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廣老師的教育之道:踐行融合,鼓勵探索

三尺講台,光陰流轉

有這樣一群人

用筆墨寫就春秋,贈滿院以芳華

他們,傳道、授業、解惑

以平凡卻偉大之姿

放飛每個青春的夢想

今天,我們一起將目光聚焦到

這群港科廣老師身上

他們中,有濡染歲月墨香的資深學者

有朝氣蓬勃的新銳青年

有跨越大洋歸來的國際化人才

有從清水灣而來的專家教授

還有深耕產業、回歸學府的實戰派

他們以豐富經歷和多元化背景

為我校師資隊伍注入高水平、國際化的底色

緊密連接着產業界的脈絡

匯聚成為滋養學子的無盡智慧之源

他們對我校融合學科

和探究式學習方法有何洞見?

又以怎樣的教育之道,春風化雨?

引導學生獨立探究

功能樞紐先進材料學域助理教授吳肖肖的研究基於人工微結構的超構材料,通過超構材料結合物理機理實現波功能器件,實現對電磁波與太赫茲波的非平凡調控。在港科大(廣州),他主要開設了波功能超構材料及其有關物理場數值仿真的相關課程,可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書本上抽象的物理公式,形成具體的物理圖像,並靈活應用。

「我偏向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與研究,並且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查漏補缺,從而完善整個知識體系,最終由淺入深地探索學科知識。」談及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理念,吳肖肖表示正是來自於他本人博士期間在香港科技大學的求學與研究經歷,這一經歷一直影響他至今。

如何才能培養具有較強科研視野的學生?吳肖肖認為,一名高校學生,尤其是研究生,最應該具備的是獨立探究的思考能力。正如著名物理學家費曼所言,「必須留出質疑的空間,否則就沒有進步和學習的空間」。在培養學生的時候,吳肖肖會主動留出一些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索的空間,對於學生未來的研究有着巨大益處。當前,吳肖肖正試圖引入基於項目進行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將物理知識融入實際項目中,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物理知識。

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作為功能樞紐可持續能源與環境學域助理教授,肖殿勛主要關注新能源系統中的電能變換問題,包括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的電力推進與驅動方式以及電池管理系統等。

他看重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跟老師的交流、對知識的及時理解程度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課堂中,肖殿勛通常會放緩課堂的節奏,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討論時間,提升學生們課堂參與程度。肖殿勛表示,「我希望通過教育讓學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識,而不是單純在課堂上講授大量內容。」

肖殿勛認為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有所得,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我不希望學生陷入導師已有的科研思維。」對於導師而言,學生具備新穎的科學觀念,也有助於科研方向的發展和學術能力的進步。「給予學生更多的學術自由度可能可以幫助他們儘快地培養自己的獨立科研能力。」肖殿勛表示。

肖殿勛希望同學們能儘早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並與指導老師一同制定階段性的可度量計劃,以儘可能多地充實和提升自己。

因材施教喚醒內心深處的興趣

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助理教授范明明的研究方向包括智能人機交互、無障礙與適老化設計以及人智協同。在他的課堂上,你經常能看到學生們豐富的創意和為解決民生問題而設計技術原型的動力。

「我的實踐經驗讓我非常認同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談及自己的教育理念,范明明表示,由於不同學生的教育背景、知識積累、學習能力、性格和志向確有不同,對新知識的接受與思維能力的提升速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幫助每位同學儘可能達到他們自己的最佳狀態時,范明明會根據學生體現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以更為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真實的興趣。

科研、教學兩不誤。在科研上,范明明堅持「以人為中心」的哲學理念,這體現在教學上,便是「以學生為中心」。他習慣用最新發表的、最有趣的科研案例來講述枯燥的原理和方法,再加上適當的引導,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他鼓勵學生要有不畏懼學習新領域知識的心態、不斷學習與吸納新知識新思想的習慣、和與自己背景不同的人的溝通協調能力。

在范明明的課題組,學生具有多元化背景,雖然來自不同專業,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即對用科技與設計的方法解決真實的人所面臨的挑戰。范明明淺談了他對融合學科的理解,「就像是沾了墨汁的毛筆放進了水裡,那墨汁的印跡就會慢慢的與水融合到一起,沒有邊界,渾然一體。」

態度比能力更重要

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助理教授葉紀文是致力於視覺傳達與表現和交互式敘事的專家,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將視覺風格和電影敘事藝術融入各類媒體項目和研究,如AIGC、數據敘事、數字人類和陪伴機器人等。

在教育方面,葉紀文擅長運用各類講座和論壇,深入挖掘理論要點和話題,並與學生保持直接溝通。他樂於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和才能,在頭腦風暴中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將想法轉化為項目,從而促進知識和技能的雙重提升。

作為一名教師,葉紀文認為態度比能力更重要,有正確和開放的學習態度,加上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力就會得到發展。好的老師要樂於向教師和同學學習。在交叉學科融合發展的港科大(廣州),尋找具備不同技能和學術背景的合作夥伴,共同攻克難題,是一件有意義且可實現的事情。

學做人、學做事

系統樞紐智能製造學域助理教授陳模軍專註於微納米3D打印技術、光電子器件、微納米機器人以及可穿戴器件研究。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陳模軍一直在採用因材施教、鼓勵激髮式學習等模式,他提到對自己唯一的要求就是用心,用心就能教好。在求學階段,他總是期待能遇到一位好老師,現在看到自己的學生時就想起了當時期望的自己,一定不能辜負他們。學生們都是有心人,用心他們一定會感受到。

在陳模軍看來,教育要關注做人、做事兩個方面。在基本知識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能做到的。然而,對於培養正直、善良等品行,則是教師和學生應共同學習的過程。他期望同學們能稍微慢下來,生活不止學習,還可以稍微看些「閑書」。

在教學中,陳模軍有時會嘗試「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把講台交給學生。陳模軍提到:「印象深刻的是在講授AFM和光學成像部分時,學生們講的知識深度和寬度遠遠超出我的想像,永遠不要低估我們的學生們」。他期望同學們畢業後,能記得在港科大(廣州)是幸福的,期望他們會懷念這裡。

論文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社會樞紐金融科技學域教授郭宇權是港科大的「老前輩」。有着33年教齡的他,於2023年7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他主攻定量金融研究,尤其是衍生品定價理論、金融風險管理和投資組合理論。其著作《Mathematical Models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被認為是衍生品定價理論中的三本經典著作之一。

如何做好本科教育?郭宇權將清水灣倡議的「體驗式學習」基因帶到南沙。這種理念的基礎是,學生積极參与學習體驗,並反思他們所取得的成績,以及這種體驗對自身的影響。與直接教學相比,體驗式教學強調讓學生參與與現實世界相關的體驗,更具互動性,是一種結構化程度較低的教學方法。

在郭宇權的教學生涯中,他嘗試過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讓學生製作pro and con grid,從多個視角看問題,在相互辯論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並反思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不同之處。郭宇權還會鼓勵學生自己製作考試試題,加深學生對某個主題的批判性思考。當學生在學習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且感受到所學知識與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時,他們就更有可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對於博士生的培養,郭宇權認為研究品味和創造性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尤為重要。「比起數量,我更鼓勵學生完成高質量的論文。」為了轉變部分學生想靠「數量取勝」的思維,郭宇權常舉這樣一個例子:唐朝崔顥憑藉《黃鶴樓》一首詩而成為名揚天下的詩人;而乾隆皇帝一生創作了42613首詩歌,卻沒人會認為他是一位詩人。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推行融合學科教育和研究,而郭宇權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身為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他以應用數學中跨聲速流的研究為博士研究課題。後來,他又研究了金融衍生品定價理論。在這一過程中,郭宇權深切感受到跨學科的力量。他用一個類比向我們解釋道,「正如流體力學中的對流擴散方程與期權定價理論中的期權定價模型方程相同;流體力學中的對流被視為股票價格的預期回報率,而粘性被視為波動率,解決兩個領域中的偏微分方程的方法是相同的。」

先育人,再育人才

王林曉目前教授跨學科設計思維等課程,研究方向包含教育創新以及企業創新,技術與社會關係等。

當今及未來,社會和個體都會處於不斷的變化與成長的狀態。作為老師,王林曉希望課堂所承載的,除了知識的傳授,也有支撐學生穿透課堂、走向世界的方法論、思維方式之傳承。王林曉注重營造多元教育環境,鼓勵學生習得、實踐所學,在解決問題中鍛煉可持續的終身學習能力。

「教育的目標可以很多元」,王林曉向我們分享了其中之一——學會學習。學生獲得新知識後,應時常練習鞏固,或在生活、學習、研究場景中繼續實踐,實現完整的學習循環。她表示,知識爆炸且容易獲取的今天,獲得新知識不難,難的是如何能沉下心來,用心理解,摸索規律,從而學以致用。

先育人,再育人才。培養學生面對複雜環境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王林曉建議學生具備一定的同理心,以審辯思維同時結合專業知識,在分析和協作中,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這將使同學們在未來面對各種挑戰時更加自信和有競爭力,並為解決社會和全球挑戰做出積極的貢獻。」她也談到自己對同學們的期待,「希望同學們對自己的終身成長負責,不負好時光;同時也可以心懷他人,以善意貢獻自己的專長。」

願風雨中見你勇毅前行

教育科學學院本科數理教育學部講師張栩寧對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圖論和室內定位有很深的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她更傾向問題引導式教學——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得出結論。在多年的求學和教學過程中,她發現如果老師單向向學生灌輸知識,則很難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因而也不清楚學生的理解程度。

在教學過程中,張栩寧會採用「問題拆解」的方法——把一個大知識點切割成幾個小知識點,再針對每個小知識點設計問題。通過逐步問問題的方式,張栩寧會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從而理解大知識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思考,並和老師以及同學交流觀點,形成良性互動,加深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和思維能力的鍛煉。張栩寧還會針對一些問題設計小組討論或小組作業,培養學生善於傾聽、表達並整合理念以更有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兩期紅鳥挑戰營線上營中,港科大(廣州)的學生們積極回復問題、分享觀點,總結課堂問題之間的邏輯聯繫和期望的教學目標。同學們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和深刻的洞察力,給張栩寧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人們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信息和數據。張栩寧注重培養學生的審辨思維能力。在海量信息中識別相關信息後,具有分析和評估能力的人可以有效地解構、歸類和評估信息,從而做出合理的決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很多挫折。」張栩寧表示,經歷挫折後,有勇氣站起來並堅韌地繼續努力也格外重要。她希望同學們能以審辨思維做出合理的決定;同時,也有面對風雨的勇氣和持續不斷進步的韌性。

山水有盡時,師恩日月長

漫漫求學路上,驀然回首

正是老師不經意間的一個舉動

成為照亮學子前路的燈塔

在港科廣學子眼中

他們的TEACHER是什麼樣子呢?

值得信賴的 Trusted

張康老師是我滴神!在我絕望而痛苦地996上班時,是張老師奇蹟般地向我遞出了繼續讀書的橄欖枝,讓我從此走上了學術道路。雖然現在在這裡依舊忙着幹活,但搞有趣的研究並不覺得累,更何況還有張老師這樣好的導師帶着!我記得當時收到老師電話口頭offer時我還猶豫,真的有這樣好的老師、這樣好的條件么?不過和張老師的溝通聊天又讓我打心眼兒里覺得老師確實是這樣好的人、確實是值得信任的好導師,於是最後決定相信自己的直覺,接下大冒險。現在已經一年多過去了,前兩天之前在網上求建議的帖子忽然被人翻出來問我現在如何。我說太好了,真的慶幸自己當時接受了offer,非常感謝老師,我正大踏步地走向未來。

——學生 匿名

認真負責的 Earnest

吳肖肖老師非常關心學生的狀態,每次我遇到瓶頸,他總能敏銳地察覺到我狀態不對。這時他絕不講雞湯和大道理,而是直接拿出我手上的項目,和我一起多次分析計算,引導我從實踐中解決問題、明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另外,吳老師還提議我們學域組織舉辦了學術海報展,這次海報展活動很受學生歡迎,我和同學們都覺得獲益良多。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們團隊經過無數次的嘗試,終於在一個深夜裡得到了一個比較滿意的仿真結果。當時我非常激動,馬上向老師彙報,吳老師笑着告訴我:「不要把科研想得太高不可攀,其實很多還是跳一跳就可以夠得到的。」 這句給予了我莫大鼓勵,在之後的科研生活中,時時激勵着我。

——學生 葉養松

為人專註的 Attentive

曾偉老師有時會抽空在辦公室面對面和學生一起修改論文,特別是摘要和題目,反覆斟酌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的用詞,最高記錄一改就是3到4個小時,有同學說改完大腦都冒煙了!

——學生 葉依林

體貼關懷的 Caring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剛入學的時候,王澤宇老師還只有我一位PhD學生。迎新的那一天我在信息樞紐的展板前遇到了澤宇老師,和他留下了一張難忘的合影。當時正在試一個最新的圖片動漫化的模型,順手把我們的合照放了進去,沒想到結果出人意料的具有藝術感。於是最後把這張手繪風格的照片做成相框送給了老師。相框一直被老師收藏在辦公室的書櫃里。

——學生 王炳元

幽默風趣的 Humorous

在和陳模軍老師相處的一年時光中,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老師帶着我們組裝實驗設備的場景。我記得當時是在霍英東研究院為我們提供的臨時實驗室,陳老師非常仔細的為我們演示了一遍設備的組裝過程,特別是在用手動控制器演示調試設備的時候和我們開玩笑說到:「這像不像在用手柄打遊戲?你們到時候可以自己DIY自己實驗設備,讓實驗過程變得更加輕鬆有趣。」陳老師鼓勵我們認真生活,熱愛生活,「work hard and play hard」是陳老師在過去一年內不停地給我們傳遞的理念。在過去的一年中,陳老師不僅教會了我非常多的實驗技巧,也教會了我很多道理,讓我在接下來攻讀博士學位的過程中多了些堅定,少了些迷茫。

——學生 卞奕傑

有同理心的 Empathetic

有一次,我在一次複雜的電機實驗中遇到了困難,一直無法得到預期的結果,這讓我非常沮喪。肖殿勛老師先給予了我鼓勵,讓我明白這是科研過程中常見的難題,其他人也可能遇到過類似的境況。隨後,他開始詢問我關於實驗設計、方法和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問題,以更好地理解我的研究問題。此外,他還與我分享了他在類似實驗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以及他是如何克服這些困境的經歷。這一切讓我感到振奮,堅信自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為重要的是,我的導師在整個過程中持續保持耐心和支持。他讓我明白了科研中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而且有很多方法可以克服它們。從那次經歷中,我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這也成為我在科研路上的寶貴財富。

——學生 陳子峰

可靠能幹的 Reliable

我印象最深的經歷當屬和范明明老師一同赴德國參加學術會議,作為第一次參加學術會議的萌新,我既興奮又緊張,不知道怎麼和其他學者社交,又怕自己搞砸presentation。范老師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幫我修改presentation的PPT和講稿,在他的鼓勵和支持下,我不僅順利完成了presentation,還認識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學者。在會議期間,我還親眼目睹了導師在學術交流中的風采,無論是在正式的問答環節,還是在茶歇時的閑談中,導師身邊總是絡繹不絕,一直在與各路學者交流探討。我的整個學術會議旅程在導師的幫助下獲益良多。在教師節來臨之際,祝願老師在新一學年身體健康,科研更上一層樓,帶領APEX組越來越好!

——學生 馮俐

老師們懷揣愛國情懷躬身教壇

他們勇於創新的教育之道

傳承給學生們無盡的智慧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

港科大(廣州)面向世界

秉持着教育強國、科技強國、

人才強國的崇高使命

激勵學子勇攀知識高峰

歲月沉澱,深耕無言

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

為學子的成長傾注關愛與智慧

為強國建設綻放青春光彩

讓我們向他們表示由衷感謝!

發佈日期
2023年09月09日
分類
科廣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