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人」到「e人」,他在創業路上遇見科研
「港科廣er說」
2022級紅鳥碩士生劉羽城
醉心創業的路上
他被港科大(廣州)的教學模式吸引
回歸校園後的他
向下紮根,向上生長
在團隊項目中
不斷延展自己的邊界
從一名「i人」逐漸變成「e人」
紅鳥班教會了他什麼
本期「港科廣er說」為大家介紹
2022級紅鳥碩士生劉羽城

Q1:羽城你好!請先做下自我介紹,並談談為什麼選擇來香港科大(廣州)繼續深造。
我是紅鳥碩士班研二學生劉羽城,所在項目團隊主攻居家養老、數字設備適老化和智能醫療等,本科畢業於馬里蘭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輔修數理統計。回國後,我和很多人一樣,經歷了一段迷茫時刻。那時,我在自學的基礎上,嘗試進行了一些自由軟件的研發製作。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堅定了做自由軟件的信念,並遇到自己後來的創業夥伴,展開了一年半的創業生涯。

這期間,一次很偶然的機會,朋友向我介紹了港科大(廣州)的紅鳥碩士項目,項目踐行以「探索為導向的融合學科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促進知識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同時培養學生的軟實力和可轉移技能,這種培養模式在全球範圍內都比較少見。而軟實力和可轉移技能對於我未來的創業有有極大助力。紅鳥碩士項目要求我們不僅要熟練掌握自己領域的知識技能,還要了解其他領域的基礎內容——跨出舒適圈,學會和不同學科專業的同學合作。新穎的教學模式符合我自身對未來的需求,所以在在收到一眾錄取通知後,我選擇來港科大(廣州)。
Q2:來港科大(廣州)一年有餘,有什麼收穫?和大家分享下你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吧。
來到港科大(廣州)後,我從一名「i人」逐漸變成了「e人」。在這裡,我發現僅僅學會本專業的內容完全不夠,還需要和不同專業的同學深入溝通、碰撞思維、學習與項目相關的其他專業知識,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完成團隊項目。

在港科大(廣州)訪客資訊中心,有一個虛擬現實空間,當中擺放的就是闞林戈教授(社會樞紐,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帶領我們用「絡元宇宙」的概念,以港科大(廣州)校園實景為3D模型構建的虛擬校園騎行項目,只要坐上屏幕前的健身單車,就能獲得在校園中漫遊的元宇宙體驗。未來到香港測試時,它將是一個減緩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導致記憶喪失的輔助治療工具。

去年下半年,我開始接觸到「虛擬校園騎行」這一項目。我深知身邊的所有人,包括我們自己,總有一天都會變成老年人,因此幫助老年人也是幫助未來的自己。通過引導患者虛擬遊覽熟悉的社區和進行體育鍛煉,我和項目組成員試圖幫助老人將過去的記憶連接起來,緩解患者阿爾茲海默症的病情發展。此前,我一直認為這類涉及生理變化的疾病需要通過藥物或手術解決。闞林戈教授提出的「記憶即良藥」概念,為我敞開新世界的大門。

前段時間,我在闞林戈教授(社會樞紐,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范明明教授(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和邢清清博士(語言教育學部)的指導下發表了論文《絡元宇宙騎行:構想保健鍛煉與沉浸式學習的結合》。論文圍繞滿足老人在半沉浸式虛擬現實環境中騎行,恢復記憶、延緩老年病發生的特異性需求,進行單車原型開發,並通過採用半沉浸式顯示方案避免產生眩暈現象,改善設備的可用性和舒適性。
Q3:2022級紅鳥碩士生需要在研一下學期選定導師,可以介紹下你是如何選定的么?
創業期間,我有幸拜讀了我的導師範明明教授的博士畢業論文,論文探索了人如何和人工智能合作,重點聚焦人機交互研究。碰巧,我當時的創業項目希望利用企業持有的設計數據訓練人工智能,高效生成瓷磚紋理的設計,這樣在大規模量產後,每塊瓷磚上的紋理都可以是獨一無二的。然而,單靠人工智能學習、自動生成的結果往往不理想。這時,就需要人為介入與機器互動以作調整。
當時,范老師的論文給了我很大啟發,在進入紅鳥碩士班後,我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和他就這方面內容進行溝通,也因此最終選定了范明明教授作為我的導師。
Q4:你在美國完成的本科學業,現在回國來到港科大(廣州)繼續深造,可以談談兩段學習經歷是否有所不同?
不同點蠻多的。本科期間,學校更多強調個人的階段性考試成績,學生的課堂參與在一定程度上並不重要。然而,港科大(廣州)強調項目制學習,主要考察知識點在項目中的應用和遷移,此時項目產出效果和平時成績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想在期末項目中拿到一個好分數,日常一點一滴的積累和努力必不可少,這一過程使我自身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另外,港科大(廣州)是國內率先在校內全面啟用GPT服務的大學。目前,GPT是一個很好的夥伴,但它無法成為大多數人的老師或者助手。它會提供創作靈感、模板、學習方法和資源指引的幫助,但不會是一個可靠的答案。最終的答案,需要人的行為來確定。
Q5:在學校參加了哪些校園活動?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規劃么?
我沒有給自己設限。來到港科大(廣州)後,擔任過學校的紅鳥挑戰營的助教,還參加了記者團和校園劇組。在擔任紅鳥挑戰營助教期間,我更深入地掌握了紅鳥碩士班的教學方法。在一個項目制的挑戰營中,助教需要從項目構思到概念展示製作全程引導學生,與老師和學生們互相之間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這和以學生身份聽課的感受大有不同,我看到紅鳥碩士班的縮影,也更理解紅鳥碩士班的教學理念。

我的業餘愛好也蠻多的,比如潛水、攝影、調香等等。廣泛地涉獵各個領域後,再去學習從未接觸過的內容時,我會更有「闖勁兒」,也不會有過多心理壓力。

另外,創業經歷讓我逐漸掌握了一套「平衡之術」——以具有前瞻性的工程規劃能力應對科研學習中的意外和突發事件,確保自己的工作量和完成時間匹配,大部分時候,達到「遊刃有餘」的狀態。未來,我還會繼續追逐自己的創業夢想,完成人生自我實現的一環。
Q6:研究生生涯已經過半,可以和新同學分享下你的學習心得么?
有一種說法,叫「無欲則剛」。我希望新同學在學習工作的安排中,能更多注重過程,緩解科研心理壓力:
一是要學會調整心態和老師多溝通,合理規劃工作量;
二是要學會抓主要矛盾,不管是在科研,還是在學習生活中的輪換,都要緊扣主要因素,遇到問題及時調整;
三是不要過於完美主義,不論是工程意義和功能意義的完美,因為沒有系統是完美的。
同時,也希望新同學們不要給人生設限。多嘗試,多探索,一切都會最終順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