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学讲坛】梁振英 | 科学的语言和语言的艺术
11月9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第六期“笃学讲坛”开讲。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民心港人子弟学校理事会主席梁振英先生作为本期主讲嘉宾,以“科学的语言和语言的艺术”为主题,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屈哨兵教授,副校长(教学)吴景深教授,校长特别助理、校长办公室主任李斌博士,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熊辉教授、协理副校长(教学)杨旸教授,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平伦,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总校长潘淑娴博士出席讲座。协理副校长(研究)、思政及国情教育中心主任伍楷舜教授主持讲座。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伍守荣、区政协副主席邓思卉陪同参加。
讲座吸引了近600名港科大(广州)师生和近50名民心学校学生现场参加,还有三千多名两校师生通过直播线上观看。


讲座伊始,梁振英先生以自己每年在香港参加的专门为单身老年人组织的晚宴为例,指出发言之前,必须首先了解你的受众。他提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区中,我们在其中扮演着高度专业化的角色。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工程师与非科学家人士共同协作,为人类创造出伟大的文明成果。

他称赞港科大(广州)跨学科研究的安排是非常出色的,指出在我们高度复杂的生活中,尤其是在跨学科工作的安排中,科学家以及非科学家之间的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他强调了语言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指出如果没有语言作为有效的交流手段,就不会有今天的人类文明。

梁振英先生谈到,人类并非地球上唯一能通过语言交流的物种,像蚂蚁、蜜蜂、鲸鱼和海豚等同样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但相较之下,人类投入更多的时间说话和倾听,因为人类拥有的知识技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然而,他认为,相对于满足交流的需求而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任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局限性的人,往往比其他人具有更强的能力,这就是语言的重要性。

紧接着,梁振英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阐释了不同领域的科学语言,他谈到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行话,通常包含一些让外行人难以理解的术语,而这也成为科学家与非科学家之间交流所面临的挑战。

他提到,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虽然专业能力出众,但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演说家。他进而指出,语言能力的获得,是不断训练、学习和实践的结果。由于我们可能缺乏必要的语言技能,导致语言表达不准确,无法准确传达所需信息。

梁振英先生以茅台酒和中国茶叶为例,指出我们国家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需要开发出一套符合时代需求的商业语言系统,助力我们攀上高峰最后一公里。
在讲座中,梁振英先生以生动有趣的案例进一步阐述了语言的艺术,并传授了实用的语言使用技巧。他鼓励年轻学生们投资自己的语言能力,因为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具有巨大的优势。他建议同学们要不断地练习自己的语言技能,否则可能会失去它。

他勉励同学们学而后知不足,要坚持读、看、说,翻字典。在写作中,需要明确知道我们看到了什么,并且需要知道在哪里停止。梁振英先生的精彩分享赢得师生们热烈的掌声。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积极提问。





问:梁先生,我有一个问题,您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神秘的语言和虚伪的语言是合适的吗?
答:在这个艺术领域,语言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合,也取决于你的意图,你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问:你能给我们一些关于如何进入一个新领域的建议吗?
答:你需要尽可能多地吸收,同时保持批判性。当你接触任何新事物时,你需要有一种好奇的心态,问问题,阅读书籍,阅读材料,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问:您在大学学习的科学和工程是如何给您后来的生活带来成功经历的?
答: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的方式,更是一个丰富人生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语言作为沟通工具的缺陷,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就要去弥补这个缺陷,使得我们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提升,提高竞争能力。
在讲座的最后环节,港科大(广州)党委书记屈哨兵教授表示,梁振英先生的演讲生动诠释了真善美的精神。科学的语言,那是求真;语言的艺术,那是求美;如何使生活中的语言变得更科学,那就是求善。

屈哨兵教授向梁振英先生赠送了学校特别准备的礼物——搭配了港科大(广州)和民心学校日与夜美景的3D打印相框。他表示,这份礼物也是真善美的体现。礼物是学生们手工做出来的,这是真;混合3D打印,展示学校的白天和夜晚景色的礼物,这是美;同学们希望用创造来改造我们的世界,向梁先生致敬,这是善。同时,屈哨兵教授还送上了由他所在团队港科广合作高校共同研制、最新出版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书籍。
在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讲座结束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领导与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学生合影留念。

笃学讲坛
“笃学讲坛”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思政及国情教育中心主办,以“科技思政”为特色,秉承“以讲促学”的宗旨,推出国情教育系列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国情与社情,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爱党情怀,增进社会主义觉悟,更好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