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廣er評 | 發揮港科大(廣州)紅鳥碩士班制度性優勢,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編者按:
在國家推動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契機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基於香港科技大學過去30年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應運而生。學校立志通過發展融合學科、開展原始創新和推動知識轉移,以培養尖端科技創新人才,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興產業培育、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根據融合學科特點,港科大(廣州)探索實施了一系列「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人才培養舉措。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學校探索建立了項目引導式碩士生培養方案,推出為實現「複合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而設計的研究型碩士項目「紅鳥碩士項目」(亦稱「紅鳥碩士班」),圍繞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開展項目研究活動,以應對多變的社會挑戰和技術難關,為國家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針對港科大(廣州)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實踐,近日,我校紅鳥碩士班一期學生林子博以《發揮港科大(廣州)紅鳥碩士班制度性優勢,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撰寫評論文章,分享其在學習實踐中的思考與感悟,全文刊載如下。
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日趨複雜,單一學科已經很難解決當前遇到的重大科學、技術難題。在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動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契機下,在廣東省委、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基於香港科技大學過去30年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和「融合學科」的辦學理念應運而生。
建校一年多以來,港科大(廣州)勇於創新,大膽突破傳統的「院-系」架構,建立以「樞紐-學域」為基礎的融合學術架構,致力於建設一所獨一無二的融合學科大學,推動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範式改革。通過發展融合學科、開展原始創新和推動知識轉移,學校獨樹一幟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制度優勢所激蕩出的源源不斷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正在為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理論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入合作實踐中的生動寫照。
前不久,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深刻闡明高質量發展是廣東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對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部署,鮮明提出「視人才為珍寶、與企業同奮鬥、用市場育動能、向改革要活力」四項行動綱領。紅鳥碩士班作為港科大(廣州)為踐行和推廣「樞紐理念」推出的未來領軍人才培養項目,自辦學以來「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實踐與黃坤明書記提出的思路不謀而合。

視人才為珍寶,紅鳥碩士班系統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項目制教學
紅鳥碩士班招生採用申請制,歡迎來自不同學科的學生申請,從內地、港澳乃至世界範圍內招收高水平科技人才。在學校的開放日上,總有家長問我「紅鳥碩士班的招生標準是什麼?」我總結為一句話:「敢想,敢幹,敢於帶頭干」。紅鳥碩士班一期共有260餘名同學,他們代表着兩百多個不同的「知識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紅鳥碩士班的「三人行」總能讓我了解到更多新生事物。
紅鳥碩士班的學製為兩年,採取「6+18」的模式:前6個月為學術探索期,鼓勵我們根據研究問題和自身發展選擇感興趣的學域;之後為期18個月的畢業項目要求我們以研究問題為牽引、採用融合學科組隊的方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小組4-8個人,成員需來自不同學域。以我所在的「重塑盒流」小組為例,基於B2B場景下運輸包裝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和環境影響大的問題,組建了橫跨智能製造、微電子、物聯網和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等學域的融合學科團隊,提出「循環包裝+物聯網」的系統化解決方案,旨在助力製造業企業降本增效。芯片製造、嵌入式開發、材料改性……這些原本與我風馬牛不相及的專業名詞,現在變成了組員每天分享給我的知識。紅鳥學創空間(Maker Space)全開放式的教學空間更是構築了一個學術交流的「夢工廠」,讓我們的想像可以衝破個人,照亮彼此和團隊,就像萬花筒轉動了撥片,讓我們以不同方式聚合在一起,形成無數種「挑戰向未來」的期許。

與企業同奮鬥,紅鳥碩士班創新設置「學術+項目+企業」三導師制度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強調,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這為廣東建立以企業為主導、需求為牽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指明了總方向。港科大(廣州)舉全校之力創新設置了紅鳥碩士班「學術+項目+企業」三導師制度,讓產業界出題作為融合學科育人項目的研究主題,系統性推進科創融合、通專融合、產教融合,為培養未來卓越工程師、頂尖科學家和戰略型企業家打下堅實基礎。此外,紅鳥碩士班不僅通過「紅鳥鳴智論壇」等制度化措施把企業家「引進來」,還定期組織學生「走出去」到企業參訪學習。
「企業導師是科研問題的出題者,學術導師是夢想的助力者,項目導師是可遷移知識能力的培養者」,在作為學生代表接待全國政協副主席、廣州南沙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顧問梁振英先生時我如是介紹道。梁先生聽完,笑着說:「一個學生、三個導師,學校培養紅鳥碩士班的學生可是下重本了,你們可要好好學習。」梁先生臨走時留給我一個問題,「20年後,中國一定會站在世界的中央,那麼作為世界青年的你們,應該怎麼做?」如果讓我來回答,我想說,創新是探索世界最好的方式,科學是交流世界最好的語言,在學習尖端科技、探索人類未知的路上,常常問道於企業界,拜企業家為師,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是新時代賦予我們中國青年的使命。

用市場育動能,紅鳥碩士班積極鼓勵「面向市場」凝練科研問題
我校校長倪明選教授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加強粵港澳人才協作,強化產業科技人才支撐」分論壇作主旨發言時指出,「港科大(廣州)緊扣社會和產業發展需求,堅持與生俱來的創新傳統,鼓勵師生開展有產業價值的研究」。學校目前已與上千家企業進行產學研對接,與百餘家領軍企業和知名科研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還創辦了「創科嘉年華」品牌活動,助力師生研究成果轉移轉化。作為學校產學研深度融合、知識遷移成果轉化的排頭兵,紅鳥碩士班不僅鼓勵學生面向市場,圍繞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問題提供系統解決方案,還通過設置《融合學科設計思維》必修課幫助學生打破應試思維,培養「提出一個好問題」的能力。
在紅鳥學創空間舉辦的「可持續化智慧生活創新大賽」上,同學們基於校園內學習、工作等場景,創造性地設計出循環外賣包裝、風能收集器和搬運機器人等基於市場「真痛點」的產品。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總工程師、「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獲得者、我校首席工程師蘇權科教授充分肯定了同學們在生活觀察力和動手能力上的表現,勉勵同學們繼續堅持問題導向,與各個專業的同學一起解決國家發展需要的「大工程」。

向改革要活力,紅鳥碩士班有機結合「戰略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在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今天,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要紮實推進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繼續走在時代前列,仍然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添動力、求突破。」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向改革要動力。我校副校長(教學)吳景深教授在《2023教學報告》中這樣寫道:「我校致力於通過教育教學改革,定義 『因材施教,以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為中心』的未來人才培養範式。依託融合學科『樞紐 - 學域』和『兩院一所』的學術組織架構,我們舉全校之力構建全項目引導式的『紅鳥碩士項目』,在碩士生的培養方案、課程改革、教學模式、評價機制上進行顛覆性、但具體措施漸進式的範式創新。」
作為紅鳥碩士班育人範式變革的設計師,吳景深教授定期召開「吳所不談」座談會,面對面地與同學們話科研、聊發展,聽取同學們對學校教學改革的意見。在去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主題座談會上,在談到ChatGPT時吳景深教授笑着說要「拿着鞭子抽着讓我們用」,他說現在的科研不僅要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要學會「榨乾」GPT,在AI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真正算是前沿的探索。
灣區水暖,紅鳥先知。回首過去一年,港科大(廣州)「創新型人才、原創性攻關和開放性合作」得到了全社會高度認可,紅鳥碩士班制度性優勢初步彰顯,黃坤明書記、王偉中省長帶領省委領導班子親赴學校調研指導。展望新的一年,廣州市委書記郭永航在廣州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三次提到港科大(廣州),對這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提出了「把握創新特點,勇攀科技高峰」的殷殷囑託和深切厚望。人勤春來早,春耕正當時。甲辰龍年,紅鳥碩士班應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系統性總結、發揮育人範式變革帶來的制度性優勢,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港科大(廣州)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