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佳绩!港科大(广州)大一本科生在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斩获金奖

11月3日,第49届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ICPC)亚洲区域赛(南京)正式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大一本科生王向前、储文皓、罗浩组成的“扎古扎古,哥哥连A题都过不掉嘛”队在竞赛中表现突出,斩获金奖。

今年的参赛队伍由我校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人工智能学域讲座教授熊辉老师,人工智能学域助理教授孙莹老师指导,博士生张恺晨、李进带队,港科大(广州)算法竞赛协会派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校第二次派出大一本科生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学生事务办公室和书院均对参赛队伍给予了大力支持。

队长王向前腿部骨折未痊愈,但仍然坚持参赛。“车到山前必有路!既然手还能写字敲键盘,脑袋还能思考,那就应该没啥问题。”王向前并没有因为受伤而放弃比赛,良好的竞赛心态和家人以及同学师长的帮助更坚定了他此次参赛的决心。“比起因为实力输,我肯定不愿意因为不敢登台输。”

算法是智慧的结晶,是探索无限可能的钥匙,而算法竞赛正是思维碰撞与创新突破的舞台。孙莹老师寄语所有参赛团队:“在冲击世界总决赛的路上,算协的所有成员能够共同进步,一起攀登更高的峰巅。同时,希望算法竞赛协会成为传递算法设计之美的平台,让更多同学在算法的世界中享受思考,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关于ICPC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ICPC)是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之一,被誉为“计算机领域的奥林匹克”。该赛事是一项旨在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年度竞赛。经过近50年的发展,ICPC竞赛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每年有全球来自超过3,000所大学、111个国家的超过50,000名学生参加。本次比赛吸引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200余所高校的300余支队伍参赛。

据了解,今年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港科大(广州)代表队成员均由学校算法竞赛协会遴选。该协会成立于2023年9月,由人工智能学域讲座教授熊辉老师、人工智能学域助理教授孙莹老师带领,组织队员开展以ICPC竞赛、CCPC竞赛为主的算法竞赛相关训练活动,向学生介绍竞赛概况,进行算法能力培训,包含教练讲解、专题训练、实战模拟等,提高成员在算法类竞赛中的竞技水平和个人能力,并选拔优秀队员并组织带队参加国内外各类算法比赛。

前不久,在第10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济南分站赛上,同样由本科生张晋杰、赵欣昊、何家睿组成的代表队和任发申、王语诺、王海彬组成的代表队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正如孙莹老师所说,“算法竞赛协会刚刚起步,但低年级同学们在各类赛事中已斩获多个奖项,这是我校学生优秀才能和执着热情的最好证明。

笃学路1号编辑部

“扎古扎古,

哥哥连A题都过不掉嘛”队的队员

和教练们进行了访谈

来看看他们的参赛心得吧!

问:请简单介绍下你们的团队。

队员: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就怀揣着参加ICPC/CCPC竞赛的梦想。通过老师和学长的线上介绍,我们三人相识并组成了队伍。几次线上比赛后,我们发现彼此默契很好,因此一直组队到现在。我们的队名“扎古扎古,哥哥连A题都过不掉嘛”是在匆忙中决定的,源自于二次元角色的口头禅,带有一点自嘲的意味,旨在为严肃的算法竞赛增添一些轻松的氛围。

问:参赛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么?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

队员:我们面临了许多挑战,例如适应赛场环境、比赛策略不当、前期速度较慢和罚时较多等。在教练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多次尝试和总结,调整策略,记录注意事项,反复检查,以此来稳定心态并克服困难。我们会仔细阅读题目,尝试多种算法和思路,及时请教老师或队友,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并通过比较和测试来选择最优解。为了应对比赛中的压力,我们提前进行模拟比赛,保持良好的心态与信心,注重团队协作与沟通,确保每个人都能发挥优势。

问:此次参加竞赛和平时课业之间的联系的地方呢?

队员:算法竞赛讲究从“零”入手联系所学方法试错,提升了我们的观察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加轻松。课业学习为我们奠定了理论基础,帮助我们在比赛中更快地掌握和解决问题。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算法、数据结构等专业知识的应用上。为了平衡竞赛和课业,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同时,在竞赛中我们也学会了如何高效地解决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最优解。

问:团队的训练模式是什么样的?指导老师和教练是如何培养你们的?

队员:港科大(广州)算法竞赛协会每周会进行统一训练,我们队会每周额外做一次团队训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和个人练习。我们还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模拟比赛,通过模拟真实比赛来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比赛过程中,我们会去思考自己擅长的题目,实时同步进度并动态调整策略。另外,我们三人按照专长做了一些个人向训练,大家分工明确:一人负责数据结构、字符串方面的题目;一人负责计数、期望的题目;一人则负责出数据、贪心思维题。事实证明,这些训练效果符合预期,甚至可以说超乎预期。

指导老师和教练会及时指出各队的优劣,横纵对比竞争选手的水平,帮助我们优化竞赛策略。在备赛过程中,老师还给予我们很多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下去。

问:你觉得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队员:训练过程中坚持和反思是最重要的。只有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不断提升实力。反思能帮助我们明白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仍需努力,以期不断改进。同时,保持良好心态、不断积累经验、切实保持团队默契,才能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

问:这次斩获金奖,整体感受如何?对自己后续的参赛之路有什么期待?

队员:荣获金奖让我们感到激动和自豪,但也有些侥幸。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过程中有些紧张和不适应,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实力。不过,这次比赛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希望能在这个赛季中进入World Final总决赛,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队伍同台竞技。我们相信通过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问:这次的团队是由算法竞赛协会派出的,三位同学是如何在一百多人中脱颖而出,代表学校打比赛的?

教练:到本学期为止,港科大(广州)算法竞赛协会已有成员一百余名。九月初,ICPC举办了网络预选赛,这三名同学在预选赛中成绩名列前茅,获得了代表学校参赛的名额。总体来讲,协会举办新生赛,为学生自由组队提供依据,之后我们会根据队伍模拟赛、预选赛成绩决定参赛名额。

问:教练们是如何帮助这群刚读大一的同学在比赛中调整心态的?

教练:大一的同学入学基础差别较大,有些是完全新手入门算法竞赛,而有些在中学时期就有NOI/NOIP参赛经历。有基础的同学容易出现得意自满的情绪,导致未来缺乏发展。对于这种情况,我会叮嘱他们制定更高、更有挑战的目标。比如,这次大一就拿了金牌的同学,未来的目标就应该是入围世界总决赛,和其他世界名校掰掰手腕。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也容易因看不到希望半途而废。对此,要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建立正反馈循环。有一次我问熊辉教授:“如果我知道有的队伍可能拿不了奖,也要派他们出去比赛吗?” 熊辉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人才培养要有耐心。”

受访者:队员 王向前 储文皓 罗浩;教练 张恺晨

教师及教练介绍

港科广算法竞赛协会主任:熊辉教授

熊辉,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人工智能学域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长期从事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TKDE、TOIS、KDD、VLDB、AAAI、IJCAI、NeurIPS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现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pj|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创刊主编,国际计算机学会数据挖掘及知识发现专委会秘书长,国际期刊Encyclopedia of GIS (Springer)共同主编等,并担任科技部、基金委等国家重要项目及奖励评审专家。学术休假期间曾担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并主管5个实验室,并曾任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终身杰出教授。熊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主持美国NSF基金10项。他获得的部分荣誉包括AAAS Fellow、IEEE Fellow、ACM杰出科学家、中国国家基金委海外杰青B类(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哈佛商业评论2018年“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全场大奖、2017 IEEE ICDM Outstanding Service Award、ICDM-2011最佳研究论文奖、AAAI-2021最佳论文奖。

指导老师:孙莹教授

孙莹,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人工智能学域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可解释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及相关交叉领域应用。近五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Cities、TKDE、KDD、NeurIPS 等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国内外专利10余项,并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成果受到光明网、中国日报等国内媒体广泛报道。担任KDD、ICLR、AAAI、IJCAI等顶级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曾获CCF博士学位激励计划、中科院朱李月华奖、AI华人女性青年学者榜单、华为火花奖、最佳创新合作奖、ACM-ICPC世界总决赛入围等荣誉。

学生教练:博士生张恺晨

人工智能学域2023级PhD学生

参赛和获奖情况:

  • 2018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入围
  • 2017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香港),金牌(前3)
  • 2018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南京),金牌
  • 2017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沈阳),金牌
  • 2017年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总决赛 金牌(前10)
  • 2022 ACM-香港程序设计竞赛,冠军
  • 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总裁判兼出题人

学生教练:博士生李进

人工智能学域2023级PhD学生

参赛和获奖情况:

  • 2020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入围
  • 2020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赛昆明站,金牌
  • 2019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赛沈阳站,金牌(亚军)
  • 2019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赛南京站,金牌
  • 2021年“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亚军)
  • 2018-2020年 多校联合训练赛出题人之一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05日
分类
科广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