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盾《聲音河流》首演!周深獻唱!背後有港科廣力量+++

19日晚,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開幕節目《聲音河流》音樂會在中國香港紅館上演。本次音樂會由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創作並執棒,特別嘉賓周深獻唱,並由香港管弦樂團、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及澳門樂團組成全新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管弦樂團作全球首演。譚盾先生歷時12年打造的《聲音河流》音樂會吸引了海內外的目光,最後演出舞台的呈現不僅有宛如天籟的音樂,還有現場舞台充滿自然氣息和各地文化圖騰風格的的光影,時而如奔騰的海流,時而如銀河落九天,隨着旋律和歌聲交織出一場聲畫盛宴。作為譚盾的御用舞台視覺團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博三學子林潤谷及其妻子柯詠恩共同參與了本次《聲音河流》音樂會的舞台視覺工作,他們還曾參與過譚盾2023新年音樂會的《慈悲頌》節目、2023香港WE音樂節,今年年底也將迎來與譚盾先生合作的新演出。

2016年林潤谷從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畢業後就回國創業,在新媒體藝術行業積累了七年經驗後,他選擇來到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攻讀博士學位,投入到更純粹的創作和研究當中。

     林润谷(右)及其妻子柯咏恩(左)

談選擇港科大(廣州):學校能真正做到打破常規,鼓勵創新

INFO HUB: 我們注意到你現在已經博三了,也就是港科大(廣州)剛成立時,你就選擇來這裡讀書了,可以談談為什麼選擇港科大(廣州)嗎?這所大學吸引你的是什麼?

林潤谷:在來港科大(廣州)讀PhD之前,我已經有7年的相關工作經驗,我比較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當初選擇來港科大(廣州),主要是因為計算媒體與藝術(CMA)這個專業和我的背景、經歷以及未來的探索方向都很匹配。此外,學校的願景、專業劃分都很創新,讓我相信,學校能夠真正做到打破常規,鼓勵創新。

INFO HUB: 這所年輕的大學可以說與你共同成長,回看自己三年前的選擇,你有什麼感受和評價?可以談談你在港科大(廣州)的就讀體驗么?

林潤谷:我當時首先聯繫了我現在的導師——張康老師,第二天就來到學校旁聽了他的組會,同時也認識了其他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的師生們。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入學後,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首先,港科大(廣州)發展得非常快,短短几年就成為全球頂會的常客,其他學校老師口中的「卷王」;其次,包容性很強,尤其是我們的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學生的背景非常多元化,涵蓋技術、工程、設計、藝術等領域,大家平時的交流中常常能碰撞出許多靈感的火花;此外,這裡的自由度很高,除了發表學術論文,我們的專業也鼓勵學生做作品和展覽,甚至系裡每年都會資助學生到林茨參加全球最大的電子藝術節。

INFO HUB: 三年來,張康老師對你影響最大的是什麼?他對你的研究和學習提供了哪些指導?

林潤谷:在來港科大(廣州)之前,我雖然有豐富的數字藝術實踐經驗,但我沒有發表過論文,是張康老師帶領我走進了學術研究這道門,給了我非常大的指導和幫助。
在張老師的指導下,我第一年就成功發表了5篇論文。張老師他是從計算機跨到了藝術相關的探索上的,所以他非常開放和包容,在學術上也給到我很大的自由度,鼓勵我在自己的實踐領域中探索,比如參加展覽和演出。雖然張老師性格隨和,常常和學生打成一片,但他在學術上非常嚴謹。他教會了我,學術是一輩子的事情,每一個成果都會伴隨終身,不要想着走捷徑或耍小聰明。

INFO HUB: 你在港科大(廣州)的工作模式是什麼樣的?

林潤谷:我們的方式基本上是每周有個組會要講自己在做什麼東西,然後導師也會給一些建議和反饋,然後再去推進。因為我之前的工作經歷和參與這些藝術項目的經驗,所以我比較快地找到自己想要做的內容。我動手能力比較強,所以我做東西會比較快,迅速地把一個原型做出來,發表或者參加展覽,從而更快能拿到結果。在這種快速迭代和思考裏面就能夠更快地去建立起來自己研究領域主線。

其實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是一個迭代的過程,Learning By Doing是我從MIT學習到的研究方法,就是我通過做的方式去學習,然後把自己抽離出來,再去看自己做的內容和別人做的內容有什麼區別,有哪些理論可以去支撐,接着再繼續做,然後再抽離出來,慢慢地通過拼圖的方式就可以大概拼出自己內容的一個版圖。我現在除了《Body Cosmo(身體宇宙)》,延申舞蹈作品《Dancing with(in) your Bio-body》,還有書法的作品《Bio Ink(生命墨水)》,然後還有一個叫《Cell Space(空間細胞)》。這一系列的作品都是跟生命數據相關的,都是從幾個不同的維度去探討我們人類的大腦、身體與媒介之間的糾纏的關係,以此形成一條主線。

《Cell Space(空间细胞)》

談《聲音河流》舞台視覺設計:從文字、紋樣、建築、環境中提取元素進行創作

INFO HUB:  我發現你幾乎所有的作品用了很多種多樣的媒介,如音樂、舞蹈、建築、光,還有書法,這是受到了學域的影響,還是別的原因?

林潤谷:音樂、舞蹈、戲劇主要是受到我太太的影響,在和譚盾老師合作之前,我們就和星海音樂學院、廣東現代舞團、廣東實驗劇團有過多次演出的合作,合作中,我們也嘗試了不同的表達方式。

來港科大(廣州)之後,學術環境其實給我們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我們可以放開手腳去實驗更多的媒介和交互方式。

比如《Body Cosmo(身體宇宙)》這個作品中,我第一嘗試運用腦機接口與藝術表達相結合。最開始構想是讓體驗者在自己的身體同時在宇宙裏面去體驗。當時考慮說既然在自己的身體裏面去體驗的話,我們是不是能夠把腦電波心跳等等這種數據融合到整個體驗裏面,讓體驗的人能夠感知到自己生命的張力和生命的存在。像這樣的一個想法,以前在實踐中有想過,但是由於各種現實的原因,最後都沒有落地。

INFO HUB: 在這次《聲音河流》音樂會的舞台視覺設計中你的創作心路歷程是什麼樣的?

林潤谷:這次創作的《聲音河流》舞台視覺是基於譚盾老師對音樂的構想而展開創作的。譚老師12年間,沿着絲路冥想,帶着他的照相機和手機,走了許多不同的地域,聽音尋路記錄了16個地方的歷史遺音,他把交響樂團擺成一條河流,所有的音色、節奏、織體和旋律,都按照這條河流的走向來創作,包括我們的舞台視覺。

譚老師用書法畫出他走過的線路,這裡凝聚了他與自然的對話、他與歷史的感應,以及他內心深處的足跡。循着他的路線我們踏上探索視覺設計旅程……

聲音河流裏面有2條線不斷串插交織,一條是歷史的聲音(16部微電影),一條是未來的聲音,這兩種聲音既是對抗也是融合,形成空間與時間的張力,用視覺設計來回應如此厚重的歷史內容,是個很大的挑戰。這個挑戰來自克制,我們需要用克制的方式去尋求歷史表達未來,不能炫技,不能是浮誇的特效,也不能是炫酷的動態,而是像看不見的裝置一樣呈現,達到一種融合,聲音不受視覺分心,視覺能增強音樂的專註度以及想像力。

從一開始頭腦風暴中,我們研究每個地方的民族文化特色,從文字、紋樣、建築、環境中提取元素進行創作,由於歷史上,地方之間的關係是不停改變,各地文化也不斷參雜融合,所以我們要尋找要思考提煉出每個地方最純樸最原始的元素符號,不斷地迭代,過程中化繁為簡。創作中,最重要的元素聲音已經有了,其次我們認為重要的是地域,也就是自然,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研究中發現無論紋樣還是建築,設計靈感都是源於當地的自然元素,比如草原、沙漠、鳶尾花、恆河等等。不一樣的地方沙漠的氣息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最後的視覺中運用最大量的元素是各個地方的地域色彩。

有一次和譚盾老師聊創作,他提到了地鐵,我們突然想到,地鐵軌道如絲綢之路的駱駝,承載着現代人的歷史,猶如時光飛梭,於是我們提煉各地域色彩,讓光影帶着觀眾穿越時空,穿越到每個地方聽歷史的遺音,每一次到達都是一次感受,由心而發,因聲而醉。

INFO HUB: 創作過程中你們有用到AI工具嗎?

林潤谷:我們的創作中使用到大量AIGC工具,包括Midjourney、SD ComfyUI與創意編程工具Touch designer進行配合。人工智能雖然在創作上提供很多便利,但卻容易丟失和質感和極簡敘事性,所以我們在智能之上也加入了很多人工,這一點也是值得思考和未來的探索。

《声音河流》谭盾、周深及团队成员合影,林润谷(一排右三),柯咏恩(一排右二)

談自身經歷:「我是凝固的音樂,你是流動的建築」

INFO HUB: 我看到了你的經歷非常豐富,而且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你原來是學建築的,從建築轉到了新媒體藝術,這中間是怎麼進行這個跨越的呢?

林潤谷:我在MIT(麻省理工學院)讀研的時候其實就更多去關注很多科技相關的東西,比如Media lab里作為谷歌眼鏡的第一批AR開發者,參與學院零碳複合材料的參數化模型開發等,所以畢業之後便選擇了科技、設計與藝術交叉的方向。

建築設計也不全算工科,它也是比較跨學科的,既有工科的一面,也有設計和藝術的那一面。我太太是學作曲的,我和我太太經常開玩笑說:「我是凝固的音樂,你是流動的建築。」

INFO HUB: 一直聽說學CMA的話需要會代碼,所以現在在你們的課業中更需要計算機基礎很強的人嗎?

林潤谷:CMA挺多學生都會代碼的,也有部分學生代碼能力會弱一點,但是他們的藝術的能力就會更強一點。有的工科更強的比方有技術背景的人,他們的藝術相關的一些知識可能就會相對弱一點。但是這兩類人是可以互補的,平時老師也會鼓勵不同的專業背景的學生去合作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才既有深度也有廣度,既有藝術也有技術。

INFO HUB: 那你在技術和藝術兩者之間更偏向哪一種?

林潤谷:我屬於比較中間的,因為我本身不是技術出身,但我特別喜歡技術,所以我會比純藝術的人技術強一些,會比純技術的人藝術認知相對強一些。

INFO HUB:你如何理解計算媒體藝術?

林潤谷:計算媒體藝術的話它其實很廣,在學校里老師的方向也是有很多的,包括像我們現在做的這種叫數字藝術,就是用數字媒體的手段,或者是這樣的一些創新的科技的思維去做藝術,然後去讓觀眾意識到一些比方說藝術能夠帶來技術,能夠帶來哪些藝術的突破,對哪些傳統的技藝術的延伸,還有甚至可以用來對一些社會的問題,一些現在面臨的比如環境問題等等,去做出一些藝術作品去引起人們的反思。 

這一塊叫數字藝術,然後我們學域其實也有老師做人機交互(HCI),HCI探索人和技術之間的關係,它也可以做的比較偏技術,也可以做的比較偏藝術一點。然後也有老師做可視化,可視化它在這種數據和內容被可視化過程中,也是需要用到一些藝術的手法,讓可視化的內容更加的就是吸引人,然後講述的內容更有趣更生動,也有研究像比如說研究色彩的研究電影還有聲音的等等,計算媒體藝術其實還是比較包羅萬象的。

《Dancing with(in) Your Bio-body》

INFO HUB: 你讀博之後,狀態跟之前在學校以外的地方做作品有什麼不一樣?走學術的藝術家和做純藝的藝術家有什麼區別?

林潤谷:我覺得實踐和教學和自己的創作,它是一個互補的關係,而且在今天這種技術變革這麼快的時代,也是需要這樣一種狀態才能夠不斷去產出新的一些作品的想法。

做藝術其實也是有不同圈子的,比如發Art paper這些藝術家就是一個圈子,我們過去參加了一些會議,比如SIGGRAPH、VISAP、ISEA這些會議都去參加了,會認識這個圈子很多人。大家在不同的圈子,所關注的東西可能會有點不一樣,不覺得有什麼鄙視線存在。

談未來計劃:將圍繞「媒介即藝術」等三個主題探索

INFO HUB: 你的很多作品都會探討一些哲學上的東西,是你平時比較愛思考這類問題嗎?

林潤谷:哲學是所有學科的終極形態,特別是做藝術,哲學可以幫你更深入和有結構化地去思考一個問題,他給你提供很多不一樣的角度。比方說我最近挺喜歡後現象學的,後現象學探討的是以技術為媒介,人在這個世界的體驗是如何被概念化。後現象學指出我們與技術之間有四種關係,而我們平時很少從哲學層面去思考這些關係的概念化。其實,我們常常在解決具體問題,但哲學則能將我們抽離出來,幫助我們對這些問題進行概念化。

INFO HUB: 你會需要經常地把自己從這個肉身世界抽離出來,從一個第三方視角去看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的感覺?

林潤谷:對,學習以哲學的方式去思考的話,會讓事情變得更有趣,它的深度會更深一點,它會一層一層地去抽象化一件事情。

INFO HUB: 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你的作品嗎?

林潤谷Embodied Brainmedia,中文應該叫具身腦媒介。 

腦媒介這個詞是一個學者叫Flora Lysen提出來的,她提出這個詞就是說當大腦和媒介結合的時候,它不是一種用戶和工具之間的關係,它會形成一個新的系統,然後給我們提供新的感知、知識和經驗。在早期從60年代到80年代就是那一批Brainmedia的藝術研究所構建的理論中,他們當時一直在強調的是The Self自我,他們缺少去關注我們身體在這個世界的一個作用。 

所以我提出Embodied Brainmedia,也是希望從去研究The Self轉移到去研究我們的Body,就在腦媒介這個框架下研究我們如何從關注The Self到The Body。因為像梅洛龐蒂說就是我們身體是感知這個世界的最重要的媒介,包括像後現象學也提到說,當技術改變我們的時候,它其實並不只是改變自我,而是它會完全改變我們的身體和我們跟這個世界之間的關係。

INFO HUB: 可以透露一下你未來的創作或者發展計劃嗎?

林潤谷:我未來的創作的計劃圍繞以下三個主題:「媒介即藝術」,探索如何將媒介理論和新興技術應用於設計和藝術,以增強創作實踐;「身體即媒介」,研究身體、大腦與媒介的糾纏關係,以及這種動態系統如何激發新的感知、認知和交流形式;「空間即媒介」,通過空間計算擴展人、機、空間共生的概念,創造沉浸式、互動性的空間實體。 

如今,隨着人工智能的興起,尤其是像GPT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的出現,我們看到了主體性的轉移。這些智能機器往往在不經意間運行,影響我們的思維和創造力,進而引發了關於我們與技術之間關係演變的深思。我們是否面臨海德格爾所描述的「框架化」(enframing),還是存在新的藝術探索的潛力? 

這就引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在機器創造力的時代,人類身體扮演什麼角色?我們是否會成為「幽靈外殼」(Ghost Shell),或是如Homewood所稱的「糾纏的組合體」(entangled assemblages)的一部分?我提出「具身腦媒體」這一概念模型,靈感來自Flora Lysen的腦媒體概念和梅洛-龐蒂(Merleau-Ponty)的具身理論,試圖重新審視大腦、身體與媒體的糾纏關係。

林潤谷 Rem 

https://digitalrem.cc

實踐藝術家,跨界設計師,學者,麻省理工學院設計理學碩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學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信息樞紐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的博士候選人。他通過研究與創意實踐的結合,探索具身交互、腦媒體和媒介理論的交叉點。研究關注三個主要領域:「媒介即藝術」,探索如何將媒介理論和新興技術應用於設計和藝術,以增強創作實踐;「身體即媒介」,研究身體、大腦與媒介的糾纏關係,以及這種動態系統如何激發新的感知、認知和交流形式;「空間即媒介」,通過空間計算擴展人、機、空間共生的概念,創造沉浸式、互動性的空間實體。相關論文發表於SIGGRAPH, LEONARDO, SIGGRAPH AISA, VCIBA, ISEA, IEEE VIS AP, CHI PLAY and VINCI等國際期刊與頂會。藝術作品在Ars Electronica、VISAP Art Gallery、Siggraph Aisa XR、ISEA Creative Work、VINCI Art Gallery、中國數字藝術大展、上海國際藝術節扶青計劃、深港建築城市雙年展、深圳城市與規劃展覽館展出。

發佈日期
2024年10月25日
分類
科廣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