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广州)首届毕业生许钰聪:我获得了创业的天时地利人和

“我从港科大(广州)毕业了!”

— 系列访谈第1篇 —

许钰聪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届毕业生

红鸟硕士项目 第一期

哲学硕士(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 )

研究方向

负碳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毕业去向

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与同届毕业的校友彭若水共同创立初创公司。创业项目“基于RFID的航空业无纸化绿色托运”已获得多笔来自高校、科技孵化园、个人投资。

一次旅游和港科大(广州)结缘——2021年夏天,刚大学毕业的许钰聪,以游客身份来到广州游玩,被朋友推荐前往南沙,探访了还在建设中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Q:当初是什么吸引你来到港科大(广州),成为首届红鸟硕士班的学生?

我很早就决定继续深造,但选择港科大(广州)源自一段很奇妙的缘分,要从一次来南沙的旅游说起。2021年6月,当从中南大学毕业后,我打算休息一年再继续学业,以让自己感受下生活的美好。同年的7月,我来到广州旅游,当时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很感兴趣,所以朋友推荐我到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去看看,我就来实地考察了一番。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建筑工地,在做封顶,但我知道这将是一所很新型的大学,我当时在这里便看到了它的梦想与未来,我觉得很有意思。

之后当我更深入了解这所大学融合学科的创新教育理念时,我觉得非常新颖,也与我所信奉的价值理念非常契合,我一直希望做跨学科的事情,就是围绕一个主题,运用不同学科的工具,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点事情。此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我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我记得我是第一批申请,也是第一批获得录取通知的。2022年9月,我来到这里,正式开始了我的硕士生活。

生活中的许钰聪,直言是一个爱冒险的人。

Q:你如何评价港科大(广州)跨学科的理念和红鸟硕士班项目制的教学模式?

传统学习模式中,我们常常只会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很难接触到别的领域的知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跨学科培养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我在专注自己领域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别的领域的进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可持续发展这个议题下,可以有很多分支,有人专注工程,有人专注技术,也有人擅长做社会调研,跨学科培养模式能让来自不同背景,但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学习交流,并运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做成一些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也能学习到别的领域的知识。

红鸟硕士班项目制教学模式最直接的优点,则是它直面社会“痛点”,我们第一期红鸟硕士班聚焦的每个议题,都是紧紧围绕社会“痛点”展开的,我们通过团队式协作,聚焦解决一个个具体场景中的现实痛点。很多这些实践项目在我们毕业时,成为了学生们的初创项目。

“从医学世家到双碳先锋”——本科时随手填报的第三志愿,成为了他为之着迷、为之奋斗创业的新方向。

Q:你为什么坚定地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我从小的志愿是当一名医生,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医生,这是我从小就很熟悉的职业,高考第一志愿也是读医,但阴差阳错,我最后被中南大学以第三志愿“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了,而我是在就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可持续发展”的真正价值,也逐渐迷上这个领域。

我来到港科大(广州)时,就是希望通过进一步学习,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上做出一些事情来。可以说,中南大学给予了我探索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颗“种子”,而港科大(广州),则给予了我在这片领域中快速成长的“土壤”。

回顾原本希望当医生,到现在成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业者,我觉得其实我并没有走远。医生的使命是为病人找出病症,对症下药,让病人能够重拾健康。我目前所做的事情也是一样,我也是在找准社会的“痛点”对症下药,而我坚信其中一道“良药”便是“可持续发展”模式,我愿意为此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2022年11月,许钰聪在项目制学习小组线下交流。

Q:听说目前你已在创业,可以介绍下你的创业项目吗?

我们目前所做的事情是以“高新技术+可持续”模式,聚焦航空业无纸化绿色托运项目。我们关注到,在航空托运环节,行李箱都会贴上纸质牌,以用于托运行李运输途中进行节点追踪。我们调研发现,我国每年约有4亿人次的托运需求,4亿人次的托运产生的一次性纸张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也并不符合绿色环保的趋势要求。所以我们希望做一个可循环使用的托运牌,以实现航空托运环节绿色化和智能化的需求。

这个项目的核心成员有4人,除了我,还包括与我同届毕业的校友彭若水、高仕康,以及今年红鸟硕士班新生高英皓。目前项目已经在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完成了入驻申请,不久后就可以成立初创公司。我们已经获得了4笔资助,第一笔正是来自港科大(广州)的创业桥项目,还有3笔分别来自香港科技园Ideation计划、IPHacth Aisa专利资助以及天使投资人。目前我们已有产品的样板,陆续在开展一些地区的试点。我们不仅希望推我们的产品,也希望能打造这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点击链接,了解创业桥项目

“港科大(广州)就是我的世外桃源”——在红鸟硕士班学习的两年里,许钰聪直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此同时,这所大学的科创基因,也让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

Q:港科大(广州)两年的学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这里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包容,这对我是非常重要的,我常常和别人调侃说,我都不愿意毕业了,这里就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

在港科大(广州)硕士学习的两年里,我可以随时进入各种实验室,接触到各种硬件工具和资源,我还可以随时找到专业对口的教授以及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同学为我答疑解惑,包括在选课上我们也十分自由,我的专业“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虽属于社会枢纽,但我可以根据我重点研究领域,选择功能枢纽中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的课程。

此外,学校非常支持我们参与校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去年6月份,我去浙江杭州参加了中国碳数据库的夏令营,我还曾去过云南昆明的钢铁厂,深入了解这些企业对碳捕捉的看法。这些经历对我非常重要,让我得以在课堂、实验室之外,深入到社会实践中,了解市场对可持续发展的真实看法。这里的教育会考虑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所以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我相信这是在有着固定模式的传统高校中,难以实现到的。

2023年3月,许钰聪随调研团队深入云南昆明钢铁厂中实地勘察。

Q:你认为港科大(广州)的学习对你的创业有何帮助和启发?

我认为港科大(广州)的学习对我创业最重要的启发,是带给我跨学科的思维模式,以及让我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对于创业初期来说,其实最重要的是有一支靠谱的团队,我很幸运在港科大(广州)通过跨学科和项目制的学习过程中,能找到志同道合可以一起创业的人。

另外,港科大(广州)对我们的创业也提供了很多实质性支持。包括之前提到的资金资助,另外,首席工程师苏权科教授也帮忙引荐了很多航司人员以及物流管理人员,让我们获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为我们创业调研阶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两校联合的资源也非常丰富,尤其是校友圈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当我们遇到一些技术难题时,通过校友圈,能很快找到解决的途径或办法。

Q:你对学弟学妹有何建议?

在我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一些同学本身专业底色不强,导致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所以我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是,必须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同时坚守自己的专业底色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多尝试与志同道合的人去交流,了解他们在做什么,与你所想做的事情是否有可结合之处,各自发挥所长,共同为一个项目进发,相信沿路的风景将让你获益良多。

许钰聪目前与与同届毕业的校友彭若水共同创立初创公司。

记者手记

一头黑色短发,带点自来卷,一副黑框眼镜,初见许钰聪,还有些担心他会不会面对镜头有些腼腆。但当我问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港科大(广州)?”,看到他回忆的眼神里闪烁的光,我就能感觉到他内心藏不住的火热和笃定。

他可以干脆地选择在本科结束后休息一年,也可以在港科大(广州)还是一片工地的时候,就勇敢地成为第一批申请人、第一批拿到offer的学生;他能够在本科学医的梦想受挫时,快速接受全新的专业和领域,也能够对红鸟硕士班创新的融合学科培养模式、项目制教学如鱼得水——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去哪里,要怎么触达目标,能如何解决现实问题。

每当谈及学业成就时,他眼神坚定,对答如流;谈及目前的创业项目,他更是思维清晰、滔滔不绝,颇有企业家的风范。最让人难忘的,是他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信仰和坚定,他希望把所学转化为产业,希望用产业造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让人容易忘记,他是个26岁的年轻人。

许钰聪,创业不易,祝你和你的小伙伴们顺利!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01日
分类
焦点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