有建築、藝術設計、計算機、甚至有車輛工程背景的。而我以前指導的學生,大多數以計算機背景為主。因此關於培養的方式我也在探索。不過有一點原則,我強調學生的自主、獨立。

我的風格是,玩的時候應該放得開,但是做事的時候要投入。特別我們是搞藝術的,不能太死板,對吧?上個學期的團建活動因為疫情原因擱置了,最近我會帶學生們去佛山的大地藝術節參觀。這學期我教授一門《書法的計算方法》,我計劃帶學生們到安徽涇縣的紅星宣紙廠去調研。我希望學生們邊玩邊學,寓教於樂吧。

张康带学生看艺术展

您在港科大(廣州)工作、生活的感受如何?

最大的一個感受是,港科大(廣州)從空間上、概念上都完全支持我們發展交叉學科。從空間上講,在教研設施集中的核心區,我在五分鐘之內就可以從一點到另外任意一點,這給交流帶來很大便利。從概念上講,我們樞紐、學域的架構,打破了傳統「院」、「系」的限制。社會樞紐城市治理與設計一位教授發信息跟我說,他也對Jackson Pollock(美國著名畫家)有研究,要來和我交流交流。諸如此類的例子數不勝數。

這是加入港科大(廣州)以來的最大體會,交流才能促進創新。我希望推動學域往這個方向走,多招一點不同專業背景的老師,心理學的、哲學的、建築的,等等。當然,還是要合作,合作才能激發創新。

张康在做学域介绍

請您用一句話推介港科大(廣州),邀請更多人才加入。

港科大(廣州)是全球少有的幾個全面提倡交叉學科建設的高校,校園的物理結構和學術架構,都為交叉學科的創新研究和教學提供了難得的平台。歡迎有志之士加入!

發佈日期
2023年02月22日
分類
科廣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