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广州)首届毕业生熊泽宇:在这里做过的科研,助我通往世界名校

港科大(广州)首届红鸟硕士毕业生

— 系列访谈第4篇 —

熊泽宇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届毕业生

红鸟硕士项目 第一期

哲学硕士(计算媒体与艺术)

聚焦领域

人机交互

毕业去向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科技要投入生活应用才有价值”——25岁的熊泽宇选择港科大(广州)聚焦“人机交互”研究领域,源自他希望让技术有人文温度,用科技服务人类生活的热情与初衷。

Q:可以分享下当初为什么选择港科大(广州),成为首届红鸟硕士班的学生吗?

我本科专业读的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专业,我一直对高科技感到着迷,认为科技要投入生活应用,才能真正实现其造福人类的价值。但在传统高校的学习中,学术和产业并不挂钩,我很难有机会去做科技投入生活实践的尝试。
本科时,我在宁波参加了一个校外科创营,正是由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发起的。在这个科创营里,我与团队设计的“智能洁面仪”项目拿到了一笔小小的创业资金,这让我初尝到科创成果转化带来的成就感,也让我对港科大有了天然的好感。
当我本科大学毕业时,适逢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班迎来首届招生,这所与港科大密切相连的全新高校,强调融合学科和创业创新,这些教育理念与我的想法和愿望都不谋而合,我很快就作出了我的选择。我相信,当初是有一种特别的缘分牵引,让我最终来到港科大(广州)的。

熊泽宇在港科大(广州)红鸟Challenge Project路演现场。

Q:在港科大(广州),你最终选择了计算媒体与艺术专业,你如何理解这个专业?

相较于追求技术的极致,我更看重它的应用层面。如果一个模型的准确率已达到95%,我是花时间把它提升到99%,还是把精力花在将它推到更广阔的应用上,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我在港科大(广州)的学域是计算媒体与艺术,具体聚焦的领域是“人机交互”。在我看来,计算媒体与艺术的一大核心是“人机交互”,就是关注社会所需,让技术有人文温度,用科技服务人类生活,这也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项目式培养打破了学术与产品的鸿沟”——谈未来技术学院红鸟硕士班融合学科和项目式的培养模式,熊泽宇直言是非常独特的经历和体验,让其形成了“以用户为核心”的研发设计思维。

Q:港科大(广州)一直在探索融合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作为未来技术学院红鸟硕士班的首届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培养模式?

以我聚焦的“人机交互”领域来看,我认为港科大(广州)在做“人机交互”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人机交互”应用的本身,就是一件跨学科的事情。当中,它需要到社科背景的人去做科学的调研,从一个社会性问题发掘出“痛点”;它也需要做设计的人,从这个“痛点”中发掘出做产品的思路;它还需要做技术的人,最终将这些产品的想法落地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合作,深度参与了一个个由社会所需而诞生的技术产品,投入到社会应用的整个过程,而不再是停留在单纯技术的层面。这对我设计产品的思路和研究思维的改变是深刻的——一切要以用户为核心。
此外,融合学科的学习也在无形中加强了我自身资源整合的能力。过去两年,我有机会认识来自不同背景的老师和同学,这些最终都能成为我们彼此的资源,服务于我们更长远的未来发展。我深信,我在港科大(广州)积累的这些人脉资源,会让我们在未来多种形式的合作中再次相遇。

熊泽宇(左二)在论文答辩完成后与Raul Masu教授(左一),联合导师麻晓娟教授(左三),学术导师范明明教授(右二)、项目导师陈民教授(右一)合影。

Q:你对未来技术学院红鸟硕士班的项目式培养有何感受?

项目式培养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传统高校中学术与产品之间的鸿沟,让技术回归到服务社会的本质。传统思维中做学术注重解决问题,做产品考虑的则是如何赚钱,两者目标看似并不一致。但当我真正置身在一个个项目中时,就会发现其背后的逻辑是相通的,一个硬件或者软件的设计,固然需要学术界认可的意义,但也需要普罗大众真正觉得好用,这才能被视为一个成功的设计。
此外,与在专业趋同的班级中进行 “内卷” 不同,在项目组里,每个人都拥有各自不同的专攻领域。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存在。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中,人的独特价值和潜能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释放。这无疑是项目式教学给予我的极为珍贵的经历和体验,而未来技术学院与其他枢纽的联合培养,更是为这份体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精彩一笔。

Q:我们看到你和队员的作品荣获香港数码资产学会黑客松(Hackathon)2023“冠军”及“最具创新奖”,这是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班学生获得的首个国际性的奖项,那是属于你的“高光时刻”吗?

那是一个“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从事高危职业的工人提供培训”的项目。社会上很多从事高危职业的工人,例如高压电维修工人等,如果在他们还是新手的阶段就进行实操,很可能会增加其自身的安全风险,我们通过人机交互的模式还原其工作场景,让他们在虚拟世界获得“实操”培训,同时避免其暴露在真实的风险之中。当时,我在这个项目中主要负责技术部分以及参赛现场的演说,项目更多的功劳应该归功于其他队员,但能获得这样一个国际性奖项,我还是感到很荣幸。
事实上,在港科大(广州)的两年,我得到的远不止于此。我曾了解到广东粤剧演员因长期浓妆导致他们饱受皮肤问题的困扰,我就把自己曾主导的“智能洁面仪”项目进一步推广到这些演员身上,通过人机交互模式为他们检测彩妆残留问题,帮助他们皮肤改善;我曾就视障人士无法使用智能快递柜的困境,设计了一款手机App,只要视障人士将其放于胸前,就可以获得语音提示帮助他们操作快递柜的触摸屏;我还做过一个针对口吃人群纠正的线上交流平台,通过语音识别检测,帮助口吃人群做纠正训练。
在港科大(广州),我就是可以这么自由地发现问题,然后运用其提供的丰富资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当我把一个个想法实现出来,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的认可,我觉得这特别有意义,这些都是我真正的“高光”时刻。

2023年,熊泽宇(右一)与同学组成的团队项目,在香港数码资产学会Hackathon 2023比赛中荣获冠军及“最具创新奖”两个奖项。

Q:学业之外,生活中的你是怎样的人?

我虽然是理工科出身,但我一直认为我不是典型的“理工男”,我把自己定义为“很艺术的理工男”。我可以为了一个实验待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但学业之外,我喜欢艺术,喜欢一切有人文温度的事情,尤其喜欢体育和音乐。

我喜欢打篮球,很早就加入了港科大(广州)的篮球队;我在这里还组建了第一支乐队——赤鸡乐队,担任吉他手,我还组过团去公路旅行。“work hard,play hard”是我喜欢的状态。

生活中的熊泽宇爱好音乐,组建了港科大(广州)首支校园乐队——赤鸡乐队。

从港科大(广州)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熊泽宇以港科大(广州)“人机交互”的科研项目以及在这里积累的人脉资源,成功打开了通往这所QS世界排名Top10的著名高校的大门。

Q:目前你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你认为港科大(广州)的学习对你最终获得这所高校Offer有何启发和帮助?

我在港科大(广州)期间主导参与了多个“人机交互”的科研项目,当这些项目获得一些成果,包括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发表后,我获得了很多在学术会议上交流的机会。

我正是因为在港科大(广州)期间所做的科研项目,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获得了演讲的机会,进而认识我目前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导师,而他目前和港科大(广州)也有一些合作。从港科大(广州)的硕士,到成为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博士生,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Q:可以说说你未来的发展计划吗?

在港科大(广州)学习生活的两年里,我深刻感受到每位教授和学生身上的激情和力量,我也真切感受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南沙,发展日新月异,这里是一片融合发展的热土,蕴藏着无限可能。
这一刻身处瑞士攻读博士学位的我,很难确定未来我具体会走哪条路,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想回到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之中。未来我可能会自己创业,运用所学,实现科技与产业结合造福社会的愿望;我也可能会到高校去教书,培养下一代创新创业的人才,让更多人有能力用科技改变生活。

熊泽宇目前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记者手记

顶着一头微卷的短发,戴着黑框眼镜,喜欢背着双肩包,外表酷似“理工男”的熊泽宇,谈吐中充满着诗与远方。这是采访中,熊泽宇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理工科出身的熊泽宇有着非常人文性的一面。学业上,他主导的所有“人机交互”科研项目,都在聚焦解决特殊人群的现实困境;生活上,他喜欢音乐与运动、还有旅行,从未忘记探索这个世界的美好。与他对谈的所有话题中,你能强烈感受到,他时刻关注并热爱着这个世界,并深信通过科技能让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
从港科大(广州)到QS世界排名Top10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熊泽宇依然走在“人机交互”的逐梦路上,也印证着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班融合学科与项目式培养的硕果。
熊泽宇,未来加油!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20日
分类
焦点新闻
分享到