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訪談特別篇 | 港科廣的「她」力量

系列報道「英才訪談」

- 2023國際勞動婦女節特別篇-

今天,是港科大(廣州)建校以來慶祝的首個國際勞動婦女節。「英才訪談」系列報道邀請了不同崗位上的4位女性,她們分別在行政管理、教學研究、實驗室管理等崗位上貢獻自己的力量。她們當中,有些和港科大和港科大(廣州)淵源已久,有些則是初識。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一起傾聽她們和港科大(廣州)動人的故事。

李桂梅

港科大(廣州)行政資源部主任、資產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黃 宇

港科大(廣州)校長辦公室對外關係處處長、人才服務處處長

馬近遠

港科大(廣州)教育創新與實踐研究所/教育科學學院研究員

徐谷

港科大(廣州)材料表徵與製備中心高級經理

Q:為什麼選擇加入港科大(廣州)?

李桂梅:我是2010年加入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的,當時倪校長(現任港科大(廣州)校長)任職研究院的院長。那時候研究院也剛剛成立不久,面臨很多制度上的挑戰,每天有很多需要「救火」的工作。研究院是港科大在內地的分支機構,我在工作上和港科大有很多緊密的聯繫和往來。剛加入研究院時我主要負責財務工作,後來逐漸開始統籌研究院整體的行政工作。

2018年年底,在史維校長(港科大第四任校長)的帶領之下,港科大開始啟動籌備建立港科大(廣州)。2019年初,和廣州市政府的第一次工作會議我就有參加。史維校長一行來廣州考察時候的場景我還歷歷在目,我們一群人站在河堤上,史校長指着眼前不遠處的一片土地說:「這塊地就是以後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從2019年9月正式獲批籌設,到2020年擁有法定身份,我和研究院的大部分行政團隊就轉去支持港科大(廣州)初期的籌設工作。可以說,我有幸參與了港科大(廣州)建設的全過程。對我而言,加入港科大(廣州)沒有特別的「為什麼」,是一個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選擇。

黃宇:加入港科大(廣州)之前,我曾在香港從事過推動內地與香港教育科技交流的工作,與香港高教界、科技界聯繫緊密,也因此了解到香港科技大學要與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大學三方合作舉辦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我一直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我想,無論是做學術還是行政工作,只要是在高等教育界工作的人,都懷揣着「教育改革」夢想。港科大(廣州)為世界高等教育範式改革探路的決心、「港科大一體,雙校互補」的獨特發展理念都十分吸引我,因此選擇了加入。

徐谷:來港科大(廣州)之前,我在香港科技大學的MCPF(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and Preparation Facility,材料表徵與製備中心)工作了20年。MCPF是港科大最成功的中央實驗室之一,當我得知在港科大(廣州)籌建規劃中提出要建設MCPF時,我想,如果能把我幾十年在美國和中國香港所學的知識以及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帶過來的話,為與港科大同根同源的港科大(廣州)的創建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也為我的職業生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我在港科大的材料製備與表徵研究中心工作期間,管理電磁學、電子掃描電鏡、納米加工和薄膜製備等幾個實驗室和日常的運行,同時負責MCPF的安全檢查與監管工作。基於這些工作經歷與經驗,在港科大(廣州)籌備初期,我就開始為實驗研究中心的規劃、建構以及布局提供諮詢意見,並於2021年開始不久正式成為港科大(廣州)一員,算是最早加入港科大(廣州)籌建團隊的成員之一。

徐谷(一排左三)在港科大MCPF

馬近遠:在加入港科大(廣州)之前,我任職於南方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並參與創建深圳的第一家國際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創新中心。我曾經效力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公室教育處、並曾作為聯合國公務員任職於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至於我的求學經歷,我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獲得學士學位,在多倫多大學獲得高等教育和國際比較教育的碩士學位,在香港大學獲得高等教育和國際比較教育的博士學位。

我在南科大工作期間推進南科大的新工科教育研究,「無可避免」地,南科大「中國工程教育改革實驗室」——系統設計與智能製造學院(SDIM)的創建者,吳景深教授(現任港科大(廣州)副校長(教學))成為了我的訪談對象。通過兩次深度訪談,我被他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的理想和篤定信念,以及育人情懷所深深折服。但其實當時我覺得他的一些對人才培養範式改革的構想是「理想主義」的。待真正加入改革的隊伍之後,我認為他是一位「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笑)。再後來,我就追隨吳老師的腳步來到了港科大(廣州)。

Q:您在港科大(廣州)主要負責的工作是什麼?

李桂梅:目前的工作和之前在研究院的範疇相似,都是統籌人、財、物的工作。還要協調師生的吃、住、行等,從餐廳、宿舍、傢具、綠化等方方面面,和後勤部門的聯繫也十分緊密。當然從研究院到一所學校,體量不能同日而語,壓力大了很多。

在港科大(廣州)的籌建初期,我們整個團隊的人員很少,基本是港科大的團隊兼職承擔很多工作。我自己同時也要兼顧研究院的工作,直到2022年才全部交接出去。

黃宇:我是2021年11月加入學校的。剛加入時候主要圍繞學校的正式設立和開學籌備開展工作。開學後就轉入日常運營的行政管理和服務工作。總結而言,我和團隊負責的工作可概括為:對外聯繫、對內協調。這不僅僅包括對外關係和人才服務的工作,也包括很多傳統意義上高校校長辦公室的工作。因為學校在創辦初期,架構還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許多現階段還沒有團隊承擔的工作也需要有人開始奠定基礎。

我認為,我們工作的重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作為內地與香港的合作辦學大學,我們每天都在經歷不同文化的碰撞,需要在學校內部以及學校與外部持份者之間架起一個橋樑,使來自不同制度文化、思維方式和行事風格的各方能夠溝通順暢並密切配合;第二,作為紮根中國大地創辦的一所國際化的大學,需要我們幫助學校提供決策參考,在哪些方面進行融合趨同,或者在哪些方面堅持特色發展;第三,要贏得支持,首先要讓人了解和理解。這需要我們準確無誤地向外部持份者傳遞學校的辦學精髓,以得到對方的認識和理解,進而才能獲得發自內心的認同和支持。

徐谷:儘管我是物理學博士,但在我受教育的過程中,接受過物理學、量子光學、材料工程學以及納米製造等不同領域的專業教育,對科學研究、學科交叉融合要求和需求有着親身的實踐與體會,對於我目前的工作是很有幫助的。

我現在在港科大(廣州)負責MCPF建設、管理與發展規劃工作。包括前期購置的實驗設備進場和安裝,實驗室支撐系統的搭建,規範研究中心管理與運行規則,以及對新入職同事的工作指導和培訓和MCPF未來的發展規劃等等。港科大(廣州)MCPF建設,一方面是參考在港科大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同時融合了國內在實驗室安全管理規範方面的要求。不過,無論管理模式有什麼差異,我們始終把研究中心高效運行,給教學科研提供最好的支撐服務貫穿到整個實驗室管理工作中。

馬近遠:我目前負責的工作內容分為如下兩大部分:第一,在教育科學學院負責本科通識教育體系的規劃設計以及人文、社科及藝術領域通識課程的組織和設計。第二,負責教育創新與實踐研究所的三部分工作,主要包括:教師與助教的教學培訓;教學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以及教學支持系統的建構;第三部分是教育教學創新的宣傳與拓展。

Q:您在港科大(廣州)工作、生活有什麼感受?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麼?

李桂梅回望籌備這一路,確實很感慨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就拿校園建設來說,我們在蓋地下室時候,一直沒有下過雨,施工沒有受到過影響。等到我們全部封頂之後雨就來了,剛好節省了很多防水的人工檢測工序。我們正式開學之後沒多久就疫情就結束了,現在和香港的交流也恢復正常。

要說印象最深,要數去年挖貫穿學校的小河的事。去年的6月下旬的某一天,倪校長剛剛結束隔離,我和李斌博士(校長特別助理兼校長辦公室主任)陪同校長一起到學校工地上來考察,早上六點就到了。我們的設計圖上一直有一條貫穿核心區的河道,結果發現現場並沒有河道。我們馬上去詢問,結果得知設計圖已經變更,河道將被花壇替代,而且即將實施澆灌鋼筋混凝土。

實施澆灌當天各個施工方的負責人都在。準備要倒水泥的時候,李斌博士站出來說:「誰要是敢澆這個水泥,就先從我身上澆過去!」施工隊也嚇了一跳,只好緊急叫停了澆灌。後來在各方協調和配合之下,小河又回來了。正是因為有他那時候的堅持,我們學校里才能有「校寵」小天鵝、小鴨子的棲身之地,校園的環境才有這麼多的生機和樂趣。

李桂梅与行政管理部全体同事

黃宇最大的感受是,我們的工作是充滿了希望和期待的!

學校從事正式設立和開學的工作是非常重大的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的來自外部的支持、關注和期待,以及內部同事們的十足幹勁和團結一心,都讓我印象深刻、備受感動。

外部而言,各級政府部門所給予的辦學支持和關心,不僅僅是在政策和財政方面,他們是把創辦這個學校當作自己的大事,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還有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期待,讓人感覺到我們在為一份偉大的事業拼搏。從內部講,我們全校從上到下,大家目標一致、團結一心。遇到什麼問題,總是有同事站出來承擔和解決,大家都不計較個人得失。這種朝着共同目標一起奮鬥前進的精神面貌和狀態,對於事業剛剛起步的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徐谷:去年8月18日,我跟隨清水灣過來的大部隊結束隔離後,第一次踏上腳下這片校園。校園的設施、設備與完善的清水灣相比還是存在相當大的距離。剛來時候的第一個感觸就是,我們是來做「開荒牛」的。

最大的感觸是,這個學校充滿了活力。我們最近正在進行實驗儀器的安裝工作,上周六晚上,我們的一位同事發現實驗室停電了。這對於正在安裝的設備來說相當致命,有可能會造成昂貴設備的嚴重損害。所幸是憑藉我們的經驗,在設備購置的時候就給每一台儀器都配備了不間斷的電源,但也只夠支持幾個小時。同事發現這一緊急狀況之後在工作群里通知我們。團隊同事們的反應讓我特別感動,幾乎所有的同事都馬上返回實驗室、迅速響應、各司其職地開始工作,儘可能地把突然停電對設備造成的損害降到了最低。我們MCPF的同事對待實驗室和儀器設備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地呵護着。

徐谷在港科大(广州)实验室

馬近遠:我是2022年2月22日星期二(百年內最「2」的日子,哈哈)加入的港科廣,至今一年,這可真是「夢幻的一年」。

首先,我認為「沃土」已經不足以表達做為一位從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者的感受,港科廣可以稱得上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宇宙盡頭」,她可以真正成為高等教育範式改革的「生活實驗室」!

從研究南科大開始,我開始逐步探究「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身份特徵,由於受到各種制度掣肘,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改革道路上會遇到諸多挑戰。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和國度,大學都具有自己的應然模式,我們也會探討大學育人模式的Ideal type(理想模型)。最近我參加高等教育領域的學術會議,為同行學者們介紹港科廣的範式改革,大家都覺得石破天驚,不少學者還激動地表達「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就應該這樣做」,或者「這簡直是在夢裡出現的模式」。大家普遍認為,港科廣設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最接近Ideal type的。我們的教育範式改革逐漸得到國內外高等教育界的矚目。

加入學校這短短一年,有太多難忘的時刻。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的團隊和校長一起設計「校長開學第一課」。以原創的、顛覆傳統的方式來舉辦港科廣歷史上第一次「開學第一課」。整個過程中,大家都心無旁騖、擰成一股繩,每一位小夥伴都超級給力。很難用言語去淋漓盡致地表達那段時間的心境和感受,我覺得人一輩子有這麼一段經歷,真的是很滿足。

马近远(右二)和开学第一课的工作人员

Q:女性經常被問到「是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的,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李桂梅我覺得沒有絕對的平衡,處理關係時候盡量避免「不平衡」。和家庭成員有充分的溝通,每個人有不同的角色。維持家庭的平衡的同時,我也有空間去開展工作。在家庭里,我認為「孩子的媽媽」和「父親的女兒」的角色,我是扮演的很好的。但是妻子的角色,我做的比較普通。在孩子的培養和教育上,我先生付出的遠比我多,如果家庭遇到什麼壓力都是由他承擔的,我是躲在後面的。但我也把他培養成了一個優秀的男人(笑)。

黃宇:講到這點我是比較慚愧的,現在好像還不能給大家做一個「平衡」的榜樣。在大家眼中,港科大(廣州)也是在開創一份新事業的創業團隊。千頭萬緒的工作必須要有人承擔,不僅僅是我,相信對於很多同事來說都很難完全做到平衡。不過幸運的是,我得到了家人許多的理解和支持,他們為我付出很多,我非常感激他們。希望學校事業進入穩定期之後,我能盡量平衡好家庭和工作。

徐谷:我好像沒有刻意去尋求特別的家庭與工作平衡。我自己是屬於比較有事業心的女性,我的感受是「行勝於言」,因為在我不斷學習和努力工作的過程中,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和家庭。我女兒很自強也很獨立,她在斯坦福大學畢業,我們一家三口都是各具專業的博士,一家人生活和諧默契,彼此之間相互支持。

馬近遠:這可能是採訪女性的一個「標準問題」。我覺得,其實女性也不用那麼在意這種所謂的「刻板印象」,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定位自己。無論是學科、性別、年齡,如果我們自己也被「刻板印象」牽着鼻子走,就可能就會找不準自己的定位。

就我個人而言,現在的狀態不是特別需要平衡家庭和工作。在家庭上,我的先生一直給我極大的支持,在孩子的教育上他的投入和付出比我多得多,內心非常感激,而且,孩子已經上初中開始住宿了(南沙的中學給力的),我們相對來說會少操心一些。

Q:對於剛剛加入港科大(廣州)的女性有什麼建議?

李桂梅:工作是一個樂趣,生活是享受。希望加入我們的姐妹們,在享受工作的樂趣的時候,也要過好幸福的生活。

黃宇:港科大(廣州)是一個讓女性教師能夠同時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這是我們共同的期待和共同的守護,歡迎更多優秀女性加盟,讓我們在這裡相遇並共同努力,與學校相互成就。任時光流逝,我們眼裡寫滿了故事,臉上卻無風霜。

徐谷:不管是對男性還是女性都是一樣,港科大(廣州)有很大的空間和很多機會去挖掘自身的潛力,如果你充滿熱情,積極投入港科大(廣州)的發展之中並堅持下去,你就會感覺生活充實而忙碌,同時也獲得自身能力或技能的提升以及職業上的滿足感。

馬近遠:在港科大(廣州),無論男女,只要找准一個支點,每一個人都可以撬動地球,請相信自己,因為你已經選擇加入一個如此豐盛且鮮活的「創業」團隊,和一所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創新型大學。

發佈日期
2023年03月08日
分類
科廣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