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艺术学府大咖云集港科广 畅谈艺术与科技融合新生态

1月23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Information Hub)、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Computational Media and Arts Thrust)和工业信息与智能研究所(Triple-i Institute)联合主办的2024计算媒体与艺术论坛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16位教授围绕论坛主题“融合空间: 人工智能、艺术与设计”,展开了十场主题演讲和一场圆桌论坛,为在场来自40多个高校和60多家企业机构的三百余名参会者带来了思想上的盛宴。参会者中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聚集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生态。



开幕致辞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署理主任张康教授首先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老师、同学和参会者表示欢迎,他回顾了本次论坛的筹备过程,论坛参会报名仅开放三天时间就收到了几百人次的报名,尽管天气寒冷,但大会现场气氛依然热情不减。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发表了开幕致辞。倪校长首先回顾了香港科技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十多年来的深入合作。他提到,两校合作始于十多年前,当时港科大(广州)仅仅是一个创校的愿景。他强调,自创校之初,大家就怀抱着一个梦想:将艺术引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促进不同领域间的交叉融合。倪校长特别提到,计算媒体与艺术(CMA)学域对于港科大(广州)交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融合不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探索和创新的广阔空间。在致辞的最后,倪校长热烈欢迎了所有与会嘉宾,特别是对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充满期待,并表达了对所有参与者的深切祝愿,希望大家能够在论坛中有所收获,共同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教授作为嘉宾代表致辞,代表中国美术学院以及所有与会的中国艺术界同仁,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达了热烈的祝贺。他首先对香港科技大学的迅速发展表示赞叹,称赞港科大自创校以来,尽管时间不长,却已成为一个具有奇迹般发展速度的国际顶尖学府。高教授在致辞中特别感谢了宋建明教授,并强调了中国美术学院与香港科技大学长期的合作关系。他指出,两校之间的深厚友谊得益于共同开展了设计思维联合课程,在课程中两校师生协同合作,两校的合作不仅是学术上的共同进步,更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共同创造了众多成果。高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国美术学院在人文和科技领域的双向汇通,以及艺术在这一交汇点上的重要作用。
活动全程文字回顾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中国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重磅嘉宾圆桌畅谈
融合空间: 人工智能、艺术与设计
十场主题演讲
一场圆桌论坛


主题演讲
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两个AI之间的辩证
高世名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在这场引人入胜的主题演讲中,高世名教授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艺术智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高教授首先指出,艺术赋予我们的最珍贵之物是超越性的视角和想象力。他引用了科幻大师刘慈欣和詹姆逊的观点,指出科幻的想象力和对未来的考古工作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一种表现。高教授通过引用比尔·盖茨的话强调,我们仍然处于数字革命的起步阶段,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将会重新定义“我”这个概念。
接着,他引用康德的观点,强调人类是自身最终目的的重要对象。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人类的自我认知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高教授提出,未来人类面临的根本困境可能是身心的分离,这是技术与人类结合的潜在副作用。
在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时,高教授指出,AI的发展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也是对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尽管AI具有几乎无限的算力,但它无法完全代替人类的艺术创作。艺术的本质在于它能够激发人类共鸣和创造力。
高教授进一步探讨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引用尼采的观点,强调我们应该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科学,用生命的眼光看待艺术。他认为,科学与艺术在探索的过程中虽然分道扬镳,但最终在更高的层面上相遇。
最后,高教授展望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他认为AI可以作为艺术家的工具,但不会取代艺术家。他强调,21世纪将是艺术与科技共同进化的时代,艺术家和科学家应共同探索人类超越性的新境界。
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创新思考
徐迎庆教授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

徐迎庆教授的演讲聚焦于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创新,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和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对传统创造方式的影响。
徐教授首先概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技术驱动下内容生产的代际变革。他提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兴起,这一技术正在重塑艺术创作和设计领域。他举例说明了AIGC的应用,如小冰(人工智能机器人)创作的诗歌和国画作品、贝纳利画像,以及在2022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艺术博览会获奖作品《太空歌剧院》中的应用和《第十交响曲》的完成。
徐教授深入探讨了人类智能对人工智能的复杂心理,特别是在艺术领域中。他提出了关键问题:什么是艺术作品?什么是数字艺术作品?并讨论了这些问题在当前技术背景下的含义。
徐教授接着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特别是计算机作为主导创作者,人类则扮演辅助者的新兴趋势。他强调了图像重绘和变体(从不同角度生成)在加深对对象理解方面的作用,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来制作艺术品,甚至在化妆和通信中的应用,例如与历史艺术家(如达芬奇)进行“对话”。
最后,徐教授讨论了这些发展对设计师的影响和启示,强调设计师需要重新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中的角色和方法。他的演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创意、技术与人类参与度之间关系的深刻问题,为未来设计创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角。
色彩与设计
宋建明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

宋建明教授的演讲深入探讨了色彩在设计中的核心作用和意义,以及它在东方智慧中的地位。
宋教授首先探讨了色彩的定义,将其描述为人类视觉系统对外界光波的翻译,产生心理颜色。这种解释强调了色彩不仅仅是物理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心理体验。接着,他探讨了色彩设计的更深层次意义,提出审美并非仅为了生存而存在,而是为了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他强调了色彩设计中感性和超越感性(如梦境)的元素,指出设计应触及人的灵魂。
宋教授探讨了色彩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如意图和应用,强调设计不仅是视觉的呈现,也是情感和思想的传达。他深入讲述了东方哲学中色彩设计的方法论,如自然物态的理解、格物致知和创作内心的算法。他通过讨论“色与彩”的概念,揭示了多种颜色状态在东方设计中的意义。
最后,宋教授通过杭州亚运会的形象设计来实际演示这些概念的应用。他讲述了如何通过色彩设计捕捉并表达亚洲风采、中国气派和杭州韵味,以及这个设计是如何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和唐诗的。
超体V1.0:轮上的设计观想
王昀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

王昀教授在他的演讲中,以“超体V1.0:轮上的设计观想”为主题,探讨了当代汽车设计的新趋势和理论。
王教授首先感谢了之前演讲者的精彩讲座,并提及了几种3D设计软件(如3D Max, 3D S4, 3D S2等)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他讨论了设计领域的历史转折点,特别是在上海车展中体现的设计方向的变化。他提到了AIGC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将其视为两个重要时代的分界线。
王教授强调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目前占全球市场的80%。他将当前的设计创新与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相比较,指出当前是中国设计界的重要时刻,思想和观念在设计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王教授深入讨论了中国设计的哲学观点,特别是道器观与西方知识理性的比较,以及它们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他探讨了汽车设计理论体系到知识体系的转变,以及这在中国汽车设计中的表现。
王教授强调,在AI时代,高科技的应用需要与高情感和高感知结合起来,真实的触摸和人机交互变得更加重要。最后,他展望了汽车设计的未来,特别是在视觉表达和感知方面的发展潜力。
引领数字化转型:艺术、科技与教育的交汇点
宗福季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讲座教授

宗福季教授在其演讲中探讨了艺术、科技与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交汇点,并提出了如何重新定义这些领域之间的边界。
宗教授提到,中国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工业4.0时代,即数字化转型时代,中国有机会改变这一历史。他强调了在数字化时代,品质到品味的转变,以及创新在其中的重要性,包括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他提出,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应涵盖思维方式的改变,主张每个人都应具备设计师的思维模式。
宗教授提到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宋建明教授的工作,以及如何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他特别提到了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指出该院几乎每个专业都与设计相关,强调跨学科的重要性。
他介绍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教育模式,特别是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以及Triple-i研究所的相关理念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媒体艺术与人工智能:创作者的边界
费俊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费俊教授的演讲深入探讨了新媒体艺术与人工智能(AI)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AI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和边界。
费教授将人工智能比作一个多面镜子,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审视自身和周围的世界。AI作为反射镜,帮助我们看到自己,重新思考个体、人性和艺术的本质。作为透镜,它让我们审视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现实。最后,作为魔法镜,AI助我们穿越时空,洞悉远古和未来的可能性。
在艺术作品与AI的结合方面,费教授介绍了几个项目。其中,“水曰”是一个公墓中的公共艺术作品,通过AI识别情绪并用水涟漪作为回应。他还提到了“情绪几何系列”,一个以视觉方式将人类情绪可视化的项目,以及“Eat Art Mr情绪料理”,一个基于个体情绪制作特调饮品的项目,结合了VR技术提供多感官艺术体验。
费教授还探讨了AI在叙事中的角色。例如,“有趣的世界”装置项目中,AI被用来测试人类边界,通过语料喂养和人物设定创造戏剧化的数字人。他还提到了AI如何通过图像序列的链接产生类似电影或诗歌的叙事效果。
最后,费教授讨论了AI与人类艺术家的合作潜力。他提到了为《三联生活周刊》纪念版创作的艺术作品,使用了生成对抗网络(GAN)和文本输入。他还提到了“生命花园”项目,其中AI被用作协作者,帮助拓展概念和图像造型。
费教授的演讲深刻地探讨了AI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艺术、人性和创造力的理解。通过这些探索,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多元和互动的艺术未来,其中AI不仅是创作工具,更是与人类艺术家共同创作的伙伴。
理解大语言模型与艺术家在创意编程中的反思和协作
许彬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讲座教授

许彬教授深入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艺术领域应用的可能性,特别是在艺术家与程序员之间的协作过程中。
许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指出在当前的数字时代,大语言模型如何变革了艺术创作的方式。他提出了几个关键的研究问题,包括艺术家和程序员在创意编程中的合作模式,以及如何反思和分类这种新型的创作过程。
在研究方法方面,许教授描述了他的研究设计,包括参与者的选择、任务设计、系统建设、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方法。他强调了通过实验和定性分析来理解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动态。
许教授分享了一些定性发现,特别是关于创作过程、效率和调试的用户体验。他提到了大语言模型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创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演讲的讨论部分,许教授深入探讨了艺术家和程序员在创意编程中的协作机制,他分析了这种跨学科合作的优势和潜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来克服这些问题。
最后,许教授总结了他的研究发现,强调了大语言模型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家与程序员合作的未来潜力。他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对于理解和促进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融合空间的多维探究
俞坚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书记

俞坚教授以“融合空间的多维探究”为主题,分享了他对空间概念在当代设计中的新理解和应用。
俞教授首先讨论了机器人助理和人工智能(AI)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他指出,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许多具体的技术工作可以交由AI来完成,而人则专注于思考、提问、评价和承受。他强调了未来设计趋势应是向个性化AI发展。
接着,他深入探讨了空间概念,特别是空间的三个维度:绝对空间、相对空间和关系空间。关系空间进一步被细分为社会空间、地方空间、流动/网络空间以及孪生/镜像/增强现实(AR)空间。这些概念为理解和设计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
俞教授还提到了在多元人群、行动过程和多维环境中创建和理解空间场景的重要性。他强调了在不同环境中设计空间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他介绍了SSD场景系统设计(Setting System Design)的概念,这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论,旨在创建适应不同需求和环境的空间设计方案。
设计智造的理念与实践
熊娜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熊娜教授的演讲聚焦于“设计智造的理念与实践”,探讨了设计在新技术赋能下的创新路径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熊教授首先提出了核心问题:在新技术赋能下,设计应如何进行创新?她质疑了技术是否是唯一的颠覆性创新源泉,并引出了设计创新的新范式。她强调,技术创新与意义变革相结合,使设计师具备了重新定义行业和社会功能的能力。
在阐述DIA(Design Intelligence Award)的概念时,熊教授介绍了文化创新、生活智慧、产业装备和数字经济等方面的设计革新。她通过五组具体案例阐述了这一理念的应用:针对特定国情的设计,如洗碗机和洗地机的设计,显示了怎样根据特定国家的文化和需求定制产品;为感知重建而设计,如仿生手和助听器等人造物品,这些设计不仅提高功能性,也扩展了人类的感知能力;为灵活场景而设计,如将机械系统和智能系统分离的携带电模块自行车,展示了灵活适应不同环境需求的设计理念;为健全社会而设计,如盲文字库和电动轮椅,这些设计致力于提升特定群体的生活质量;为生动体验而设计,如“消失的法老”——一个空间计算的文旅产品,它通过叙事性、群体性、空间性和多感官体验,为用户创造了独特的体验。
熊教授最后强调,设计不仅是产品创造过程,更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这些案例,她展示了设计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结构。
AI融合的中西方设计:康定斯基遇见吴冠中
张康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署理主任

张康教授的演讲深入探讨了艺术和人工智能的融合,特别是在中西方设计中的应用。他的演讲围绕康定斯基的艺术理念和吴冠中的风格,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经典元素与现代技术结合。
张教授首先表达了他对康定斯基作品的深厚喜爱,并提出了希望通过现代技术重新诠释康定斯基设计理念的想法。他介绍了计算美学的概念,即结合生成艺术与设计和美学度量的方法。
在技术应用方面,张教授详细介绍了从提取设计需求、元素和内容,到生成规则描述、参数化、随机化,再到生成多个设计样本的过程。他强调了半自动修改规则和微调过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这些设计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张教授特别提到了他使用康定斯基的元素设计的一套字体,称之为“康定斯基艺术重生”。这一过程涉及了程序建模(procedural modeling)和AI的随机性,展示了从完全控制到随机性的内容生成范围。
最引人注目的是,张教授将康定斯基的风格与中国画家吴冠中的风格进行了结合。他使用康定斯基的画作作为数据进行训练,加上风格控制,进行内容生成,并最终将这种融合风格应用于设计一个椅子。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中送出的文创礼品丝巾上的图样也是由张教授团队编写的程序所设计完成,从抽象的数据信息到触手可感的实体,更加让人感受到科技与艺术相融的魅力。

圆桌论坛
艺术与科技跨学科人才培养

圆桌论坛:艺术与科技跨学科人才培养
主持人:许丕文 副教授
嘉宾:徐迎庆 | 费俊 | 俞坚 | 宋建明 | 曹颋 | 凌雅丽 | 王泽宇
共性问题1:
面对AI艺术的崛起,创作者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艺术独特性?
共性问题2:
您如何评价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对艺术和设计的冲击?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院长曹颋教授认为,艺术的核心在于其价值,而非仅仅是技能或者工具的应用。他强调,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人的感受和情感共鸣,以及对哲思的反映。AI产生的作品是否能被视为艺术,取决于它是否具备艺术的属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教授分享了他与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对话,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未来艺术的潜在影响。他比喻道,人工智能就像一支新的笔,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但不会取代艺术本身。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费俊教授提出,我们应该关注艺术本身而非仅仅是制造艺术品的能力。他强调,艺术的创造不应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应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活动。
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宋建明则探讨了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艺术家的角色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他指出,艺术的判断和评价应该由人类来进行,而非完全依赖于AI。
圆桌论坛还讨论了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包括如何培养能够在艺术和科技领域都有所贡献的人才。中国美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院长凌雅丽副教授分享了她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看法,强调应该让孩子们在自由和创意的环境中成长。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俞坚教授提出,AI在未来的设计和创作中将更像是一种合作伙伴,而非替代人类的工具。他强调了多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人工智能学域联聘助理教授王泽宇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中可能起到的辅助作用。他提出,尽管AI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替代艺术创作中的一部分工作,但艺术的核心——创造性思考和个人表达——是不可替代的。王教授认为,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满足和自我愉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独有的,不应被完全机械化或自动化。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许丕文副教授总结了论坛的讨论,指出未来AI将在艺术创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依然是艺术和科技结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强调了在艺术和科技融合的未来,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性。
2024计算媒体与艺术论坛
2024计算媒体与艺术论坛成功汇聚了艺术与科技的精英力量,为未来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论坛的举办不仅加深了学术交流,也为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