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队科研项目获奖!港科大(广州)同学晋级全国决赛!
日前,“第三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省赛(复赛)落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参赛队伍以三个科研项目斩获省级奖项,展现了学校在工程与科技创新教育领域的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三个荣获省一等、二等奖的项目均由我校功能枢纽的研究生担任队长,与大一本科生组队共同完成,展现了跨年级合作的典范。
先来了解下这些获奖的参赛项目。
01 省级一等奖(硬件赛道)水下作业技术新突破
基于能信协同传输的水下电机无线供电与驱动系统

该项目聚焦于水下电机供电安全性和通信稳定性两大挑战,基于无线能量与信息协同传输技术,实现水下电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传输通道,使得能量发射端和接收端能够在水下各自密封,提高了水下作业的安全性。此外,系统解决了传统无线通信延迟较高和水下衰减问题,实现了对电机转速的实时精准控制,为水下作业领域提供了革新的解决方案。
🔘指导教师
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 韩伟 助理教授
🔘参赛名单
队长(红鸟硕士班研究生):阎广瑜
队员(本科生):李美萱、郭烨、罗雪尹、梁枫
02 省级二等奖(硬件赛道)智能电网安全卫士
面向智能电网的安全监测系统

该系统运用智能算法,对电网作业场景中的人员和设备安全进行实时监测,有效提升了电网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系统首次集成多种功能(包括对人员跌落、触电晕倒、安全帽佩戴情况的智能识别,以及对电塔和电线附近杂物的检测预警等),并针对电网作业特殊需求进行优化,通过硬件加速提升计算效率,展示了跨学科研究的应用价值。
🔘指导教师
微电子学域 黄嘉逸 助理教授
🔘参赛名单
队长(红鸟硕士班研究生):傅泽薪
队员(本科生):庄宇哲、喻悦、刘怡秋、王瀚霆
03 省级一等奖(软件赛道) 智慧出行,绿色充电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调度系统

该系统专注于解决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对区域电网造成的影响,通过优化充电策略,平衡电网负荷,减少线路损伤,预期最大化分布式能源的利用,提高整体能源效率及电网稳定性,展现了对未来智能社区能源管理的前瞻思考。
🔘指导教师
可持续能源学域 周跃宽 助理教授
🔘参赛名单
队长(红鸟硕士班研究生):武君媛
队员(本科生):王颐旻、刘奕麟、赵子予
意料之中的意外之喜
比赛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港科大(广州)的本科通识课程为学生打下牢固基础,“但是电路或者卷积神经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我们需要靠自己修习。”喻悦告诉我们,准备竞赛也是提升自我、优化知识网络的过程。在为期半年的备赛过程中,喻悦对加速器的工作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发现并提出模型可能存在的隐患。
对于大一学生的出色表现,各组队长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群刚步入大学一年的本科生在项目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迅速掌握专业知识,展现出解决复杂问题的出色能力。”
作为港科广Robomaster战队的一员,罗雪尹希望通过更多实际项目提升自身在嵌入式开发和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亦有本科同学表示,通过参加这次竞赛,自己更加明确了未来专业的选择方向。
“意料之中,但亦有意外的惊喜与收获。”
经过扎实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竞赛拿奖,对于港科大(广州)的学生而言,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参赛的。遇到困难时,学长和学姐们会为我们耐心解答;组会上我们商讨方案、相互学习,一切都令我受益匪浅。”赵子予表示,面对各类难题,团队间的协作和帮助尤为重要。在比赛拿名次之外,他们也收获了很多有意义的体验:“原本不熟悉的电动汽车充放电策略、反复修改的LSTM模型和总是不尽人意的调参,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赵子予而言,项目中遇到挫折是常有的,她要做的是,不断接受这种挫折带来的失望,再“从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新评估,并继续前进”。罗雪尹也对这次参赛经历印象深刻,“在复赛提交作品前几天的一个深夜里,团队成功实现了数据的无线接收,进而实现了无线控制电机转速。我们原本对实现这个功能不抱期望,但是通过共同努力最终成功了,大家都感到如释重负般地开心。”这就是参加竞赛的魅力,既能开拓眼界、提升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收获了友谊,理解团队精神的可贵。
“学校提供了全方位的设备与技术支持,帮助我们完成项目的实验与测试。”受访的研究生同学表示,比赛的成功离不开学校和导师的帮助。筹备阶段,黄嘉逸、韩伟以及周跃宽(排名不分先后)等三位年轻的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悉心指导,包括项目思路的把控、技术难点的解决以及提交材料前的审核与修改建议等。
打造培育科学家的摇篮
如何快速组建一支最有竞争力的参赛队伍?“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的参赛对象以本科生为主,而港科广目前只有正值大一的本科生,大一学生的专业知识尚不完善。”本次比赛的总协调人、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副教授訾云龙老师看到这一赛事后,通过书院在本科生中征集了愿意参赛的同学和意向方向,并把同学和方向跟老师的专长进行匹配,相应的老师再出面寻找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作为项目队长(一般可以有一名研究生),带领本科同学组队参赛,这种“教授指导-研究生带头-本科生为主力”的紧密合作机制是促使团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事实上,对科学的启蒙与追求早在港科广人的本科第一年就已埋下“种子”,学校提供“土壤”,再悉心“浇灌”“培育”,见证“发芽”“成长”。
前不久的2024年广东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GDCPC)暨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广东省赛上,由港科大(广州)本科大一学生张晋杰、赵欣昊和何家睿组成的队伍荣获2024年广东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冠军(金奖)、2024年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邀请赛(广东)的亚军(金奖)。
今年6月初,港科大(广州)设立校级层面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本科生科研项目”,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前置至本科一年级,着力打造培育科学家的摇篮。项目实行“五个一”的方案,即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可以与教授“1+1”组队,进入一个实验室共同制定一个课题研究,在项目完成后通过海报或样品,展示一项科研实践成果。

此次“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也体现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培育跨学科、跨年级合作模式上的成功实践。据了解,大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决赛将采取现场比赛的形式,于8月5日在三峡大学正式举行。
第三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
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发起,施耐德电气独家冠名。本次大赛以“面向双碳战略,探寻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为主题,旨在结合业界前沿趋势,充分激发高校学生以实践创新应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