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广州)在欧盟总部主办中欧高等教育圆桌会议

布鲁塞尔当地时间1月25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比中经贸关系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共同举办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圆桌会议。会议以“重塑研究型大学生态”为主题,旨在汇聚来自教育、学术、产业、政府和非营利机构的思想领袖,分享他们对重塑更具活力的研究型大学生态系统的见解和建议。

来自欧盟机构、国际组织,以及比利时、德国、法国、瑞典、希腊和塞尔维亚等十余个欧洲国家的30余位重要嘉宾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代表团成员坦诚分享观点,深入探寻合作机遇。会议由比中经贸关系委员会主席德威特先生主持。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致欢迎词。他表示,欧洲以其悠久的大学历史和卓越的学术传统而闻名,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迅速发展,中欧的研究型大学在促进知识和人才双向流动以解决全球挑战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欧正准备重启人文交流机制的背景下,这场由我校和欧洲合作伙伴共同商议制定议程和议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很有意义,” 倪明选校长说。

倪明选校长指出,作为一所致力于创新和追求卓越的年轻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认识到融合学科和多元化视角的重要性,更意识到在新时代如何创造性地吸引各利益相关者与研究型大学合作共创大学生态的重要性。因此,他感谢欧洲朋友对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支持。圆桌会议成果将为学校以更具创新性和包容性的方式塑造未来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随后进行的圆桌讨论精彩纷呈。各位嘉宾首先就大学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地缘政治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应对复杂严峻的全球挑战发挥的作用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评论。

欧洲议会议员乔治·基尔佐斯(George KYRTSOS)指出,这次高等教育圆桌会议和其他推动高等教育合作举措将有助于提升双方合作水平,推动创新发展。

携手合作成为大家应对全球挑战的共识,但如何深化合作,目前阻碍全球高等教育合作都有哪些障碍?如何促进中国和欧洲大学之间更紧密合作共赢?

根特大学东亚平台主任卢克·泰尔韦(Luc TAERWE)认为,大学不持有政治立场和观点,国际交流在文化和经济的融合中都至关重要,并鼓励与中国和其他国家合作,以促进相互理解,消除讨论中经常出现的误解。

作为一所新兴的研究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需要承载“发动机”的角色,助力南沙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对于如何创造性地吸引各方力量与研究型大学合作,发展新“硅谷”模式,在场嘉宾也纷纷结合“欧洲经验”,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安特卫普大学管理学教授弗兰克·博斯廷(Frank BOSTYN)指出,大学应更加重视应用研究,并深刻认识到从技术到价值创造的重要转变。他认为,大学与商界的合作至关重要,然而,这种合作通常缺乏深度和信息共享,妨碍了研究成果向价值创造的有效转化。同时,传统大学也需要调整其激励和评估体系,以激励跨界合作与创新。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大学在适应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解决内部政策、治理结构和国际合作等问题变得尤为关键。

雅典国立技术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主任帕纳约蒂斯·查纳卡斯(Panayiotis. TSANAKAS)认为,面对持续的技术变革,传统大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目前,大型科技公司在招聘员工时更注重实际技能,而不仅仅关注应聘者的学历。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和产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大学应该创新课程设计,使其对学生更具创新性、吸引力和激励性。

圆桌会议的最后,活动联合主办方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德威特先生作总结性发言。他指出,中国和欧洲都面临着持续挑战,应该积极呼吁多方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他们的精彩发言引人入胜,特别是倪明选校长就大学和跨专业创新提出的独特见解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德威特先生期待,在中欧伙伴的共同努力下,中欧高等教育圆桌会议可以成为年度盛会,并希望未来能够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校园里再次举办这一重要的中欧人文交流活动。

在圆桌会议结束后,近百位嘉宾一同参加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迎春招待会,中国驻欧盟使团公使衔参赞马涛出席招待会并致辞,招待会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教学)杨旸教授主持。

招待会上,倪明选校长为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德威特先生颁发了实践教授聘书。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院长温维佳教授、全球事务处处长付敬、人才服务处副处长张文超等参加本次圆桌会议和迎春招待会。

发布日期
2024年01月26日
分类
合作交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