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港科广学子在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荣获佳绩!
日前,2023年广东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广东省省赛落下帷幕。大赛以“理解中国、沟通世界”为主题,设置英语写作、阅读、笔译、演讲和口译五项分赛项,来自70所高校895名选手参加本次比赛。
经过校内初赛,港科大(广州)派出8名学生参加演讲、写作、阅读省赛角逐,最后8位学生获奖,包括2项金奖、4项银奖、3项铜奖。另有3位老师获授优秀指导教师。
阅读、写作金奖:
肖语凡 (教育科学学院-大一学生)
阅读银奖:
陈佳琳 (教育科学学院-大一学生)
梁子谕 (教育科学学院-大一学生)
写作银奖:
邱悦然 (教育科学学院-大一学生)
欧韵曦 (教育科学学院-大一学生)
阅读铜奖:
王明睿 (未来技术学院-研一学生)
演讲铜奖:
蔡嘉雯 (未来技术学院-研二学生)
周乐茵 (未来技术学院-研一学生)
优秀指导老师
邢清清 张蔚 廖思梅


我校大一学生肖语凡在此次比赛中斩获阅读、写作金奖。“学习一门语言能给我带来别样的乐趣。”肖语凡表示,自己曾经参加过外研社杯的高中生口语能力大赛,这次比赛无论是难度还是参赛人员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让她在参赛过程中感到既紧张又兴奋。
“你最喜欢的标点符号是什么?你最喜欢的英语单词又是什么?”在赛前写作培训课上,Clive老师向肖语凡提出了两个问题。当学生有自己喜欢的英语单词时,说明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有着热情与爱好,而不是为了完成学科任务。“exclamation mark, obviously.”这是肖语凡给出的答案。“英语并不是以一门学科的形式走到我面前,它是我儿时一直分不清的‘you are welcome’和‘thank you’,它是我一个单词也不认识,但是可以完整唱下来的‘As Long As You Love Me’。”肖语凡讲述了她与英语结缘的故事,从喜欢上《神探夏洛克》的英式发音,到听“卷福”朗读的夜间故事,她感受更多的是英语的新奇有趣。

本次广东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广东省省赛中,肖语凡斩获写作与阅读两项金奖。“当我看到倒计时还有10秒钟的时候,秒针还在动,大家都争分夺秒地敲键盘到最后一秒。”肖语凡表示,这次比赛中她遇到很多“好玩的”“新奇”的形式,比如用英文进行商品描述。这种题型更加贴近英语生活情境,也让她更加了解到用英语生活是怎样的感受。在她看来,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去了解另一种思维模式,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在演讲比赛上,来自马来西亚的周乐茵同学基于自己在马来西亚华为公司实习的经历阐述了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来自中国香港的蔡嘉雯同学基于自己的研究项目,用英语讲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故事。
“演讲最重要是个人气场和自信,要坚信于自己传达的内容,”周乐茵以流利的口语和卓越的表达技巧在本次比赛中获得演讲铜奖。身为国际生的她,非常重视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掌握它就相当于有一把和全世界大部分的人都能交流的钥匙。”

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项目践行以项目为引导的小组式教学,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表达交流,并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把讲台交给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周乐茵个人的表达和演讲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口语和演讲能力的锻炼没有捷径,要多听多练多讲。”为了提炼思维、增强表达效果,周乐茵会观察别人是如何讲话的,拆解他人的演讲亮点,努力探索背后的原理。她时常对着镜子练习,用观众的视角自我审视。这次比赛也给周乐茵带来了沉甸甸的收获,她坦言自己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未来也会考虑参加更多类似的比赛锻炼自己。

作为本次演讲比赛的指导老师,我校教育科学学院语言教育基柱的廖思梅老师对同学们在演讲中表现出的稳定台风和良好应变能力大加赞赏。在赛前训练期间,她带领同学们每天针对即兴演讲展开各类话题的素材积累,巩固“借题发挥”、扬长避短、“先举例再述说后论证”等构思技巧,并在如何加强表现力方面给予她们许多建议。“不管比赛结果如何,她们学会了在实战环境中随机调整演讲的节奏和内容,学会了享受在舞台上厚积薄发的瞬间。”廖思梅老师感慨同学们的成长,也祝愿她们收获更多从容和自信。
语言教育基柱(the Pillar of Language Education)是从属于教育科学学院的教学单位之一,目前共有六名教师,负责落实学校既定的语言政策,并组织开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本科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英语入学培训、考试、日常教学,课外语言活动等工作。以“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和3分钟学术演讲竞赛(Three Minutes Thesis, 3MT)为例,语言教育基柱组织参与及开展了多场以提升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学术沟通能力为目标,具有”以赛代练“特征的课外英语语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