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余个项目构思“脑洞大开”!港科广这门课超火

如何有效改善校园建筑绿植灌溉?怎样在学校找到自己的“运动搭子”?想为校园的流浪猫送温暖?大到校园建设,小到一花一物……

推开“设计思维”的大门,港科大(广州)的研究生们看到了另一方天地

12月20日至27日,港科大(广州)“智慧校园”设计思维期末项目展(Design Thinking Final Exhibition)在学生活动中心火热进行,16组同学的项目作品进入舞台展示环节,70余组项目作品进行了路演,向全校师生展示他们一个学期以来的项目设计雏形,为本学期的《跨学科设计思维》课落下完美注脚。未来技术学院的任课老师周晋妮、王林晓、薛珂、李贝津妮,以及各部门负责老师出席本次期末项目展。

27日,未来技术学院举行优秀课程项目颁奖仪式暨设计思维课程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为路演得票最高的项目组颁奖,并邀请了本学期课程项目相关的各部门教职工,与设计思维课题组四位老师共同对本学期课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并针对后续课程规划展开讨论。

舞台展示环节上午场
舞台展示环节下午场

什么是“设计思维”?不少人会将其理解为用设计师的思维来设计,但实际上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港科大(广州)的跨学科设计思维课介绍了以人为本的方法和设计思维的心态。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团队合作,学生将发展融合学科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港科大(广州)所有研究生都必须从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的《跨学科设计思维》和《融合学科研究方法》核心课程中择一修读。

“与其说是学知识,不如说是学习思维模式。”红鸟硕士生陈艺纯向我们介绍了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如何分析用户的需求,制作同理心地图(empathy map);如何通过用户的痛点,探索设计观点(point of view);如何一步制定合适的方法,迭代设计原型(prototype)等。陈艺纯认为,不同学科的同学组队做项目,看待事物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思考,这也为一个问题提供了多元的解决方法。

设计思维初养成

首先学会“同理心”

设计思维要有同理心,用换位思考的形式找到问题关键所在。谈到如何找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定义问题的能力,周晋妮老师表示,“大家要在已制定的大主题下,自行探寻问题的切入点,先实地观察,再找到相关用户进行访谈。”为此,红鸟硕士生罗茜淇和组员还特意学习了访谈技巧和经验,以便更准确掌握有效信息,优化小组成果。红鸟硕士生刘洪磊也觉得小组项目能得到师生积极反馈,“多亏调研和采访环节开了个‘好头’”。

走出课堂,学以致用。为了规避设计死角,部分学生还要亲自上阵去“体验生活”。“比如,有的同学会去体验图书管理员的一天,只有站在用户角度,才能切实感知到一手信息,理解影响产品设计的关键因子有哪些。”周晋妮老师说道。

今年的《跨学科设计思维》课程,聚焦“智慧校园”这一大主题,近400名选择本门课程的研究生在资讯科技处、校园管理处、校园服务处、图书馆、红鸟学创空间教职工的协调帮助下,观察、记录、推演、验证……5-6人为单位,从不同视角出发,为“智慧校园”建设出谋划策。

“我开始理解学校各个部门的职能,也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大家提升校园生活质量。”一些同学表示,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自己只是作为使用者站在自身角度思考问题,并没有关注过学校各部门在校园建设和校园服务中遇到的困境,而这次课程体验,让他们学会遵循同理心发现问题和现象,思考方式产生转变。

作为本门课程的助教,红鸟硕士生蔡嘉雯通过反思过往在设计思维课程的研究过程,逐步掌握如何把发散的思维根据用户需求与反馈发展与聚焦。同时,她也提及,“这次课程由课程导师联系了学校各部门发现需求,可引导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更有效应用理论技巧。”

智慧星火闪烁

一键开启“智慧校园”的浪漫构想

社会需要化挑战为机遇的创新人才,“你将如何以新的姿态开启人生新阶段?”在今年设计思维的首堂课上,港科大(广州)副校长(教学)吴景深教授向同学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鼓励同学们探索自我兴趣方向,明确自身的长处和痛点,使用设计思维的方法给自己做“用户画像”。

同学们给出的答案是什么?时隔三个月,我们也能从大家的作品中初见端倪:

健身达人

港科广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健身文化建设。刘洪磊和小组成员在课上头脑风暴时,对“在港科广找运动搭子”一事产生强烈共鸣,而这一想法也从周边同学的反馈上得到了广泛验证。

如何在认识新同学和加强健康管理上做到“既要又要”?在薛珂老师的指导下,项目组依托“科大Go”现有的场馆预约做了些微小改动,最终产出了可交互的APP原型。作为设计者,刘洪磊的小组认为,“less is more,一些微小的改动足以为预约场馆的使用者们带来全新体验,也完全不会颠覆原有的逻辑而使用户不适。”

无独有偶,张志颖小组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组的项目“智解健身难题”(Sports Curriculum Problem Solved)。考虑到真人教练匮乏、网络视频可能存在死角、缺乏沉浸感的问题,小组共同创作了一个能够720°无死角观看的3D体积视频,视频可通过VR播放,也可通过AR和现实场景融为一体。

这堂课教会我切身实地地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要做出一份令潜在用户满意的产品而不是做出一份自己觉得好的产品。”张志颖和组员就是看到健身课很难抢到这一痛点,才想出AI教练的应对方案。“但是健身群体到底愿不愿意用AI教练来代替真人教练,我们一开始是没有考虑到的,这门课程让我们慢慢地体悟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动物守护者

漫步于港科大(广州)的校园,小松鼠如精灵般在浓浓绿意中跳跃,黑天鹅、绿头鸭在中央河道畅游,走着走着还能在建筑错落、草木茂密之处窥见几只慵懒的猫咪晒着太阳假寐,这里也是许多小动物的家园。我们的生活因为它们而更加丰富多彩。

李硕人一组正是注意到了其中一点——校园中的水上动物由多个重叠的物种组成,由于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动物之间会发生攻击性互动,这给校园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李硕人的小组构想了一个集成可持续能源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以及巡航系统的仿生智能船,并根据这一设想迭代了三代原型设计。

他表示,“组内预计还会进行一次设计迭代,增加滤网系统解决水面漂浮物和污染物的问题。”小组成员梁伊琪在展示环节分享了自己的体悟,“这一课程让我掌握体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够由表及里的形式去构思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法。”

“设计思维要做到以人为本——知道自己的用户是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指导老师王林晓有感于同学们新颖且极具同理心的视角,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再走一步,将目光投向了校园里不会发声的动物,怀着对自然与生命的热忱,学生们将自己观察和感知到的情绪附着在设计思维上。

随着校园环境不断优化,一些猫咪开始“入驻”港科广,师生该以何种姿态“拥抱”这些可爱的小生灵?

另一组同学在李贝津妮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流浪猫智能监管系统”。系统可对校园里的流浪猫进行定位追踪,健康状态监测,和进食监测。小程序端口方便所有人查询流浪猫相关的资讯,为爱猫人士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从而建立更好的人猫互动关系。校园管理处也能通过平台信息,实时了解猫咪情况,确保师生与动物的安全。

小组成员何帅涵谈到,“课堂上,大家都在发散思维去讨论,组员们分工合作,各展所长,感觉很棒。”同组的周乐茵讲述起目前项目遇到的难点,“因为流浪猫问题的复杂性,在人力配置、资金来源、专业组织合作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项目的落地可能还需要走过一段漫长的道路。”小组成员希望项目能依托学校爱心人士和科广喵喵叫社团,最终建设成集流浪猫管理、动物保护、人文关怀、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智能系统,打造成校园一道有爱的风景线。

绿植英雄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校园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陈星媛以“校园生态建筑——植物们的超级英雄”为主题,关注对校园建筑外部花台养护而进行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的安全和绿植存活率问题。

“我们观察到学校某些楼栋的外部花台浇水流程复杂且危险,而团队都是绿植爱好者,且对景观设计很感兴趣。”陈星媛解释了选择这一项目的原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周晋妮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设计出一套半自动化管理系统,能够在降低工作人员高空作业频率的同时,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校园管理处各位老师也为同学们的实地考察和项目推进提供了多种帮助和反馈。

“我本来以为这个课是i人地狱,然而,也正是这门课促使我与课程作业中合作的同学相识,大家来自金融、人工智能、农学、建筑、微电子等不同领域。”陈星媛回忆道,“我们不仅分享了课程知识,还交流了各自的研究兴趣和在港科广的经历。”

还有太阳能节能装置、智慧点餐系统、学术合作和时间管理APP、带有RF探测器和指示灯的智能分类和导航书车……一组组“智慧校园”实践的生动案例,让我们发现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能为校园生活增色添彩的空间,而港科广设计思维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课程规模扩大

融合学科设置再升级

“今年有8个班级,是课程规模最大的一年。”课程组长周晋妮老师告诉我们,4年来,《跨学科设计思维》不断进化,从最早的小班授课,到如今已开始采取大班讲座和40-50人小班教学结合的形式授课。课程期间,学校会邀请业界嘉宾分享设计思维应用、讲解如何面向用户需求设计产品等。

课程提供基于项目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将设计思维应用到日常实践中,无论是学术、就业还是创业。“我上学期是带博士生的设计思维课程,这学期博士生和硕士生混在一起上课。”李贝津妮老师表示,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正因如此,同学们不一定要在项目中产出可实际落地的产品,但需要通过项目设计完整表达自己想传递的概念。“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会找到各种合适展现自己想法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PPT,这给了非工程专业的学生很大发挥空间。”在周晋妮老师看来,快速建模、测试和迭代的精髓正在于此。

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能力”是王林晓老师极为关注的一点。港科大(广州)推行融合学科教育,她希望能够通过这门课程,帮助同学们培养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应不断变化和复杂的世界。微电子学域博士生欧阳奕康表示,“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同学们在未来的科研实践中发觉痛点,指导科研方向。”

本学期《跨学科设计思维》课共安排了四位老师,并于每周举行教学会议,使得整个课程更加细致,更好地整合各位老师的教学资源和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李贝津妮老师分享了她的教学感受,“总的来说,今年的课程形式和备课过程都更为丰富,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需求都是非常有益的。

红鸟硕士生郑浪对设计思维课程的几位老师表达了由衷地感谢,“我是薛珂老师班上的学生,他风趣幽默、由浅入深的课堂风格深深的吸引了我,课程也让我意识到做好一个优秀的项目并非易事,里面包含许多重要的环节。

谈及对《跨学科设计思维》课的下一步设想,李贝津妮老师希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进一步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注重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我想让学生明白,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美好。”

据了解,学校还将开设《跨学科设计思维2》,供有志将项目进一步完善、应用到实际中的研究生同学选修。学校也将继续聚焦“智慧校园”建设这一大主题,帮助学生将想法落地。“设计思维课带我们系统地学习了问题发现、用户定位、发散思考与收敛等各个阶段,我们目前对打造产品的流程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十分期待《跨学科设计思维2》会为我们带来全新认知。”周乐茵同学如是说道。

发布日期
2023年12月28日
分类
校园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