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國:來港科大(廣州) 共創殿堂級大學
系列報道「英才訪談」
- 第09篇 -


教授檔案
曾憲國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物聯網學域主任、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IEEE 會士,HKIE 會士,新斯科舍省專業工程師協會會員。曾教授主要致力於大規模網絡優化與決策的基礎理論及應用,從事計算機網絡、無線網絡、雲計算、邊緣計算、智能電網等領域的研究,開創了精準建模、識別特徵、理論分析、優化設計的技術路線,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並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曾憲國的部分理論成果已在工業界獲得廣泛使用。其中,64B/65B編碼方案已被國際電聯採納為行業標準,並獲得美國專利6952405,後被美國公司Sycamore IP Holdings LLC收購。此方案在8B/10B編碼下達到了98.5%(64/65)的效率,相較原來的80%有着顯著提升。如今,全球所有支持GFP-T標準的SONET/SDH光傳輸設備都採用了曾憲國發明的64B/65B編碼方案,對世界範圍內光網絡傳輸設備製造的發展和相關產業的經濟效益產生了重要影響。
2022年8月,港科大(廣州)即將開學。8月18日晚,最後一批由香港入境的師生順利結束防疫隔離,平安抵達校園。曾憲國就是其中一員。天色已晚,剛抵達的師生舟車勞頓,面露倦容,可每個人看見燈火通明的校園都十分激動。用曾憲國的話來說,「我們一群人好像大遷徙,無論大家來自哪裡,都匯聚到南沙這個新校園,共同來實現心中的理想」。
心中的理想是什麼?曾憲國的求學、科研之路由一個個不斷被優化的選擇組成。作為港科大創校員工,親身經歷港科大1.0成功的他,要把優秀的經驗帶給港科大2.0;一路以來被inspire無數次的他,在港科大(廣州)即將inspire更多人。
您有大量的學術論文和顯著的科研發明,請簡要介紹您的研究領域及所獲得的成就。
我一直在優化網絡資源分配這個領域做研究,英文就是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這裡的資源不局限於無線通信、互聯網,可以伸延到智能網絡、雲端網絡或物聯網。我所在的學域就叫物聯網。這麼龐大的網絡要做優化資源分配也挺複雜,而我的研究焦點是如何分析、優化,做出決定。做出最優決定依賴有什麼資訊,更重要的是優化的目的是什麼。放到生活中也一樣,就好比一群人找餐廳,有些人更看重味道沒那麼看重價格,有些人覺得能吃就行最主要是距離近,這些都會影響最終決定。優化網絡資源也要看目的是什麼。如果說目的是省錢,那最簡單了,不發電最省錢。但是不發電就沒有網絡,如果要發電又想省錢,就既要達到供電要求,消耗的能源又要最少。然而,消耗能源少意味着可能質量不穩定,所以通常優化網絡資源時,有好幾個目標,哪個最重要、次重要、第三重要?我的工作就是根據這些目標和現有的資源、信息制定solution。
我過去的科研成果除了100多份論文以外,最令我自豪的是我發明了64B/65B編碼方案。2000年時,我離開港科大去了一家美國的光纖網絡公司做網絡建築師(network architect)。當時我的職責是去各種國家標準或者世界標準委員會開會,了解業界正在討論關於網絡儀器的國際標準。有一次在參會的過程中,看到大家在討論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工程師們為一個光纖網絡輸送制定了方案,但是那個傳輸效率只有80%。很多人想各種各樣的辦法提高效率,並不是沒有,只是那個方法非常複雜,複雜到我都看不懂。當時我就試着用自己的知識去理解這個問題,想了一個簡單易懂的方案,最終使得傳輸效率達到98.5%。這個方案就是64B/65B編碼方案,獲得了美國的專利,也被國際電聯採納為行業標準。現在,全球所有支持GFP-T標準的SONET/SDH光傳輸設備都採用了我發明的64B/65B編碼方案。我覺得這是我過去的成就裡對社會最有貢獻的一個。
除了科研上的成就,我認為過去幾十年,我栽培了很多優秀的博士、博士後,這些也是我的成就。
您為什麼會走上學術的道路呢?在國外讀書任教多年,為什麼選擇回香港?又為什麼會來港科大(廣州)呢?
如果讓我說,我可以說上一整天(笑)。我認為我過去的人生正如我的研究領域一樣,不停地在找出最優Solution (解決方案)。
我最早在加拿大讀完中學、大學,大學學的是Math and Physics。因為我的數學基礎都不錯,三年的課程我兩年就讀完了。我這個人比較接地氣,數學物理總歸還是抽象,我希望做一些實用的東西。偶然一次機會,聽一位埃及教授講電磁效應講得非常精彩,我明白了很多數理。從那之後,我萌發了學工程的想法,於是又繼續攻讀了Electrical Engineering的本科。讀完兩個本科及碩士畢業後就回香港工作了。但感覺總是不太對,記得那個夏天,工作時穿着西裝滿大街走,好像即使讀完Engineering也沒能發揮我的專長。於是就決定回加拿大,後轉去美國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讀博士了。
很多時候我身邊的人說我的經歷能inspire他們。我只是認為當你感覺這條路不是那麼適合時,就要換一條路。在美國賓大用了三年半時間完成博士之後我就回加拿大母校做助理教授。母校在加拿大最東部,幾乎到美國波士頓北部,位置十分偏遠。再加上當時世界經濟不好,很多大學砍預算,連圖書館的訂閱都要減少了。我唯一能和外界接觸的機會,就是研討會。
1991年12月去鳳凰城開研討會時,遇到了一些香港中文大學的教師,他們告訴我香港現在有研究型大學了,我感到很意外。在科研環境相對低迷時,我的家鄉有一所嶄新的研究型大學冉冉升起,我認為這是個機會,於是很快決定加入港科大。還記得初次到清水灣,看到新校舍,簡直大開眼界。領導、同事也很友好,圖書館,經常問我們要買什麼書,讓我們列清單,這和我之前在加拿大的情況是截然相反的。
當時在港科大,我是創校成員,雖為assistant professor,很多基礎建設工作我都要做,例如負責本科項目、招聘老師。港科大創校校長吳家瑋經常說,一流的人才才會帶來一流的人才。他的理念激勵了我,我們當時也鼓勵了、招攬了很多精英,把年輕又大有作為的港科大建立起來了。
所以我認為,我們31年前有機會在港科大做成的事,現在也可以在港科大(廣州)做到。History repeats itself。港科大(廣州)同樣是一個新的校舍,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國際化的、優秀的人才。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理念,不僅僅是回來教書,而是實現一個更前沿的教育理念。當然了,更有廣州政府、香港政府對我們的期望。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努力交出成果。

您加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來,有什麼感想、感受?
目前最大的感受是,港科大(廣州)是個新環境,有很多新景象、新氣息。跟很多同事都是第一次見面,大家很友好、很熱情。
我是去年8月18日和最後一批由香港入境的師生來到校園的。記得那天已經很晚了,沒想到下車時看見倪校長親自在接我們。我帶着太太,見到校長也很感動、很開心。這批出關師生有一些是拖家帶口來的,有一個甚至還帶了兩隻貓。我們一群人好像大遷徙,無論大家來自哪裡,都匯聚到南沙這個新校園,共同來實現心中的理想。那天真的很難忘。
未來,我也希望在這裡,把我經歷過的港科大1.0里最好的經驗複製到港科大(廣州)。

您加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來的主要工作成果有哪些呢?
我是物聯網學域的主任,目前我已經為這個學域招攬了12位老師,這是我努力的成果。另外我也很自豪的是,這12位老師都是精英,來自世界不同名校。有從北美、新西蘭、歐洲回來的,也有外籍老師,背景十分多元。除了文化多樣性,性別上我也力求多樣化。通常人們說起工程都只想到男性,認為女性不適合讀工程,但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數學好,很多女性都可以勝任。
還有一個成就是幫助建設了一些實驗室。例如,我和楊柳青教授在學校內部成立了一個全域互連與網聯智能(SC²I)中心,這是學校目前第一個跨樞紐、跨學域深度融合的聯合研究中心。另一個是由伍楷舜教授牽頭申報的廣東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聯網重點實驗室,目前這個實驗室已獲批學科類省重點實驗室。
得到政府的認同我很高興,希望將來我帶領我的團隊,繼續做好我們的研究和教學。
您招收學生、研究人員有哪些標準?
最主要是學術基礎要紮實。對我來說,數學很重要,因為做優化,什麼都涉及數學。至於學術背景,通信網絡、物聯網,或者電網、智能電網,又或者智能交通都可以。我可能會安排學生用數學基礎去開展自己專業方向的研究。
以上是學術上的要求,語言上我希望學生有中英語溝通能力和基本英文寫作技巧。我個人比較遺憾的是不會說普通話,現在有點後悔以前沒有多跟學生用普通話交流。
最後一個是對科研有足夠的熱誠。
請您用一句話推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邀請海內外優秀學者加入我校。
港科大(廣州)精英雲集,各展所長。我們誠邀您來到這裡,共同創建一所國際殿堂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