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广州)首届毕业生刘奕余:一个文科生的跨界之路
港科大(广州)首届红鸟硕士毕业生
— 系列访谈第2篇 —
![](https://material.hkust-gz.edu.cn/wp-content/uploads/sites/2/2024/12/1-1-1024x679.jpg)
刘奕余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届毕业生
红鸟硕士项目 第一期
哲学硕士(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
毕业去向
赴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攻读工程管理与创新科学博士学位
从国际新闻跨学科到环保——刘奕余本科时读国际新闻,作为纯文科生出身的她,“遇上了”并不局限文理科背景的红鸟硕士班。获得录取后,出于对环保领域的强烈兴趣,接连“恶补”起环保领域的技术、工程、AI和区块链知识。
Q:你大学本科就读的国际新闻,纯“文科”,为什么会在工作几年之后,选择重回校园,并且选择了港科大(广州)这样一所理工科背景的研究型大学?
我本科选择国际新闻这个文科专业,是因为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但大概的方向是希望做市场相关的,和媒体贴近性更强,所以就选择了国际新闻。2016年大学毕业后,我工作了几年,后来又在欧洲待了1年,开始对可持续发展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2020年,我回到了广州,任职一家聚焦碳中和的环保初创企业,在里面我主要负责品牌推广和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传播,但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产生系统性的转变,所以我有了重返校园并深入研究可持续领域的想法。
当时国内聚焦这方面的高校不算太多,有相关专业也是比较偏重技术方向,但我更想寻找偏向社会学与科技创新的交叉学科。2022年初,很偶然的机会,我在查询香港科技大学的过程中,了解到港科大(广州)即将迎来红鸟硕士的首届招生,这里并不局限文理科背景,并致力做融合学科培养,这与我的想法高度契合,我就抱着尝试的心态申请。我本科非理科背景,但有上一门社会学研究的课程,于是我用这门课的结课论文作为申请材料,很幸运,我成功了。
![](https://material.hkust-gz.edu.cn/wp-content/uploads/sites/2/2024/12/2-1024x682.jpg)
Q:作为文科背景的学生,在红鸟硕士班的学习会不会比别人更困难?
其实会的。在红鸟硕士班,我一开始我便接触到了碳捕集与封存,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先进的技术,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工业流程,需要运用到化学以及工程知识,例如怎么在碳浓度只有0.04%的空气里捕集二氧化碳,需要多少能耗实现这个过程,如何计算整个工程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等,我需要去看大量的文献,文献中又有很多专业术语,这让我感到很懵,所以一开始这些学习对我很有挑战性。
这种状态大约持续了1个学期,得益于红鸟硕士班提供的丰富资源,我当时听了大量学术讲座,并阅读大量文献,以及抓住身边所有能够请教的教授和同学,不厌其烦地咨询。很幸运的是,这里的每位教授和同学都非常耐心地帮助我。那时候基本早上9点到晚上6点我都泡在学习中,慢慢地,会发现自己能听懂的越来越多了,后来,我也学习了AI技术以及区块链,也顺利“恶补”了计量经济学,金融,编程和数学的基础知识。
“与不同学科方向的同学合作总能触发新思考”——刘奕余以满足来形容在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班的两年,在融合学科和项目制的特色教学下,她既可在研究碳市场的不同项目中“尽情遨游”,也在壁球、羽毛球、游泳和健身室中“找到生活的平衡”。
Q:你如何评价港科大(广州)跨学科的理念和红鸟硕士项目制的教学模式?
进入红鸟硕士班的前半年,我们并没有分专业,大家可以自由组队,共同设计一个项目,我和当时的组员想设计一个系统来查看校园的能耗数据,帮助学校更好了解校内该如何减碳。到了第二学年分了专业、选择了导师后,我们还是沿用了红鸟硕士班特色的项目制学习方式,当时我们尝试用区块链搭建碳市场,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一开始我是从“碳关税”政策开始研究,后面出于对绿色金融的兴趣,转变成设计绿色金融机制。
我认为跨学科和项目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我认识到不同学科方向的同学。初到红鸟硕士班做第一个项目——能耗系统时,我们组有做3D建模的,也有做数据分析方向。后来在区块链的项目中,我们组员更多是AI深度学习方向。
虽然他们最终的方向未必和我完全一致,但通过和这些同学的项目合作和交流,我总能学习到很多,即使这些技术未必全部都能为我所用,但总会触发我新的思考,然后在环保领域上有了更好的商业化点子。
![](https://material.hkust-gz.edu.cn/wp-content/uploads/sites/2/2024/12/3-820x1024.jpg)
Q:我留意到你在红鸟硕士班期间,你的团队在2023年金融科技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社会影响力奖,那是你的“高光时刻”吗?
这是我在红鸟硕士班期间聚焦的碳市场课题,该项目融合了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旨在解决传统碳市场中信息分散的挑战,为企业提供安全高效的系统,以追踪产品的排放数据以及融资所需的项目数据。系统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排放基准和碳价趋势,为买卖双方和投资者制订信用评级工具、技术及经济分析,以及以碳排放额为本的投资管理服务。这个项目让我们最终获得了2023年金融科技奥林匹亚竞赛社会影响力奖,这无疑是我在港科大(广州)求学两年里的高光时刻。
除此之外,我有更多让我感到自豪的时刻,红鸟硕士班的两年给了我很多走出去的机会:我去了日本参加国际能源学术会议,跟世界各地的学者交流了我的研究课题;去了湖南长沙参加亚洲发展银行(ADB)组织的国际低碳论坛,作为青年演讲代表面向100多人上台发言;参加了MIT在香港举办的暑假课程,与来自MIT和香港大学的学生共同探索金融科技项目。从这些不同的学术会议和活动中,我收获大量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灵感。
![](https://material.hkust-gz.edu.cn/wp-content/uploads/sites/2/2024/12/4-1024x682.jpg)
Q:回顾在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班两年的生活,你有何感受?
这两年给我的感受是,红鸟硕士班给了我们海量的资源和可能性,我只需要主动把握眼前的机会,并尽可能聚焦深入研究一个领域。在专注学业的同时,学校也提倡我们做“不卷,不倦的红鸟”,所以我也没有错过生活各种精彩细节。
在港科大(广州)的生活还是很舒服的。8人的宿舍有完善的设施,每人都有各自的单间,我喜欢和室友一起做饭,也会邀请朋友聚餐。我基本每天都会锻炼。无论学习多忙,我都会抽出1小时去健身房撸铁,打壁球或者游泳。壁球是我来了后才开始学的,还跟朋友一起赢了壁球趣味赛的冠军。
![](https://material.hkust-gz.edu.cn/wp-content/uploads/sites/2/2024/12/5-1024x681.jpg)
![](https://material.hkust-gz.edu.cn/wp-content/uploads/sites/2/2024/12/6-1024x768.jpg)
赴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继续深造——无论未来就业还是创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刘奕余人生持之以恒的追求。她认为,港科大(广州)教会她独立研究的能力,将会帮助她走得很远。
Q:你为什么选择到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去深造?
进入港科大(广州)时,我就是希望能更多了解碳排领域的技术工程,想着从商业化层面推动可持续发展。但随着我更深入地了解,我深刻地意识到技术商业化推进的难处,因为它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整个社会生态的支持。在全世界,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有太多失败的案例,很多公司不愿意真正投入资金,或者觉得没有太大必要。成熟的环保技术已经存在,但很多都没有真正实现商业化,一部分是因为商业生态还没有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环保并不是消费者考虑的主要指标,只有降低生产价格,提高技术能效才最快捷地提高企业的商业价值。我希望能通过学术研究,打造一个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商业生态系统,研究碳减排技术的标准制定以及商业策略,从而提高产品以及服务的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的低碳转型。
当我从港科大(广州)毕业时,在就业和深造之间我都在同步考虑。最终,我率先获得了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offer,而且该课题也正是我感兴趣的。港科大(广州)给予我的教育是不断挑战自我,探索各种可能性,所以我决定走出去。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有更多新想法以及挑战。
![](https://material.hkust-gz.edu.cn/wp-content/uploads/sites/2/2024/12/7-1024x768.jpg)
Q:你对学弟学妹有何建议?
人生只有一次,勇于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失败了就站起来,然后继续尝试,这个过程中,总有新的机会再迎接着你。同时保持生活和学习的平衡,多做运动,最后很重要的建议是,多参加校内的学术活动,不要放过学校提供的每一次惊喜和机会。
![](https://material.hkust-gz.edu.cn/wp-content/uploads/sites/2/2024/12/8-1024x1024.jpg)
记者手记
刘奕余身材娇小,留着披肩的长发,穿上职业装,显得干练、果断。但如果你深入了解她,又会知道她是喜欢运动、会火舞和DJ的“酷女孩”。
刘奕余的人生似乎一直在探寻,高中时就读理科,却在大学时选择了国际新闻的文科专业;当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对环保事业着迷,她便果断重返校园,获得红鸟硕士班的录取后,她从0开始“恶补”环保领域的技术、工程、AI和区块链,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跨界。
她从不痴迷于走人生的直路,而是相信人生处处是风景。如今,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坚定,将继续驱使她前往下一站。从她身上,你会看到,人生本无固定式,英雄莫问出处,这就如对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班的一次具象化诠释。
刘奕余,愿你下一站,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