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數值MAX的他,還點亮了哪些屬性?
「港科廣er說」
本科生劉帥
陶笛、竹笛、鋼琴、架子鼓……
他,是別人眼中的「樂器天才」
格物致知,上下求索,愛科研,更愛物理
他,是老師心中的「優秀學霸」
從山東到廣州,跨越1800多公里
他,為什麼來港科廣求學?
在港科廣「闖蕩」一年有餘
他,都有哪些變化?
本期「港科廣er說」為大家介紹
本科生劉帥

Q1:劉帥同學你好!請先做個自我介紹。作為一名北方人,為什麼選擇不遠萬里來到廣東讀書?
Hello,大家好!我是劉帥,來自山東濟南,高中畢業於濟南市歷城二中,現在的身份是港科大(廣州)首屆本科生,目前在我的專業方向選擇上,更偏向人工智能。
在自小讀過的傳統文化典籍中,不難看到許多古聖先賢青年時離開家鄉,四處遊歷、增長學識,這自然在我心中種下了外出闖蕩的種子。選擇廣州,除「北上廣深」的光環,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外,更重要的是,這裡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與港科大(廣州)的結緣,始於巧合,終得善果。在2023年的夏天,高考出分止步於663分,雖不盡己意,但還是來到學校組織的校招會上看看。巧合的是,進門右轉,第一個學校便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面對這所我從未了解過的學校,好奇心驅使我停下了腳步。在隨後的了解中,我很快對學校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的模式產生興趣,這種在全球範圍內領先的創新型學術架構很符合我對大學的預期。還有大學前兩年不分專業,能夠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課程……這些都是讓我堅定地選擇港科廣的原因。
Q2:在港科大(廣州)學習生活,是怎樣的體驗?大一的生活已經過去了,感覺自己有什麼新的收穫或者自我突破
來到港科大(廣州)的第一學期,最美妙的感受便是自由與親切。
這裡說的「自由」,並非只是相對高中而言的時間充裕,而是一種充滿活力與生命力的自由,既有學術學業的自由,也有探索生活的自由。在學業上,我可以在諸多模塊中自由選擇我所感興趣的領域然後拼接成一門課程。例如,在《大學教育的行為基礎:習慣、思維與福祉》課程中,我可以沉浸在音樂劇的美學藝術中,可以了解雙年展對藝術界的重大意義,還可以一探考古學的神秘面紗。這種學業選擇的自由不僅增長見識,還充分發揮了我的主動性,更有利於讓我找准方向、不懈努力。同時,學校沒有設置自習課,這給我們留出了充足的時間去自由探索生活。除了享受校內各種晚會的節目和美食,還可以來場心血來潮的「探索廣州」——煙火氣的加持,也會給學術旅途增添強勁動力。

而「親切」早已融入我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私下交流平易近人的教授們、體育場上不時與倪明選校長(我們私下叫他「倪寶」)偶遇、晚會上一展歌喉的老師們、書院老師的噓寒問暖……港科大(廣州)的人情味浸潤着我的學習和生活。
通過一個學期的探索,進入大一下學期,我的校園生活變得更加「專一」——在學業上表現為對知識自主自立地探索和深度鑽研;在日常生活上表現為更加規律的作息安排,例如階段性的健身訓練、游泳,以及器樂練習,這些讓我的生活更加具有條理性,與此同時,校園內開展的各種活動也成為了高質量的「調味品」,使得校園生活「專一」而不「單調褪色」。

一年來沉浸式的學習與生活體驗,我能明顯感覺自信心增強,更加具有走出舒適區的勇氣和坦然,面對問題時的抗壓能力也不斷增強。這都是港科大(廣州)這一自由創新的平台賦予我的「財富」。
Q3: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是否給你帶來了新挑戰?面對困難時,你如何在港科大(廣州)找到新的指引?
面對新環境,挑戰在所難免。我遇到兩個主要的問題:首先是全英文的教學環境。到了大學,真正參與到全英文教學中時,我能深刻感受到高中英語教學的局限性,那是留於紙面、紙上談兵的英語,再加上學科的專有名詞,不得不說,剛開始時確實有些手忙腳亂。隨着一年來深入學習,這一問題已經逐漸改善,一方面,我會提前根據教材搜索相關專業術語,另一方面,我也向語言學部的教授諮詢,並在英語課上多練多聽。其次,是要彌補剛入學時對編程基礎的缺失。除了課後向教授請教外,我還經常到圖書館借閱課程推薦的書籍。此外,我還能通過與學校向師生開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工具互動學習,完善編程解決方案,這對我的編程學習助益良多。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我是個「旱鴨子」,來到港科大(廣州)這樣一所鼓勵走出舒適區的學校,我自然而然地對學校的恆溫游泳館產生了莫大興趣。在上午沒課的時候,我會去游一小時,有課的情況下為了不疲憊耽誤上課,就晚上去游泳。雖然是在淺水區「撲騰」,但也確實是勉強學會了一門技能,踏出了破界的一步。
Q4:在大灣區大學生藝術節的比賽中,你憑陶笛獨奏斬獲一等獎。同時,你又擅長竹笛、鋼琴、架子鼓等多種中外樂器。這背後有什麼故事?
我的音樂之路始於架子鼓。兒時,母親為培養我節奏感而給我報了架子鼓課程,後來發現我節奏感很強,音樂天分突出。6歲時,我偶然在青少年宮聽見陶笛的聲音,婉轉悠揚的曲調,讓我與之結下不解之緣。後來憑藉在陶笛演奏上的出色表現,我三次獲得國家級一等獎。

在學習陶笛的過程中,我在老師的影響下,會時不時拿他的竹笛吹着玩,漸漸地,竹笛也成了我的愛好之一。至於鋼琴,則是因為它受眾多、音域廣、曲目好聽,所以順便把鋼琴學了。在這些樂器中我最喜歡陶笛,一方面源於陶笛的音色以及豐富多彩的樣式,另一方面,在陶笛上取得的成績,讓我非常有成就感。
Q5:聽說你對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非常有興趣。這個領域對你而言有什麼特別的吸引力?
這個興趣源於我曾經看過的一個科幻電影《幽冥》,該電影的故事比較老套但設定挺有意思,電影中的敵人是處於物質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幽靈」。因為科幻電影是在一定的科學基礎上的幻想,所以我當時看完電影后就很好奇什麼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因此我上網搜了很多有關的資料。

在我看來,雖然報考志願時都說「生化環材」四大天坑,但材料的重要性無與倫比。對於這種第五態,有許多有趣的特性,例如:降低光速等,完全可以讓我們去研究探索,並以此開發出新型的材料。不過在沒有學習專業知識的情況下,我現在也只是自己幻想一下這種物質形態的應用場景,還需要日後的努力學習。
Q6:一年來,和老師之間有什麼印象深刻的瞬間嗎?
我很感謝Python課程的助教老師黃永志,沒接觸過編程的我學到面向對象編寫class時,大體的概念我能理解,但面對具體問題進行編寫代碼時,某些語法和語句總是令我頭疼,感覺總是與融會貫通相隔一線,捅不破那層紙。煩躁是肯定的,不過還好有我們的助教老師,每次我問問題時,他從來不會因為比較基礎或者沒有理解而失去耐心,永遠待人親和,並且用新穎的思路來講解。這種耐心和包容着實令我印象深刻。
Q7:大一期間你最喜歡哪門課程?前段時間,學校啟動了「本科生科研項目」,方便簡單談談你選的科研方向和目前的規劃么?
我最喜歡Sung Kim教授的Python課程,他的講課風格不帶說教,更多的像是聊天和商量,在師生間不斷交流的情況下,手把手向我們演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工具輔助我們進行學習,一步步分析問題、拆解問題、最後解決問題。說真的,這種講課風格極大地降低了編程的枯燥感,便於理解,大大提高了我的積極性。

在前段時間啟動的「本科生科研項目」中,我選擇了陳模軍老師的3D打印智能微型機器人項目,首先小時候就對微納米機器人很感興趣,其次我能接觸到非常前沿和先進的打印技術和打印設備,而且這其中也會涉及很多物理知識,所以整體而言我對這一項目的熱情和期待很高。目前是實踐和理論學習並行,通過在實驗室里的操作找尋缺乏的理論知識,然後查詢資料再實踐檢驗,這樣不斷交替進行推進項目。
Q8:你之前說希望在物理方面深入學習,目前為此都做了哪些努力?
大一下學期伊始,我決定製定更精準的預習和複習規劃,打好物理基礎,為進一步的學習邁出堅實的一步。其實,像物理這種我比較感興趣的課程,即便考試後與老師復盤試卷扣分點,原因基本上都是題意理解的問題,而非知識上有漏洞,整體的學習還挺符合自身的期待。當然,我對其餘課程也做了階段性的學習規劃,同時也買了相關書籍和題集輔助學習。暑假即將結束,馬上步入大二,我會更專註於物理方面的學習。

Q9:你覺得在大學裏最重要的是什麼?馬上就要變成學長了,有沒有什麼想分享給學弟、學妹的經驗之談?
我覺得大學裏最重要的是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港科大(廣州)誓要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思想的碰撞是在所難免的,當你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與他人進行頭腦風暴,不經意間,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認知誤區,或者得到更多的靈感。這種思想的交鋒對我們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莫大好處。常言道:「眾人拾柴火焰高」,學會交流,勢必會讓我們行的更遠。
對於學弟學妹們,我想說,一方面,探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並不會一帆風順,當中必定會遭受其它不感興趣的知識的「折磨」,但希望學弟學妹們不要深陷精神內耗之中,理性看待,判斷好自己的「心之所向」,並找到心中的錨點;另一方面,學校組織的各種講座很值得參加,不僅能開拓視野,幫助我們找尋感興趣的方向,還能結識到周圍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都是校園生活的「調味料」,讓我們的青春永葆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