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企业,“碳”索未来:周腾教授团队项目斩获大赛一等奖!

我们将人工智能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帮助制造业企业进行节能减碳改造升级。

近日,港科大(广州)周腾教授团队项目“工业节能减碳技术应用”,凭借其对核心技术的精准掌握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广州大学城第九届粤港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新兴产业公开赛创客团队组一等奖

据悉,本次大赛吸引了超过160所国内外高校、749个企业和团队参加。

“工业节能减碳技术应用”项目团队以港科大(广州)师生为主。团队成员吴斐洋博士介绍,下一步将加快项目商业化进程,“我们将背靠港科大(广州)以及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希望成立低碳发展联盟,为大湾区企业和院校提供减碳技术咨询、碳排放处理以及碳交易培训。”

项目有哪些突破?

如何将其应用到市场中

助力企业节能减碳改造升级?

周腾教授团队这样说

01 项目概述

Q:请介绍一下您团队获奖的“工业节能减碳技术应用”项目,具体有哪些突破?该项目是如何将人工智能与行业知识结合起来的?

本项目希望通过集成计算机辅助材料设计与计算机辅助过程设计技术、以及以深度学习和生成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一个面向工业过程节能减碳场景、能够提供集材料设计−工艺路线选择−流程方案优化等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专用智能系统,帮助企业进行节能减碳改造升级。

02 改造升级的实际效果

Q:您提到帮助制造业企业进行节能减碳改造升级,这种改造升级是在实际生产中是如何实施的?

首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企业现有产线进行可靠建模;然后,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技术探索能效更高、碳排更低的技术路线和改进工艺方案;经过与建设、运维等合作单位沟通交流,从产业链各环节上论证改进方案的可行性,最终推动方案落地,并为企业提供持续技术支持。

以团队近期开展的DMC/甲醇分离工艺优化研究为例,与目前主流工艺及文献报道的改进方案相比,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在能效和经济性等指标上均实现了超过20%的提升。另外,我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开发了新一代二氧化碳捕集材料及碳捕集工艺,新工艺有望在现有工业技术基础上节省约14%的总成本

03 课题组研究进展

Q:请简要介绍您在港科大(广州)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情况。

本课题组已成功构建集高性能计算、材料合成与表征、自动化性能检测以及中试装置验证在内的多尺度、跨学科的“碳捕集与低碳工业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融合专用人工智能与高通量自动化实验技术,研发更低成本的碳捕集技术与工业低碳节能技术,推动过程工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教授简介

周腾
功能枢纽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
助理教授

周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德国马普学会“下一代碳捕集技术”伙伴团队负责人。研究领域为工业碳中和技术,包括二氧化碳捕集与转化、高效化工分离技术、过程建模与节能优化、污染物脱除与资源回收利用等。2016年获德国最高等级工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德国马普所和马格德堡大学担任Team Leader及W1教授职位。获得全球华人化工学会未来化工学者、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CAST Directors Award等荣誉。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客座主编或编委以及第11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第14届国际过程系统工程大会及第31届欧洲计算机辅助过程工程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篇(含化工顶级期刊AIChE J. 9篇、Chem. Eng. Sci. 7篇、Chemical Reviews 1篇、Engineering 2篇),论文总被引近3000次,H因子32,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全会报告、主旨报告及特邀报告20余次。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09日
分类
科广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