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一束光,照亮你的引路人……

提燈引路,路漫漫其修遠

言傳身教,教諄諄而明道

老師,如一束光

引領每位學子窺見星辰大海

今天

讓我們把這束光

也聚焦每位可敬可愛的老師。

9月10日

第40個教師節來臨

港科大(廣州)

舉辦了首屆「獅子洋之星」頒獎儀式

從全校14個部門選出的13位獲獎者

有授業解惑的年輕教授

有聚焦科研的實驗室「大牛」

有宣傳校園故事的「整活大師」

也有專註校園設施和校園服務的「守護神」

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

為港科大(廣州)的發展

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笃志星”获得者:信息枢纽梁俊卫、学术人力资源处林伊畅、公共事务处彭博
“笃学星”获得者:系统枢纽蔡毅、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央实验室应哲涵、功能枢纽周腾
“笃行星”获得者:工程管理处黄梓聪、功能枢纽李沐睦、校园服务处束盈萱、学生事务办公室周娟
“笃爱星”获得者:工会办公室李品婷
“笃信星”获得者: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央实验室樊圣垚、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所黄敏锐
“狮子洋之星提名奖”获得者:蔡静、陈模军、邓恺彤、方智、侯雨箫、李贝津妮、李兆伦、石军、王鑫、张皓炜、周瑾

頒獎儀式上

多位校領導與教授先後發言

他們從自身經歷出發

暢談關於教書育人的體會與故事

校长倪明选教授

「If you don't enjoy interacting with students, this is not the place for you.」頒獎儀式上,倪明選校長談到,他在招聘教師時常會提到這句話。作為一位已經指導了74位博士畢業生、從教經歷超過40年的資深教育工作者,倪明選校長指出,教育是良心的事業,為師者要發自內心地願意與學生在一起。

倪明選校長談到,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他也深刻感受到國家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視。「國家發展靠科技,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倪明選校長指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在高校。聚焦教育、科技、人才,是港科大(廣州)的使命。「我們需要努力,讓港科大(廣州)成為教育界的表率。」

回顧創校歷程,倪明選校長感言,港科大(廣州)從無到有,已經創造了一系列「奇蹟」。他衷心感謝每位懷抱夢想與激情加入港科大(廣州)的教職員工。「教育是一份充滿挑戰又極具意義的事業,港科大(廣州)的歷程剛剛開始,讓我們繼續努力!」

党委书记屈哨兵教授

「今年是我國第40個教師節,也是我作為教師度過的第40個教師節。」回顧從教生涯,屈哨兵書記發出感言,能成為教師,參與到國家培育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師隊伍中,感到無上光榮。
他回顧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過去數年裡,關於教師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講話。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師範大學考察時,號召廣大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2023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屈哨兵書記指出,港科大(廣州)的老師們有基礎、有實力、有前景,能夠成為這樣的教育家。

屈哨兵書記特別詮釋了今天「獅子洋之星」頒獎典禮這個名字的由來,「香港有獅子山,廣州有獅子洋,作為位於獅子洋旁的大學,我們需要共同打造具有港科大(廣州)特色的教師文化和學校文化,提高站位,締造出具有廣州氣派的面向大海聯通大海的文化。

系统枢纽智能制造学域主任汤凯教授

「我出生在教師之家,但我自己的人生志願是成為一名作家,長大後又出於對數理化的喜歡,成為了一名軟件工程師。到了42歲的年紀,我突然感受到內心的召喚,我不想再當『碼農』了,所以,我又從工程領域轉到了教育領域,成為了一名教師。」頒獎儀式上,湯凱教授動情地回顧了自己人生中的一系列重要節點。

他表示,從教20多年,自己培養出30多位博士生和碩士生,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教師這個行業的快樂,就是以培養別人作為自己最大的快樂。我還希望在智能製造的方向上盡己所能,培育更多人才,干到70歲也可以。」

系统枢纽智能交通学域主任、低空经济研究院署理院长杨柳青教授

「我大學一畢業便在一所院校當老師,當時只感到重複授課的無聊,不想蹉跎歲月的我,選擇了離開講台,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博士期間,我接觸到很多傑出的教授,他們改變了我對老師的看法。我發現從他們身上,不僅可以學到知識和能力,還能學到人生的態度。所以我選擇回到講台,這一干就是20年,這20年來,我一點都沒覺得枯燥和漫長。」楊柳青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她兩度做老師的心路歷程。
「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學生自我成長的能力,同時自己也得到學習與提升。哪怕我從『小楊老師』干到有一天成了『老楊老師』,也會感覺很幸福。」

系统枢纽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域主任齐众教授

從新加坡到香港科技大學,再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齊眾教授分享了從教20多年來,在高校的不同角色中,曾經面臨的各種挑戰——在面對300多人的大班授課時,如何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學到核心的知識?相較於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引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學習?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在不斷地探索創新的教學方式。

「近年,我加入到港科大(廣州),來到這裡,我的使命不僅是教書,還要打造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域,讓其成為強大、高端,讓師生得以全面發展的平台,這於我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但我很感謝這樣的挑戰,讓我不斷創新教育的經驗和模式。」

師澤如水,潤物無聲

師恩如光,微以致遠

讓我們銘記師恩

致敬港科大(廣州)每位教師!

發佈日期
2024年09月10日
分類
校園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